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蜂毒

输入关键字:

蜂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蜂毒

药材名称蜂毒

拼音Fēnɡ Dú

来源为工蜂腹部末端螫刺腺体内的有毒液体

性状浅黄色透明液体,比重1.1313,PH5.5。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疼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膝酸痛,坐骨神经痛。

用法用量每用1~5个蜂。捉到蜜蜂后,轻捏头部,然后迅速放于患处,将蜂尾贴于皮肤,使之刺螫,立即感到疼痛,此时蜂毒随螫针注入皮肤内,约1分钟,将蜂弹去,拔出螫刺。此时螫处呈现出一小肿包,约指甲大小,20分钟后,局部红肿、发热,有舒适感。一般24小时后作用消除,患处恢复常态。第二日或隔日再行刺螫。

注意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防治中毒现象发生。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蜂毒

药材名称蜂毒

拼音Fēnɡ Dú

别名蜜蜂毒素(《药材学》)

出处《吉林中草药》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之工蜂尾部螫刺腺内的有毒液体

化学成分蜂毒以大胡蜂毒性最强,蜜蜂次之。蜂毒的毒性成分有磷脂酶A、脱氧酶抑制因子及多肽类,其中亦含蚁酸等酸类,但非毒性中心成分;蜂毒又含组胺1.0~1.5%。

药理作用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大白鼠经蜂(意大利种)螫后,肾上腺维生素C与胆甾醇含量均降低,两者的降低有平行的趋势,而以维生素C降低较明显,此作用与注射促皮质激素相似,1只蜜蜂的蜂毒螫入大白鼠,其效果约等于4个单位的促皮质激素的作用。临床上蜂毒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蜂毒的有效成分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蜂毒2.5毫克/公斤给予小白鼠,可延长环己巴比妥、水合氯醛、乌拉坦的催眠作用;同剂量可以防止土的宁、烟碱所引起的惊厥,但不能对抗五甲烯四氮唑所引起的惊厥。

③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蜂毒0.1~0.2毫克/公斤对猫、狗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及心跳加快,此毒素对末梢的M-胆碱能受体及中枢的N-胆碱能受体表现解胆碱作用;并能防止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降压,但对金雀花碱、肾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经所产生的血压变化则无影响。除去蜂毒中的刺激部分(所得者称Forgenin及Apieur),于在体兔耳灌流时使血管稍扩张,流出的液体可抑制离体蛙心,但静脉注射于在位兔心并无影响,对阿托品处理后的家兔有升压作用,并使家兔血球溶解。

④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蜂毒制剂“Melissin”不增加消化液的量,但可减少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活动减弱,此作用主要为神经机制,可用于胃分泌功能亢进的患者。蜂毒可使离体大白鼠肠管张力增加,罂粟碱、解痉素可拮抗之,但阿托品则否。

⑤其他作用

蜂毒有镇痛作用,可用于各种神经痛。并能抗菌,用1:50000的蜂毒水溶液可抑制细菌生长。由于其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可促进患病机体恢复。曾用于亚急性红斑狼疮。Forgenin与Apicur对蛙运动神经末梢及家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⑥蜂毒引起的毒性反应

㈠局部反应:蜂螫机体后,引起疼痛、起泡、灼热、浮肿等炎症反应,蜂毒涂于完整皮肤上,不起任何作用,但对粘膜则引起显著反应;蜂毒进入胃肠道时,很快被酶所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临床应用不宜口服。㈡全身反应:取决于蜂毒的量与机体的敏感性,蜂毒与蛇毒一样,能伤害血管内皮,并引起大多数内脏出血(解剖死于蜂毒之小白鼠),其1:300000表现溶血作用,并可引起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舒张,特别是内脏血管,此外还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产生降压。蜂毒对神经系统的毒害,表现在动物发生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最后麻痹,呼吸停止而死亡。蜂毒的半数致死量:小白鼠皮下注射18.3±0.92毫克/公斤,腹腔注射3±0.41毫克/公斤;大白鼠皮下注射31.5±6.7毫克/公斤,腹腔注射7.5±0.34毫克/公斤。㈢临床使用过程可出现局部皮肤发痒、头昏、恶心、全身无力、脉速、体温升高及嗜眠;妇女、小孩和老人对蜂毒较敏感,一般人只要200~300只蜂螫才出现毒性症状,500只蜂螫可致死;但对蜂毒过敏者,只要1只蜂螫便会引起全身反应;养蜂人血中能产生耐毒物质,即使大量蜜蜂螫刺,亦无反应。㈣有认为蜂毒与组织胺一样促进胃液分泌,对心脏、呼吸、血压、离体肠管、子宫、皮肤血管的反应亦同;500个蜂毒囊,以5毫升蒸馏水所得的浸出液中游离甲醛含量为1.25022克/100毫升,蜂毒与甲醛均能破坏血球,使草履虫细胞溶解,如将蜂毒中游离酸中和,则上述作用消失,因此认为从蜂毒的化学与生物学反应看来,其作用与甲醛、组织胺有关。

