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紀年 干支甲午 公元1834年

输入历史事件:

清紀年 干支甲午 公元1834年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號年次 輔政者 備 注
⑧愛新覺羅旻寧 北京 宣宗 1 道光14年  
  [張丙 李文成]     3年  冀魯豫邊

月 曆 表

6547—354—2391307


干支
序數
星期
月序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公曆1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 夏曆十二月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回曆9月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藏曆十二月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公曆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 夏曆正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回曆10月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陽木馬年 藏曆一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公曆3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夏曆二月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3)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回曆11月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藏曆二月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公曆4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5 夏曆三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續表


干支
序數
星期
月序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回曆12月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藏曆三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公曆5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6 夏曆四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3)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50年 回曆1月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藏曆四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公曆6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7 夏曆五月 24 25 26 27 28 2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回曆2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藏曆五月 25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公曆7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8 夏曆六月   25 26 27 28 29 30 (3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回曆3月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藏曆六月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1 22 23 24 25    
  公曆8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9 夏曆七月      26 27 28 2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回曆4月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藏曆七月      26 27 28 29 30 1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公曆9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0 夏曆八月  28 29 (3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回曆5月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藏曆八月  28 29 30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公曆10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1 夏曆九月    29 30 (6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回曆6月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藏曆九月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公曆11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2 夏曆十月       (2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回曆7月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藏曆十月       30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8 29 30 
  公曆1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3
14
十一
夏曆十二月
  (5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8) 2     
  回曆8月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藏曆後十 十一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大事記

正月,儋州黎人攻擾,旋定。二月,命雲南、廣東協助越南緝捕逃人農文雲。中禁售賃淫書小說。四月,查外商漏税,禁紋銀外流及私鑄銀洋錢。五月,英船終年在零丁洋等處盜販鴉片,命廣東查禁。七月,霍罕遣使入貢。八月,命廣東查辦械鬥各案,并定民私習鳥槍罪例。 英國派律勞卑至廣州查理商務,違例横戾,不服勸導,廣東巡撫命封艙停市,派兵防範。律勞卑旋帶兵船闖入珠江與岸上守兵互相炮擊,旋退出。九月,以英船侵内河,治兩廣總督盧珅罪。十月,清宣布對英絕交,驅逐其船隻出境。是歲,經學兼小學家王引之卒(1766—1834)。英輸鴉片增至二萬一千八百八十五箱。西藏第十輩達賴喇嘛受戒。




邢昕与从叔子才、魏季景、魏收同征赴都。
贺拔胜奔梁,阳休之随之南奔。
释法上四十岁,游化怀卫,为魏大将军高澄奏入于邺。
魏译佛经十九人,出经律论四百十九部。
徐勉卒,时年七十。
刘孝绰除安西湘东王咨议参军。
刘遵卒,皇太子深悼惜之。
萧纲与湘东王书,为宫体文学张目。
吾辈亦无所游赏,止事披阅,性既好文,时复短咏。
吾既拙于为文,不敢轻有掎摭。
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
湘东王萧绎周围亦文士济济。
附录:佛教与宫体诗之产生 。
一、佛教“妇女观”与宫体诗之产生 。
佛教“妇女观”之影响与宫体诗的产生,或亦不无关系。
以妇女为描写对象的梁代宫体诗,必然折射出这一时代士人对妇女的态度。
遍稽《大藏经》中在有梁一代能够见到的经典,佛经对妇女的看法几乎是异口同声,几为佛教常识,当为梁代奉佛之士所熟悉。
《大正藏》第二十五卷释经论部上(一)《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曰:“有阿罗汉,以天眼彻视,见女人堕地狱中者甚众多,便问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缘故。
对于梁代士人接受这种佛教“妇女观”的情况,有必要作细致的考察。
如上所说,佛典对于妇女天赋属性的诋毁往往是就其品性、情欲同时提及,“嫉妒”与“淫欲”、“姿态”是佛教对于妇女的基本评价。
释家认为女子天性“淫欲”的“妇女观”首先为译经僧人所接受。
这种观念把处于两性关系中的男女分别对待,一切的丑恶、污辱与不祥尽可归诸女子一边,而对于男子一边,却轻轻开脱了,甚至丝毫不加指责,只是规劝男子:女人不值得恋眷。
然佛教的思维方式是“于五欲中生大不净想”[9]。
然而这样的随机说法,在梁代士人那里却难免遇到了障碍。
这具体表现在由于佛教“妇女观”的影响,佛典在对女子“淫欲”心理的揣摩上,在对女子“姿态”的描写上给宫体诗人以启迪。
梁宝唱等奉旨集《经律异相》[18],内有许多男女纠葛的故事,由于意在劝诫莫近女色,故事中的女子无一不打上了“淫欲”的印记,妇女几乎成为只受情欲支配的动物,如卷十三《阿那律化一淫女得正信》对淫女如何以色相诱阿那律写得十分入微。
这首先表现为“谈风月”成时尚,士人对妇女及两性关系的态度显得更为通脱放肆。
这种作用其次表现为“上客们”“人人眼角里是淫荡”[20]。
将宫体诗与其前代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诗赋作一纵向的比较,就会发现:将宫体诗中的女性形象置于其前代诗赋女性人物画廊中,会产生鲜明的突兀感。
洪迈《容斋五笔》卷第四曰:“《诗》三百篇中,其誉妇人者至多。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