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琬(1614—1674)卒。

输入历史事件:

  宋琬(1614—1674)卒。

公元1674年 三月
  宋琬(1614—1674)卒。

齐鲁书社2003年出版《宋瑰全集•点校后记》:“康熙九年北去京师,两年后起用为四川提刑按察使,康熙十三年三月赴京述职时卒,葬于莱阳古城。”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皆谓宋琬卒于康熙十二年(1673)。今不从。《清史列传•文苑传》:“宋碗,字玉叔,山东莱阳人。 父应亨,明天启中进士,官直隶丰县知县,有惠政,罢归。崇祯十六年,殉节莱阳,赠太仆寺卿。琬少负俊才,著声誉。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七年,监督芜湖钞关,洁己恤商,税额仍溢。累迁吏部郎中。十年,授陕西陇西道。十一年,道出清丰 县,民扶老携幼,遮邀至所建应亨祠下,追述往绩,相持泣恋。碗益自刻励,期不坠先绪。十八年,擢按察使。时登州于七为乱,琬同族子因宿憾,思陷碗,遂以与闻逆 谋告变,立逮下狱,阖门缧系者三载。缘坐中有需外讯,下督抚治之,巡抚蒋国柱鞠 得诬状,上闻,颇与部谳牴牾,命复质,得申雪。康熙三年冬,得旨免罪,放归。流 寓江南,寄孥泖上,往来秦淮、钟阜,陟金焦,揽武林山水以自适。十年,有诏起用,复来京师。琬始官吏曹,与给事中严沆、部郎施闰章丁澎辈相唱和,有‘燕台七子’ 之目。既出任外台,猝罹无妄,凡所遭丰瘁,一发之于诗。王士禛点定其《安雅堂集》 为三十卷。十一年,授四川按察使。十二年,入觐,值吴三桂叛,成都陷,琬家属皆 在蜀,闻变惊惋,遂以疾卒,年六十。所为诗零落略尽。越二十馀年,族孙邦宪仅缀 辑为《拾遗》六卷。琬诗格合声谐,明靓温润,抚时触绪,类多凄清激宕之调,而境 事既极,亦复不戾于和平王士禛尝举施闰章相况,目为南施北宋云。”钱谦益《有学 集》卷一七《宋玉叔安雅堂集序》:“莱阳宋先之,与余为缟纻交。先之称其家世勋有 二才子,玉叔尤雄骏。陵谷迁改,宋氏长老,取次凋谢,玉叔遂以文章气谊,羽仪当 世。辛丑夏,余过武林,俯仰今昔,凄然有雍门之悲。已得尽读其诗文,而玉叔属予 为其序……吴门叶向圣野,吾徒之知言者也。其序玉叔之诗曰:‘天才俊朗,逸思雕 华,风力既遒,丹彩弥润。陶写性灵,抒寄幽愤。声出宫商,情兼《雅》《颂》,其诗 人之雄乎?’圣野之颂玉叔,可谓信而有征矣。”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五九《宋玉 叔诗文集序》:“玉叔天才儁上,接闻父兄典训,胚胎前光,甘嗜文学,自九青之存, 骎骎乎欲连镳而竞爽。弱冠,南逾大江,薄游吴会,日寻英儒,酌酒倡和,长歌短赋, 舂容寂寥,他文皆厖蔚炳朗,濯濯其英,烨烨其光。盛年值际兴运,绾绶登朝,羽仪 京国,不可谓不遭时也。而仍见疐跲,用诬浮系于理,凡浃月而获湔袚;还官郎署, 践敭计铨,仅循年出调外省。远迹穷边绝徼,人咸谓非所宜,而玉叔不然,当夫履幽 忧,乘亭障,羁缧憔悴,浮沉迁次之感,一假诗文以发之。其才情隽丽,格合声谐, 明艳如华,温润如璧,而抚时触事,类多凄清激宕之调,又如秋隼盘空,岭猿啼夜,境事既极,亦复不盩于和平,庶几乎备文质而兼稚怨者。”蒋超《安雅堂诗集序》:“荔裳年弱冠,诗赋动海内。洎为进士,在郎署古文辞随手倾出,学者奉为虬珠拱璧。