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王国维自入京师至本年,写成《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等著作。

输入历史事件:

王国维自入京师至本年,写成《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等著作。

公元1911年 本年
王国维自入京师至本年,写成《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等著作。

又,本年罗振玉创《国学丛刊》于北京,旋中辍,至民国三年甲寅复赓续之。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学之义广矣。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今专以知言,则学有三大类:曰科学也,史学也,文学也。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之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若夫知识道理之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像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按:王国维于明年流亡日本,成《宋元戏曲考》。傅惜华《缀玉轩藏曲志自序》:“吾国戏曲,昔以托体稍卑,久为士林所弃,视同小道,难语大雅,郁堙沉晦,未能昌明。晚清以还,海宁王静庵先生始以清儒考据方法而治宋元戏曲,考源明变,窥奥观通,从事著述,创获綦多,所贡于斯道者,功莫大焉。厥后新文学之说勃兴,南戏北剧,始得附诗词获列文学同等地位。士林研讨,日形众盛,遂成戏曲专学。”此后尽弃前学,专治经史。卒于民国十六年,年五十一。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自昔大师巨子,其关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承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然详绎遗书,其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日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凡属于文艺批评及小说戏曲之作,如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等是也。此三类之著作,其学术性质固有异同,所用方法亦不尽符会,要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王国华《序》:“先兄治学之方,虽有类于乾嘉诸老,而实非乾嘉诸老所能范围。其疑古也,不仅抉其理之所难符,而必寻其伪之所自出。其创新也,不仅罗其证之所应有,而必通其类例之所在。此有得于西欧学术精湛绵密之助也。”宋慈抱《海宁王国维传》:“国维于哲学首发康德、叔本华和尼采之说,于文学首发宋元戏曲之窔奥,开平文学风气……”


冯涓为秘书监,上疏谏用兵。
僧缄者……秘书监冯涓同年也。
贯休年八十岁,近年有献王建寿春节诗九首,未知作年,暂系于此。
牛峤为蜀给事中,约卒于本年后数年间。
《唐诗纪事》卷七一谓峤:“王建镇西川,辟判官。
范质(911—964)。
智晖(873—956)本年归圭峰旧居。
梁与晋战于河北枣强,先胜后败,梁太祖朱温自下博县退还洛阳,发病。
朱晃死,赵光逢为撰谥册文。
进士十一人登第。
知贡举尚书左仆射杨涉。
李琪四十二岁,为户部侍郎。
《旧五代史》卷五八本传:“累迁户部侍郎、翰林承旨。
路德延本年八月前被朱友谦所杀。
宋齐丘二十六岁。
宋齐丘(887—959),五代文学家。
人,一说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钱镠六十二岁,仍为吴越王。
齐己约四十九岁,仍居长沙道林寺,有诗自述。
韩偓七十一岁,仍居南安县,有《江岸闲步》、《闺恨》等诗。
徐夤仍居王延彬泉州幕,与延彬唱和。
二月一日,蜀主王建幸龙华院,召贯休,令口诵近诗,休因作《公子行》以讽,建称善。
毛文锡仍仕前蜀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与贯休过往唱酬。
昙域仍居成都龙华禅院,师从贯休。
牛希济约四十岁,仍居遂州为卑职,有《重修龙兴寺碑》。
欧阳炯十七岁,本年或稍前作《应梦罗汉歌》赠贯休。
鉴长编》等均作炯,《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六、《翰苑群书》卷一〇《学士年表》及《宋史》卷四七九本传又作迥。
《太平广记》卷二一四引《野人闲话》:“唐沙门贯休……王氏建国时,来居蜀中龙华之精舍,因纵笔,用水墨画罗汉一十六身,并一佛二大士,巨石萦云,枯松带蔓,其诸古貌,与他人画不同。
郢王朱友珪即帝位,荒淫无道,内外愤怒。
李存勖本年三十二岁,仍为晋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