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旧唐书·赵彦昭传》

输入关键字:

《旧唐书·赵彦昭传》


旧唐书
原文
    赵彦昭者,甘州张掖人也。父武孟,初以驰骋佃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佃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河西人物志》十卷。
    彦昭少以文辞知名。中宗时,累迁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出降吐蕃赞普,中宗命彦昭为使,彦昭以既充外使,恐失其宠,殊不悦。司农卿赵履温私谓曰:“公,国之宰辅,而为一介之使,不亦鄙乎?”彦昭曰:“计将安出?”履温因为阴托安乐公主密奏留之,中宗乃遣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彦昭而往。
    睿宗时,出为凉州都督,为政清严,将士以下皆动足股栗。又为宋州刺史,入为吏部侍郎,又为刑部尚书、关内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彦昭素与郭元振、张说友善。及萧至忠等伏诛,元振、说等称彦昭先尝密图其事,乃以功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殿中侍御史郭震奏:“彦昭以女巫赵五娘左道乱常,托为诸姑,潜相影援。既因提挈,乃践台阶。驱车造门,著妇人之服;携妻就谒,申犹子之情。于时南宪直臣,劾以霜宪,暂加微贬,旋登宠秩。同恶相济,一至于此。乾坤交泰,宇宙再清,不加贬削,法将安措?请付紫微黄门,准法处分。”俄而姚崇入相,甚恶彦昭之为人,由是累贬江州别驾,卒。
(节选自《旧唐书》)

译文
    赵彦昭,是甘州张掖人。父亲赵武孟,当初以骑马打猎为业。有一次他捕获肥鲜野味来送给母亲,母亲流着泪说:“你不读书,只是打猎,像这样下去,我没有指望了。”最终没有吃烹熟的猎物,赵武孟感奋激发,勤奋学习,于是博览并通晓经史之书,后中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撰写了《河西人物志》,共十卷。
    赵彦昭年轻时以文章知名。中宗时,他接连升迁,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充任修文馆学士。景龙四年,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中宗命赵彦昭为使节,赵彦昭认为充当了外使之后,恐怕会失去皇帝的宠信,很不高兴。司农卿赵履温私下对他说:“您是国家的宰相,却充任一个小小的使节,不也太卑贱了吗?”赵彦昭说:“这该怎么办呢?”赵履温于是替赵彦昭暗中托安乐公主密奏将他留下,中宗于是派遣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代赵彦昭为使节前往吐蕃。
睿宗时,赵彦昭出任凉州都督,为政清正严明,将士以下都很是敬畏。后又担任宋州刺史,又召入担任吏部侍郎,又担任刑部尚书、关内道持节巡边使、检校左御史台大夫。
    赵彦昭平时与郭元振、张说交好。到萧至忠等被杀,郭元振、张说等提出赵彦昭先前曾与他们一起密谋此事,于是赵彦昭因功升任刑部尚书,封耿国公,赐实封一百户。殿中侍御史郭震上奏说:“赵彦昭用女巫赵五娘的斜门歪道扰乱纲常,拜她为姑母,暗中相互利用。因为得到赵五娘扶持,于是登上三公之位。赵彦昭驾车登门拜访,身穿妇人的服装;带着妻子前往拜见,表述侄儿的情义。当时御史台刚直的大臣,以执法严刻峻厉为由弹劾他,结果他只是受到了暂时而轻微的贬抑,不久又因为受到宠爱而登上了尊贵的官位。坏人狼狈为奸,竟然达到了这种程度。今又逢圣世,对赵彦昭如不加以贬官削爵,法律将怎样施行?请求把他交给紫微黄门,依法处置。”不久,姚崇做了宰相,很讨厌赵彦昭的为人,于是将赵彦昭连续贬官,直至为江州别驾,后赵彦昭去世。 

《旧唐书·赵彦昭传》    


《明史·商辂传》
《明史·刘定之传》
《明史·江翰传》
《明史·梅国桢传》
《明史·赵用贤传》
《明史·张居正传》
《明史·王三善传》
《明史·范复粹传》
《明史·白圭传》
《明史·耿炳文传》
《明史·耿九畴传》
《明史·况钟传》(二)
《明史·许士柔传》
《明史·陈泰传》
《明史·欧阳德传》
《明史·詹荣传》
《明史·陈吾德传》
《明史·毕自严传》
《明史·徐渭传》
《明史·吴达可传》
《明史·史可法传》
《明史·袁化中传》
《明史·李文祥传》
《明史·彭程传》
《明史·金声传》
《明史·王洽传》
《明史·顾允成传》
《明史·贾三近传》
《明史·陈德传》
老学庵笔记之《画家赵广不屈》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