予时驽下骑款段马,随众出入馆舍,谑浪嬉戏,受其书不能成读。乙丑乞假归,先君从行箧中得之,慨然叹曰:今日诗宗乃在莱阳,汝辈真愧死矣。予时愧之,然犹不肯读书。距今十年,开帙繙咏,绀珠宝母,空青一色,其言备四气,协三灵,所为和平之音,猗那清庙之奏,撞华鱼锦,安行庠序,至其幽悲困蹙落寞之言,则又如戛夜琴,按霜刀,情词凄紧,溢水满山。其心思可以钓渊弋云,握微连昊,真词路之八门五花也。”彭启丰《安雅堂未刻稿序》:“先生早岁登籍,中丁家难,晚遭逆变,燕、秦、越、蜀,游历殆遍。仕进龃龉,卒未得如其志,人争惜之。而吾谓此正不足惜,盖不及天下苦硬之境,不能道天下秀杰之句……当日所历山川险要,戎马倥偬,其所以增先生者不少,又乌足为先生病哉!先生名振海内者百年,所著诗多凄清激宕之音。”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莱阳宋荔裳初年心仪王、李,时论以七子目之,信然。中年所作诸体,大非曩制,澹远清新,揆之古人,无所不合,真豪杰也。”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一《施宋》:“康熙已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闰章愚山,莱阳宋琬荔裳也。昔人论古诗十九首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施五言云:‘秋风一夕起,庭树叶皆飞。孤宦百忧集,故人千里归。岳云寒不散,江雁去还稀。迟暮兼离别,愁君雪满衣。’此虽近体,岂愧十九首耶?己未在京师,登堂再拜,求予定其全集。宋浙江后诗,颇拟放翁,五古歌行,时闯杜、韩之奥。康熙壬子春在京师,求予定其诗笔为三十卷。其秋,与予先后入蜀。予归之明年,宋以臬使入觐。蜀乱,妻孥皆寄成都,宋郁郁殁于京邸。此集不知流落何地矣!”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余论当代诗人,目曰南施北宋。施谓愚山,宋谓荔裳。二君集皆经余删定。又尝取愚山五言近体诗为《主客图》一卷。今施集尚存其家,未能版行。宋集经蜀乱,失其本矣。”又同书卷下:“康熙辛亥,宋荔裳(琬)、施愚山(闰章)皆集京师,与余兄弟倡和最久。明年壬子,荔裳补官蜀臬,余典蜀试,先后出都门。既而余以十月下峡,荔裳以明年春上峡,遂不相见。是岁荔裳入觐,殁于京师。后二十八年庚辰,余官刑部尚书,荔裳之子思勃来京师,以《入蜀集》相示,亟录而存之。集中古选歌行,气格深稳,余多补入《感旧集》。略其二三短章于此。《次黄州》云:‘赋成赤壁人如梦,江到黄州夜有声。’《忆故乡海错绝句•银刀(一名八带鱼)》云:‘银花烂漫委筠筐,锦带吴钩总擅场。千载专诸留侠骨,至今匕箸尚飞霜。’《笔管蛏》云:‘雕虫小技旧知名,食邑由来号管城。曾与江郎书《恨赋》,莫将刀笔博公卿。’《题督邮争界石》云:‘蜀国至今悲杜宇,楚人终是恋鸿沟。’可谓精切著题。”徐釚《本事诗后集》:“荔裳先生负海内文章重名,遭逢坎壈,情词哀艳,曼声引满。如新筝乍调,客乱絮乱,不数齐梁《子夜》诸歌曲矣。”伍涵芬《说诗乐趣》:“宋荔裳先生诗有雄悍之气,万夫莫当之勇,而又归于流利。”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二选宋琬诗二十六首,小传云:“观察天才俊上,跨越众人。