功能主治①《药材学》:“对支气管喘息、甲状脓肿、某些高血压病、风湿及脓肿有效。”

②《吉林中草药》:“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炎。”

注意结核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均禁用蜂毒。儿童和老年人对蜂毒极其敏感,亦需注意。

临床应用用蜂毒治病是一种民间疗法,由来以久。原始方法是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肤表面,俟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后(约3~5分钟),再拔除螫刺。此法的手续繁复,且局部有剧烈的疼痛,须预先用普鲁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近代的蜂毒疗法系采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行皮内注射。皮内注射以200蜂毒为一疗程,开始以1蜂毒(约0.1毫升量)作皮内注射,如无不良反应,可隔日递增1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后根据病人情况应用维持剂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总量达200蜂毒为止,全程约需3个月,注射部位可采用两侧上臂或大腿背面皮肤,轮替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点周围进行注射;也可参照经穴原则,行穴位注射。曾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结节性红斑、风温热、风湿性心脏病、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痛风、美尼尔氏综合症、坐骨神经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腰骶神经根炎、虹膜睫状体炎、感觉神经失调、原因不明的关节痛等100余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例如风湿性关节炎94例,明显进步者23佛;类风湿性关节炎29例,明罩进步6例;支气管哮喘哮喘,明显进步6例。副作用:注射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出观全身风疹块,或头昏、恶心、脉速、体温升高等,安静休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多可恢复;局部反应有红肿、瘙痒、疼痛,红肿直径在1~10厘米内者不须特殊处理,约1~3天能自行消退,如直径超过10厘米者,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疗。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蜂毒

药材名称蜂毒

拼音Fēnɡ Dú

英文名Bee Venom

别名蜜蜂毒素

出处出自《吉林中草药》;1.《蜂蜜和蜂毒的医疗性能》:蜂毒治疗前先将局部皮肤用温水和肥皂洗净,但勿用酒精揉擦, 蜜蜂螫刺后即飞走,其螫针和螫刺器留下并继续收缩数分钟,直到毒囊排空为止。因此,应待毒液全部注入伤口后再拔出螫针。螫刺器的收缩和停止收缩,可用肉眼看到。螫针取出后可涂上任何一种没有刺激性的软膏。施用蜂毒须接下述时间表进行:第一日用1只蜜蜂螫刺,第二日用2只,第三日用3只,至第四日用10只。这便

来源药材基源:为蜜蜂科动力中华蜜蜂等的工蜂尾部螫刺腺体中排出的毒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is cerana Fabr

采收和储藏:现广泛采用电刺激取蜂毒法。取毒器由一个金属丝制的栅状电网下面绷一层薄膜。此取毒器与一控制器相连,控制器为具有可调电压的直流电源和一个电流断续器组成的线路结构。取毒时将取毒器置于蜂箱门口。蜜蜂触及电网就螫刺下面的薄膜而排毒,螫刺拔出后蜜蜂可继续生活。蜂毒粘在膜的下面,干燥成胶状物,取下膜将蜂毒用水洗下即可。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避光,或将蜂毒制成注射剂用。

原形态1.中华蜜蜂,蜂群由工蜂、蜂王及雄蜂组成。工蜂全体被黄褐色毛。头略呈三角形。胸部3节。翅2对,膜质透明。足3对,有采集花粉的构造。腹部圆锥状,有毒腺和螫针。腹下有蜡板4 对,内有蜡腺,分泌蜡质。蜂王体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长,生殖器发达,专营生殖产卵。雄蜂较工蜂稍大,头呈球形,尾无毒腺和螫针,足上无采贮花粉构造,腹无蜡板及蜡腺。

