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蒋士铨作《空谷香》传奇。

输入历史事件:

蒋士铨作《空谷香》传奇。

公元1754年 十月
蒋士铨《空谷香》传奇。

自序云:“海宁姚氏为南昌令尹顾君瓒园贤姬,事令尹十有四载。乾隆庚午冬诞一子,甫及晬而姬死,时年二十有九。予往吊之,令尹瘠而恸,同人窃有笑之者。令尹独留予饮穗帐侧,语姬生平事最详,凡三易烛,而令尹色沮声咽,予亦泫然不能去。”“甲戌乞假还,寒舟孑然,行回飙涸渚中,历碌如旋床。疏棂四闭,一榻自欹。乃度事势,揣声容,谱为《空谷香》传奇,凡三十篇。日有所得,即就隙光中纵笔书之。脱稿后,击唾壶而歌,声情飒飒,与风涛相荡激,此身若有所凭者。回视同舟之客,皆唏嘘泣数行下。噫嘻!姬之贞魂,烈性感人,遂至如此。”署“小雪日,济宁舟次,铅山倦客自序”。又,张三礼序云:“今观三十首,菀结缠绵,淋漓透豁,意则草蛇灰线,文则叠矩重规,语则白日青天,声则晨钟暮鼓。吾不知出于仙佛之炎炎皇皇耶,出于儿女子之喁喁于于、凄凄楚楚耶?抑出于苕生之谆’谆恳恳、借存提命耶?问之苕生,不知也。苕生曰:‘吾甫搦管时,若有不能遏抑者,洋洋浩浩,奔注笔端,乃一决而出焉。吾固不知孰为仙佛,孰为儿女子,而遂成吾《空谷香》,之三十首矣。’予曰:‘此有关风教之文也。亟授梓氏,使读其曲者,共思其人云。’”署“辛卯二月,燕台张三礼椿山氏书”。(《藏园九种曲》)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一一:“《空谷香》《今乐考证》著录。《藏园九种曲》刊本。《曲考》《曲海目》《曲录》并见著录。全剧三十出。述其知友顾瓒园妾姚梦兰生前薄命事迹。结构关目甚佳,侧侧动人。”


淳于髡以“一鸣惊人”诡语讽谏齐威王。
苏代本年前后生于东周雒阳。
《史记》中记苏秦、苏代、苏厉事,显得混乱。
《史记·苏秦列传》《索隐》:“苏秦字季子,盖苏忿生之后,己姓也。
从史籍所记材料看,“三苏”年岁当相差不大。
《战国策》明确载为苏代事迹者,大约有22条。
《史记·苏秦列传》所记之事,与《战国策·燕策一》“苏秦死”章所记事同。
《史记·孟尝君列传》有“苏代为西周谓曰”一段文字,与《战国策·西周策》“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一章相同。
这样看来,关于材料,前面所述之外,《孟尝君列传》中所记苏代其他两事可靠;《燕世家》所记,同《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哙既立”章。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之相燕,贵而主断。
孟子于本年前后自邹游齐平陆后返邹,后又自邹至任,自任至平陆,在平陆与地方长官孔距心有问答。
孟子于本年前后自齐之平陆之至齐都临淄,始游诸侯。
孟子游历诸侯,在清代争议颇多。
终于何年? 其二,先自齐、还是梁始游诸侯? 其三,几次游齐?。
孟子游历诸侯顺序,司马贞已说过:“柯游齐、魏,其说不通。
《史记·孟荀列传》载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史记·孟荀列传》)后,在家乡邹、鲁一带招收门徒讲学,为邹、鲁等小国国君出谋划策。
《孟子·公孙丑上》载孟子与公孙丑两段对话,均为假设之辞。
以《孟子·公孙丑下》记载观之,孟子先至齐,后至宋,再至薛。
从齐之实际情况言,威王为战国时有为之君。
匡章与孟子年龄相当,且为朋友。
孟子第一次游齐时与淳于髡之间交往、辩论,《孟子·离娄上》有记载。
孟子此次游齐后去向,以《孟子·公孙丑下》观之,是先至宋,又至薛。
孟子宣传的“仁”、“义”等观点,不仅为要以“战”称雄之齐威王不接受,亦为淳于髡所讥讽。
《孙膑兵法》有些篇章成于本年前后。
苏秦本年前后生于东周雒阳。
苏秦事迹,见于《战国策》者,有以下各章:《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燕策一》“苏秦将为从北说燕”、“奉阳君李兑不取于苏秦”、“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苏秦死”,《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韩策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魏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魏王”、《齐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战国纵横家书》其一云:“封秦也,任秦也,比燕于赵。
上举六章帛书,第四章有一小部分见于《战国策·燕策二》,但《战国策》所记文字多错误,且将最重要的“臣秦拜辞事”一句脱落了。
《战国纵横家书》二十二云:“齐宋攻魏,楚围雍氏,秦败屈匄。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