中岁以非辜系狱,故时多悲愤激宕之音,而溯厥指归,仍不戾于中正。此诗中之变雅也。王新城称为南施北宋,惟愚山足以俪之,洵为定论。”杨际昌国朝诗话卷一:“莱阳宋荔裳(琬)、宣城施愚山(闰章),渔洋所推南施北宋者也。施太夫人遭蒸梨之变,终身孺慕。莅外任,以循良称。膺鸿词科,入史馆,临殁犹草《冯恭定传》,其勤职如此。宋故家令子,当景运维新,擢登仕版。遘浮谤颂系,事旋雪,补官郎署。外调蜀臬,入觐殁于京师。渔洋以先后入蜀,不一见为恨,其人可知。曩四负老人为予言:‘客江右时,与流寓吕逸田、释心壁论康熙诗人,曾举渔洋推施宋语,揣量未定。子以为如何?’予未及应,藏于心十年。今寻绎二先生集,施骨清,宋才俊。施古今体擅长尤在五言,宋古今体擅长尤在七言。施如良玉之温润而栗,宋如丰城宝剑,时露光气。要其陶冶唐、宋,自抒性情,成昭代雅音则一,分镳南北,殊非溢美。今老人不可作矣,予于二先生妄附末议。”《四库总目提要》卷七四著录宋琬《永平府志》二十四卷,谓:“琬与施闰章齐名,时号南施北宋。而此志不见所长,卷端题永平知府萧山张朝琮重修,其窜乱失真欤?”同书卷一八一又著录其《安雅堂诗》《安雅堂拾遗诗》(皆无卷数)、《安雅堂拾遗文》二卷、附《二乡亭词》四卷,多引王士禛评语(见上引),后云:“今三十卷之本,久已散佚,所谓《入蜀集》者,其后人亦无传本。此本题《安雅堂诗》者,不分卷数,有来集之、蒋超二序,皆题顺治庚子,盖犹少作。题《安雅堂拾遗诗》者,与其文集、词集皆乾隆丙辰其族孙邦宪所刻,掇拾残剩,非但珠砾并陈,亦恐真赝莫别,均不足见琬所长。其视闰章,盖有幸不幸矣。”今齐鲁书社2003年出版有整理本《宋琬全集》,收录宋琬著作七种二十卷(包括杂剧《祭皋陶》)。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三:“国初莱阳宋荔裳《安雅堂诗》,风骨浑雄,气韵深厚。其七言古尤为沉郁,直接少陵,为同时诸老之冠。瓯北诗话谓‘荔裳全学晚唐,无深厚之力’,蜉蝣撼树,真瞽说也。光泽何金门茂才《论诗》云:‘荔裳声调匹崆峒,真是泱泱大国风。不似晚唐家数小,雌黄休信赵云菘。’按金门以荔裳比李崆峒,尚非其匹。余谓荔裳与崆峒诗,有骨肉之分,上下床之别耳。”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顺治中海内诗家称南施北宋,康熙中称南朱北王,谓南人则宣城施愚山、秀水朱竹垞,北人则新城王阮亭、莱阳宋荔裳也。继又南取海宁查初白,北取益都赵秋谷益之,号六大家,后人因有《六家诗选》之刻。宋荔裳诗歌老成,笔亦健举。七古法高、岑、王、李,整齐雅炼,时有警语,篇幅局阵最为完密。五律亦是高、岑、王、李一派。七律遂不脱七子面目,往往堕入空声,至其合作,固北地、信阳之俦也,所少者变化之妙耳。然而宗法既正,规格复整,固是节制之师,唐贤典型,于斯未坠。晚年入蜀,诗格一变,苍老雄肆,异于平时,可为《安雅堂集》之冠。选家多未采及,岂未见全诗耶?”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二四选宋琬诗六十首,《诗话》云:“康熙初,传刻《燕台七子诗》,荔裳与愚山称最,因有南施北宋之目,海内推之无异辞。愚山诗朴秀深厚,味之弥永。荔裳则融才情与《骚》怨,音节动人。托体不同,要皆原本性情,力追正《雅》,此其所以并为大家也。《安雅堂集》乃在浙时所编,渔洋所定全集已佚,未刻稿出于后人搜辑。附《入蜀集》一卷,乃晚作,雄健别开一境。