2.意大利蜜蜂,体似中华蜜蜂,但较之为大。

生境分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

性状性状鉴别,新鲜蜂毒为透明液体,具芳香气,味苦。但室温下很快干燥成类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体,微透明而闪亮,气微香,刺激性较强。

化学成分1.蜂毒以大胡蜂Vespa mandarina Sm.毒性最强,蜜蜂次之。

2.蜂毒的毒性成分有磷脂酶 A(Phospha-tidase A)、脱氢酶抑制因子及多肽类,其中亦含蚁酸等酸类,但非毒性中心成分;蜂毒又含组胺1.0-1.5%。

药理作用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大白鼠经蜂(意大利种)螫后,肾上腺维生索 C与胆甾醇含量均降低,两者的降低有平行的趋势,而以维生素 C降低较明显,此作用与注射促皮质激素相似,1只蜜蜂的蜂毒螫入大自鼠,其效果约等于4个单位的促皮质激素的作用。临床上蜂毒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可能是由于蜂毒的有效成份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而发挥治疗作用。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蜂毒2.5ml/kg给予小白鼠,可延长环己巴比妥、水合氯醛、乌拉坦的催眠作用;同剂量可以防止士的宁、烟碱所引起的惊厥,但不能对抗五甲烯四氮唑所引起的惊厥。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蜂毒0.1的0.2ml/kg对猫、狗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下降及心跳加快,此毒素对末梢的M-胆碱能受体及中枢的 N,胆碱能受体表现解胆碱作用;并能防止乙酰胆碱、氨甲酚胆碱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降压,但对金雀花碱、肾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经所产生的血压变化则无影响。除去蜂毒中的刺激部分(所得者称Forgenin-及 Apicur),于在体兔耳灌流时使血管稍扩张,流出的液体可抑制离体蛙心;但静脓注射于在位兔心并无影响,对阿托品处理后的家兔有升压作用,并使家兔血球溶解。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蜂毒制剂Melissin不增加消化液的量,但可减少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活动减弱,此作用主要为神经机制, 可用于胃分泌功能亢进的患者。蜂毒可使离体大白鼠肠管张力增加,罂粟碱、解痉素 Spasmoly-tin可拮抗之,但阿托品则否。

5.其他作用:蜂毒有镇痛作用,可用于各种神经痛。并能抗菌,用1∶50000的蜂毒水溶液可抑制细菌生长。由于其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可促进患病机体恢复。用于亚急性红斑狼疮 Forgenin与 Apieur对蛙运动神经末梢及家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毒性蜂毒引起的毒性反应:1.局部反应:蜂螫机体后,引起疼痛、起泡、灼热、浮肿等炎症反应,蜂毒涂于完整皮肤上,不起任何作用,但对粘膜则引起显着反应;蜂毒进入胃肠道时,很快被酶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临床应用不宜口服。

2.全身反应:取决于蜂毒的量与机体的敏感性,蜂毒与蛇毒一样,能伤害血管内皮,并引起大多数内服出血(解剖死于蜂毒之小白鼠),其1∶30O000表现溶血作用,并可引起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舒张,特别是内脏血管,此外还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产生降压。蜂毒对神经系统的毒害,表现在动物发生阵发性痉挛及强直性痉挛,最后麻痹,呼吸停止而死亡。蜂毒的半数致死量:小自鼠皮下注射18.3±0.92mg/kg,腹腔注射3±0.41mg/kg;大白鼠皮下注射31.5±6.7mg/kg,腹腔注射7.5± O.34mg/kg。

