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十三日,阮元(1764—1849)卒于里第,年八十六。

输入历史事件:

十三日,阮元(1764—1849)卒于里第,年八十六。

公元1849年 十月
十三日,阮元(1764—1849)卒于里第,年八十六。

王昶《湖海诗传》卷四十:“早受主知,近来所罕。诗赋而外,精穷经谊,校雠考订,一本尔雅《说文》。爱才好士……洵卓然一代伟人也。”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文章之别,论者夥矣,公独谓一经一纬,交错而成者,绮组之饰也。大宫小商,相得而谐者,《韶濩》之韵也。散行单词,中唐变古,六诗三笔,见南士之论文,杜诗韩笔,亦唐人之标目。上纪范史,笺记奏议不入集,幸考班书,赋颂箴诔乃称文。公日奏万言,自哀四集,以沉思翰藻为本事,别说经作史为殊科。是公文章之学。……公宦辙半天下,门生见四世,七科之后辈,尚长齿发,三朝之巨政,半在文翰。幽潜之下士,拂拭而照九衢,蓬草之遗编,扬扢而登国史。斗南人望,一而无两,殿中天语,字而不名。……其在汉也,譬以伏、孔居邴、魏;其在唐也,譬以韩、李(按:一本作燕许)兼房、杜。”刘毓崧《阮文达公传》:“至其论学之宗旨,在于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以及金石诗文,钜细无所不包,而尤以发明大义为主。……所编《经籍纂诂》《十三经校勘记》,传布海内,为学者所取资。……所刻之书甚多,最著者为《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嘉惠后学甚溥。督学时,士有一艺之长,无不奖励,能解经义及工古今体诗者,必擢置于前。总裁会试,合校二三场文策,绩学之士,多从此出,论者谓得士之盛,不减于鸿博科。主持风会五十余年,士林尊为山斗。盖生平以座师大兴朱文正公为模楷,故其经术政事,与文正相类云。”《清史列传》本传:“淹贯群籍,长于考证。”清史稿本传:“博学淹贯,早被知遇。……历官所至,振兴文教。在浙江立诂经精舍,祀许慎、郑康成,选高才肄业;在粤立学海堂亦如之,并延揽通儒,造士有家法,人才蔚起。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纂诂》《皇清经解》百,,十余种,专宗汉学,治经者奉为科律。……自著曰《揅经室集》,他纪事谈艺诸编,并为世重。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七收阮元诗至二十三首,集评:“吴兰石曰:云台先生学深博无涯诶,诗亦从经术性情中流出,金和玉节,卓然正声。”诗话云:“文达政绩学术承乾嘉极盛之后,规模博大,余事为诗,才力不让专家。歌行出入东坡、放翁,晚涉诚斋;近体风格亦近中唐,题咏金石之作,不因考据伤格,兼覃蹊之长而祛其弊,才大故也。”《射鹰楼诗话》卷十二置其骈文于清名家之列:“本朝工骈体文者凡十一家:胡稚威天游也;洪稚存亮吉也;孙渊如星衍也;孔顨轩广森也;阮文达元也;张介侯澍也;张皋文惠言也;陈恭甫先生寿祺也;汤茗孙储璠也;吴山尊鼒也;方彦闻履篯也。诸家骈体文,古懋奇奥,沉博绝丽,大有复古之功,可接黄石斋先生。若陈宜年之陈旧,袁简斋之粗豪,吴园次、章岂绩、曾冰谷、吴毅人、杨荔裳、彭甘亭之未具大力,皆不足以行远者也。”卷二十二:“公诗不拘一格,不事摹拟,抒其性情,惟意所适,尝论诗曰:‘睢期明其情与事而已,毋客气也。’故其诗无模仿之痕,而自然人古;无雕镌之迹,而自然有味。”《筱园诗话》卷二:“本朝汉学最盛,皆经术湛深,考据淹博,宗康成而不满程朱,诗文则非所长也。兼能诗者,顾宁人、毛西河、朱竹坨、阮芸台诸公而已。……芸台先生诗,长于古体,近体殊弱,五古似韦柳,七古似苏陆,佳作颇有可传,亦清才也。”其“文言说”,《国故论衡•文学总论》评曰:“近世阮元,以为孔子《易》,始著《文言》,故文以耦俪为主;又牵以文笔之说以成之。夫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是则骈散诸体,一切是笔非文。借此成说,适足自陷。……且文辞之用,各有体要。”刘师培则承其说,撰有《广阮氏文言说》


温子升二十二岁,补东平王匡御史。
郑道昭卒。
袁翻四十一岁,作《思归赋》。
释昙延(516—588)生。
中书舍人常景制永宁寺碑文。
菩提流支译《正法》《念经》《善住》《回诤》《唯识》等经纶,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
何胤年七十二,作《别山诗》一首,言甚凄怆。
诏高阳王玚入居门下,参决尚书奏事。
诏北京(代都)士民未迁者,悉听留居为永业。
韦叡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萧秀去世,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等各制碑文。
司马褧或率于今年。
刘昭任中军临川王记事。
刘勰为僧祐撰碑文。
刘歊著《革终论》。
孝明帝诏以杂役之户或冒入清流,所在职人皆五人相保,无人任保者夺官还役。
张普惠上疏论天下民调事,以为复征棉麻,恐民不堪命;又谏孝明帝不亲视朝,过崇佛法,郊庙之事,多委有司。
崔光请修补汉石经。
胡太后遣使者宋云与比丘惠生如西域求佛经。
任城王澄奏请佛寺悉徙于郭外。
以太子詹事徐勉为尚书右仆射。
刘潜制《雍州平等金像碑》,文甚宏丽。
何逊卒。
陆云公年九岁,读《汉书》,略能记忆。
何胤著论,以老、庄为本,周、孔为迹。
因张仲瑀上言“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羽林虎贲近千人屠害其家,殴伤其父彝,烧杀其兄始均,彝仅存余命。
北魏宗室豪族竞为奢侈。
任城王澄表谏太后“宜节省浮费以周急务”。
萧宝夤奏陈仲儒“轻俗制作”,“不合依许”。
王锡、张缵颇为北方才士所知。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