渔洋所为直闯杜、韩者,于此见之。”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著录宋琬《安雅堂集》七种十八卷:“宋琬,字玉叔,莱阳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卒于康熙十三年,年六十,事具《清史列传•文苑传》王熙所撰《墓志》。其集《安雅堂诗集》无卷数,《文集》二种各二卷,康熙五年罢官寓吴中时所刻。《二乡亭词》孙默松阁《国初名家诗馀》之一。《安雅堂书启》一卷、《祭皋陶乐府》一卷,皆自刻。《安雅堂未刻稿》(止于庚戌)十卷,刻于乾隆丙戌,凡为七种。琬之所著,或以此为最全矣。琬与玫为兄弟行,才名早著。故一官累踬,庚寅(顺治七年)、壬寅(康熙元年)两为人诬告,系狱困顿。十年再起蜀臬,三藩变作,遂以入觐卒于京师。一生遭遇,丰少屯多,故其诗多愁苦之音。世与愚山并称,然才气充沛,似过于施。文则仍明季之习,未见其足以加人也。”张舜《清人文集别录》卷一著录宋琬《安雅堂文集》二卷、《未刻稿》八卷:“莱阳宋琬撰。琬字玉叔,号荔裳,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康熙十二年卒,年六十。始琬在京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辈相唱和,有‘燕台七子’之目。而王士禛池北偶谈尝取琬与施闰章并论,谓康熙以来诗人,无出南施北宋之右。盖琬雅工吟咏,有大名于清初,故论者常举闰章相况,至于学问识议,则琬固不逮闰章也。集中文字,以序诗之篇较多而较精,其次题跋、书启,亦不鲜隽逸之作•文集有初刻、重刻二本,而文之多寡不同。如初刻文集卷二《题曹古百牛图》,巧于状物,万象毕显。杂记之文,斯称上乘矣。未刻稿卷七《寄吴梅村先生书》《约王仲昭张邺仙看花书》、与李镜月、孙无言诸札,雅饬而有情韵,上者已近晋宋人风致,皆佳构也。琬虽文士,而所为散文,不病萎弱。杜濬序是集,称其文雄骏而精切,包举气势,按之有故,而出之有本,非溢美也。初刻文集凡五十五篇,前有康熙五年丙午金之俊、尤侗、赵昕、黄与坚杜濬宋实颖、程康庄七序。重刻文集凡五十篇,前有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王熙周、金然、张重启、严虞惇四序。未刻稿乃其孙仁若所刊,前有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彭启丰序,凡诗五卷、文三卷。《四库存目》但著录《安雅堂诗》拾遗诗、拾遗文,而无文集之目。《提要》谓掇拾残剩,非但珠砾并陈,亦恐真赝莫别,其视闰章,有幸有不幸。盖其生平述造,散佚多矣。”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四著录宋琬《安雅堂诗集》不分卷(康熙五年刻本)、《未刻稿》五卷、《入蜀集》二卷(乾隆三十一年刻本),谓宋琬“康熙三十三年卒于北京,年八十一”,未知何据。又云:“琬诗才情隽丽,早为‘燕台七子’之一。与施闰章齐名,王士禛推为南施北宋。撰《安雅堂集》,全集已佚。今所见康熙五年吴中刻本,包括诗文集、《二乡亭词》《祭皋陶乐府》《诗集》无卷数,来集之、蒋超序,仅存五七古四十一首,五七律一百八十首,五七排十三首,绝句五十首。王士禛点定三十卷本,《入蜀》后已佚。乾隆见其族宋仁若刊《未刻稿分体诗》五卷及《入蜀集》二卷,于前刻未尽,稍补其阙。