3.临床使用过程可出现同部皮肤发痒、头昏、恶心、全身无力、脉速、体温升高及嗜眠;妇女、小孩和老人对蜂毒较敏感,一般人只要200-300只蜂螫才出现毒性症状,500只蜂螫可致死;但对蜂毒过敏者,只要1只蜂螫便会引起全身反应;养蜂人血中能产生耐毒物质,即使大量蜜蜂螫刺,亦无反应。四有认为蜂毒与组织胺一样促进胃液分泌,对心脏、呼吸、血压、离体肠管、子宫、皮肤血管的反应亦同;500个蜂毒囊,以5ml蒸馏水所得的浸出液中游离甲醛含量为1.25O22g/100ml,蜂毒与甲醛均能破坏血球,使草履虫细胞溶解,如将蜂毒中游离酸中和,则上述作用消失,因此认为从蜂毒的化学与生物学反应看来,其作用与甲醛、组织胺有关。

鉴别理化鉴别(1)取本品少许,加1mol/L氢氧化钠溶液1ml,摇匀,加5%硫酸铜溶液2-3滴,即呈玫瑰红色或蓝紫色。(20取本品加水配成0.03%的溶液,于280+/-1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

(3)取本品0.16%水溶液20μl,在醋酸纤维薄膜上点样,以含1.9%甲酸铵的1.5%乙酸液为缓冲液,于8mA和40V电泳俯中电泳40min,用考马斯亮蓝S-250染色,即出现三条蓝色色带,其中间的较粗的一条色带为蜂毒多肽。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味辛;苦;性平;有毒

归经肝;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痛。主风湿性关节炎;腰肌酸痛;神经痛;高血压;荨麻疹;哮喘

用法用量蜂毒有活蜂螫刺法及蜂毒注射法两种。活蜂螫刺法:每闪用1-5只蜂,用手捏住蜂头,将蜂尾贴近患处皮肤,使之螫刺,约1min后,将蜂弹去拔出蜂针,第2日或隔日再行刺螫。蜂毒注射法:选用患处痛点、穴位及四肢穴位的皮内或皮下轮换注射,用量从每次1-3蜂毒单位(每1蜂毒单位含蜂毒0.1ml)开始,后逐日增加1-2蜂毒单位,直至每日10-15蜂毒单位,再逐日下降到每日3-5蜂毒单位,维持1-2个月,每疗程 总量约200-300蜂毒单位,间歇3-5天进行第2疗程。

注意结核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肾脏病、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及对蜂毒过敏者均禁用。儿童及老年患者慎用。

各家论述1.《药材学》:对支气管喘息、甲状腺肿、某些高血压病、风湿及脓肿有效。

2.《吉林中草药》:祛风湿。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应用用蜂毒治病是一种民间疗法, 由来以久。原始方法是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肤表面,俟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后(约3-5分钟),再拔除螫刺。此法的手续繁复,且局部有剧烈的疼痛,须预先用普鲁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近代的蜂毒疗法系采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行皮内注射。皮内注射以20O蜂毒为一疗程,开始以1蜂毒(约0.1ml量)作皮内注射、如无不良反应,可隔日递增 l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后根据病人情况应用维持剂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总量达200蜂毒为止,全程约需3个月。注射部位可采用两侧上臂或大腿背面皮肤,轮替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点周围进行注射;也可参照经穴原则,行穴位注射。曾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结节性红斑、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鼻炎、痛风、美尼尔氏综合症、坐骨神经痛、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腰骶神经根炎、虹膜睫状体炎、感觉神经失调,原因不明的关节痛等100余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例如风湿性关节炎94例,明显进步者2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9例,明显进步6例;支气管哮喘13例, 明显进步6例。副作用:注射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出现全身风疹块,或头昏、恶心、脉速、体温升高等,安静休息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多可恢复;局部反应有红肿、瘙痒、疼痛,红斑直径在1-1Ocm内者不须特殊处理,约 1-3天能自行消退,如直径超过10cm者,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疗。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蜂毒 ==>】 古籍全文检索:蜂毒     全站站内检索:蜂毒
手足皲裂
手足厥冷
手足厥逆
手足缓弱
手足亸(duo)曳
手针疗法
手针麻醉
手指节发
手指脱骱
手指麻木
手朝三元
手腕失落
手腕骨脱
手臂出臼
手臂痛痧
手翻托法
手太阳之别
手太阳之正
手太阳之筋
手太阳经别
手太阳经病
手太阳经筋
手太阳标本
手太阳络脉
手太阴之正
手太阴之别
手太阴之筋
手太阴气绝
手太阴心痛
手太阴肺经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