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廖燕(1644-1705)生。

输入历史事件:

  廖燕(1644-1705)生。

公元1644年 九月
  廖燕(1644-1705)生。

曾璟《廖燕传》:“廖燕,字人也,号柴舟,曲江人。生甲申九月,乃顺治元年也……年六十二,卒于家,时康熙四十四年也。”王源《廖柴舟墓志铭》:“处士讳燕,字柴舟,广之曲江人。生于崇祯甲申,时值鼎革,广东尚为明守,其后数更离乱,破产食贫,卒于乙酉,是为康熙四十四年,得年六十有二。”《二十七松堂集》二十二卷本高纲序:“丁巳秋,莅任韶州,得廖柴舟所著《二十七松堂集》于其家簿书填委中,披览残编,为之狂喜。好友沈樗庄方卧病,倚枕读之,亦跃 然以起也。文章有神,固如是乎!然吾因之有感矣。以柴舟之文,瑰奇雄伟,驰逐昌黎眉山间,宜其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乃蠹简尘封,谁为拂拭……乾隆三年岁在戊午秋七月高密高纲撰。”光绪《曲江县志》卷一四:“廖燕,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人。邑诸生。抗志不羁,不苟为制举。尝言:‘时当泽及生民曰功,死而不朽曰名,专事科第亦陋矣。’卜居水西门,榜其门曰二十七松堂。闭门读书,日事著作。郡守陈廷策躬礼其庐,交款洽,为刻其集行世。偕之北游,适舟次金陵,以病留,得览江山之胜,归而究通儒之学,文益恣横。善草书,状如古木寒石,笔有奇气。人得尺幅,什袭珍之。康熙丁卯,分纂郡邑志。乙酉,卒于家。著有《二十七松堂集》,梓行东洋, 遗诗入选。,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光绪八年十月十五日”有记云:“夜半不睡,阅廖柴舟《二十七松堂文集》。柴舟名燕,国初曲江布衣。集凡十六卷,其文颇疏隽,欲以幽冷取胜,自负甚高。前题宁都魏和公阅,文后多系评语。盖山野声气之士,而议论偏谲,读书无本,不脱明季江湖之习。其为《金圣叹传》,极口推服,称为先生,则宗尚可知矣一又有《祭澹归和尚文》,首题庚申十一月二十八日。澹归即金道隐(释名性因,澹归其字),是道隐卒于康熙十九年冬也。皆足以资考证。”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八著录廖燕《二十七松堂集》二十二卷:“廖燕,本名燕生,字某。弃诸生后,改字梦醒,后字人也,号柴舟,曲江人。卒于康熙四十四年,年六十二。事具曾璟《廖燕传》王源《廖处士墓志铭》。撰《二十七松堂集》二十二卷,凡文十八卷、诗四卷,乾隆三年,高纲官韶州知府,始为之刊行。纲以刊徧行堂集,获罪身后,此集幸未波累。嘉庆中,日本人为选刻其文十六卷,以拟侯、魏,谓为朱明之殿,而不知甲申(崇祯十七年)明亡之年,燕始堕地也。清季邓承修尝得日本刻本,祈李慈铭为序,欲重刻之粤中未果,慈铭序亦亡失。燕自负经世之略,善持议论。谓汤、 武篡弑而后可以顺天应人,司马炎、刘裕不得援以自比。明太祖以八股取士,等于秦之焚书。皆有创见。不敢菲薄孔子,于孟子有微词,程、朱更非所喜。最善金堡,与 陈元孝论交,附北田诸子之后,因得识魏礼,有同气相求之雅。礼颇称其文,实则雅驯尚不及元孝及屈大均,特稍能驰骋。命题用字,有极可笑者。慈铭称其《南阳李公传》杂采野记而成,非别有见闻也。《金圣叹传》则瓣香所在,而自居何等,亦可知矣。王源称其议论间有高明之过,然实可继魏先生以不朽。诗新警雄逸,亦非今人所能及。今观其集,《山居诗》七律三十首,襟怀淡宕,寄托遥深,实足继屈、陈而起。诗之造诣,或在文上。”张舜《清人文集别录》卷三著录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十六卷(日本刻本):“曲江廖燕撰。燕字柴舟,清初布衣。为文颇疏隽,而议论见解,尽有佳者。如言六经之理,自具于未有文字之先(是集卷三《春秋卮言序》)……又言古文与时文有异,古文多成于未有题目之先,时文有题目,始寻文章,古文则先有文章,偶借题目耳(卷九《复翁源张泰亭明府书》)。此皆洞达著述本源、非有通识卓见者不能道……凡此所言,悉皆透辟,大抵是集史论诸篇,均有新意,能发人所未发,以其识解甚高,非庸常文士所能逮也。”今人有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十六卷)整理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附录足资考证。


张衡三十八岁,迁为太史令,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
胡广二十五岁,或于此年为郡散吏。
马融因日食对策北宫端门。
王逸或于此年举上计吏,为校书郎;其注《楚辞》当完成于为校书郎期间。
胡广二十七岁,举孝廉,为尚书郎。
李固二十四岁,在太学受业,寻游学三辅。
马融作《广成颂》。
刘毅上书言宜早为邓太后注记。
史岑此年前后作《和熹邓后颂》。
崔瑗四十一岁,始为郡吏,作《与葛元甫书》《遗葛龚珮铭》。
邓太后为子孙后代置学官,使读书。
崔瑗四十二岁,以事入狱,犹自好学。
葛龚或于此年为临汾令。
朱穆二十岁,为督邮。
改元永宁。
李尤七十七岁,为谏议大夫,受诏撰《汉记》。
班昭或卒于此年,年约七十二(49?—120?)。
班昭儿媳丁氏为其撰集遗文,并为作《大家赞》。
刘珍奉邓太后诏,与刘毅等作《建武已来名臣传》;迁侍中。
刘毅奉邓太后诏,与刘騊駼等作《建武已来名臣传》。
刘騊駼奉邓太后诏,与刘珍等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
王逸作“汉诗”一百二十三篇。
崔瑗四+三岁,应度辽将军邓遵辟。
马融四十二岁,自劾归,被禁锢。
应奉约于此年生(120?—184?)。
邓太后崩。
黄香奏议乐成王刘苌不法。
张衡《与特进书》疑作于此时。
崔瑗罢归。
汉安帝改元建光。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