而清初诸选集,尚存残篇,卢见曾《山左诗钞》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禛赵进美序,亦此集所未登。《四库存目》著录本附《拾遗》诗皆无卷数,因谓《拾遗》乃‘掇拾残剩,非但珠砾并陈,亦恐真赝莫别’,盖未见后刻诗。至后刻有无赝作,亦不敢定。集中如《白鸟行》《钓台图歌赠马兰台山人》《题萧尺木画杜子美诗册》《宿五峰山》《冯唐墓》《铜雀台》《刘越石闻鸡处》《华岳》诸篇,沉郁顿挫,气格沉稳。绝句《马嵬》《舟中见猎犬有感》《刀鱼》,皆当日脍炙,后世传诵。琬于顺治间为诬告,缧狱三年。《庚寅狱中感怀》《张举之再直西省伤余在系之久赋诗感怀》《病榆行》《咏诗八首》《纪愁诗》《诏狱行》,多凄凉激宕之音。李天馥《容斋集》《送宋荔裳按察四川》诗有云:‘多君客邸偏好客,自谱新词骇鬼伯。’自注:‘在狱谱剧,脍炙人口。’当指作《祭皋陶乐府》。五古《送宋牧仲之黄州》《寄怀施愚山》《赠方尔止》《栈道平歌为贾胶侯汉复尚书作》《题吴渔山仿吴仲圭画》,七古《送孙无言归黄山歌》《罗篁庵先生生日歌》《赠郑汝器歌》《长歌赠陈其年》《东园歌为王烟客作》《放歌行赠吴锦雯》,风力遒尚,逸思雕华,自不当以寻常酬题而视之。与姜垓结儿女姻。《长歌寄怀姜如须》叙家国沧桑,两家遭变故,可与姜垓赠诗相互参观。又有《挂剑台》《竹罂草堂歌》《古银槎行》《泊舟夷陵作》《南津关》《黄茅滩》《捕鱼行》《新滩行》《天生桥歌》,其中入蜀之诗,尤令人心摇目眩。清初山左多名家,商盘论诗云:‘纵横齐粤各争雄,分道扬镳士论公。毕竟新城作盟主,岭南原不及山东。’可谓笃论。查慎行有七古《中山尼为宋荔裳女而作》,见《敬业堂诗集》卷三。”杜陵睿水生《并语》宋琬《祭皋陶》杂剧云:“大约以辛辣之才,搆义激之调,呼天击地,涕泗横流,而火焰万丈,未尝少减。作者其有忧患乎,其有忧而无患乎?夫无孟博之忧患,决不能形容孟博之真气,使千载之上,宛在目前至于如此也,亦足见杂剧之功伟矣。”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刊行,周裔先作序。
赵用贤(1535 —1596)卒。
朱常清作《续刻四溟山人全集序》。
二十一日,耿定向(1524一1596)卒。
万帝派宦官赴各地充矿使税使,直接搜括民财。
吏部尚书孙丕扬言缺官事,乞“明示别推酌补”。
钱希言、屠隆等聚于甬江,旋即道别。
屠隆等造访谢肇淛于吴山署中。
邹观光为孙宜《洞庭渔人续集》作序。
李维桢五十寿辰,谢兆申等作寿序。
李贽应刘东星之邀赴山西,历秋至春,著《明灯道古录》。
袁宏道为其弟中道诗集作序,题为《叙小修诗》。
袁宏道以诗赠张凤翼。
汤显祖、袁宗道互致信函。
支大纶《世穆两朝编年史》成书。
陈光请茅坤为其父之诗文集作序。
蔡逢时撰《温处海防图略》。
顾大典(1541—1596)卒。
张采(1596—1648)生。
袁宏道去官,寄居无锡。
徐熥辑福州一府之诗为《晋安风雅》十二卷并作序。
袁宏道在陶望龄处见徐渭集,大奇之。
林时对为吴梦旸《射堂诗选》题词。
茅维游焦山,有诗。
汤显祖作《明德罗先生诗集序》。
刘凤为梅鼎祚编《书记洞诠》作序。
李维桢为张佳胤《张居来先生集》作叙。
陈与郊作《许相卿黄门集序》。
汪廷讷参加乡试,未终场而归。
“二南里人”罗懋登作《西洋记通俗演义》自叙。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