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裴松之论碑铭多虚假,建议由朝议审定虚实。

输入历史事件:

裴松之论碑铭多虚假,建议由朝议审定虚实。

公元426年 本年
裴松之论碑铭多虚假,建议由朝议审定虚实。

三国志《宋书•裴松之传》说:“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也……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晋义熙初年,入为尚书祠部郎。“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曰:‘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大者道勋光远,世所宗推;其次节行高妙,遗烈可纪。若乃亮采登庸,绩用显著,敷化所莅,惠训融远,述咏所寄,有赖镌勒,非斯族也,则几乎僭黩矣。俗敝伪兴,华烦已久,是以孔悝之铭,行是人非;蔡邕制文,每有愧色。而自时厥后,其流弥多,预有臣吏,必为建立,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以为‘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则义信于仰止,道孚于来叶’……太祖元嘉三年,诛司徒徐羡之等,分遣大使,巡行天下……松之使湘州……松之反使奏曰:‘臣闻天道以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古先哲后,因心溥被,是以文思在躬,则时雍自洽,礼行江汉,而美化斯远。故能垂大哉之休咏,廓造周之盛则。伏惟陛下神睿玄通,道契旷代,冕旒华堂,垂心八表。咨敬敷之未纯,虑明扬之靡畅。清问下民,哀此鳏寡,涣焉大号,周爰四达。远猷形于《雅》《诰》,惠训播乎遐陬。是故率土仰咏,重译咸说,莫不讴吟踊跃,式铭皇风。或有扶老携幼,称欢路左,诚由亭毒既流,故忘其自至,千载一时,于是乎在。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黜陟无序,搜扬寡闻,惭惧屏营,不知所措。奉二十四条,谨随事为牒。伏见癸卯诏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谨依事为书以系之后。’松之甚得奉使之议,论者美之。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出为永嘉太守,勤恤百姓,吏民便之。入补通直为常侍,复领二州大中正。寻出为南琅邪太守。”春泓按,曹丕《典论•论文》已有“铭诔尚实”之说,裴松之论私立碑铭的世风,认为这些碑铭内容失实,毫无可信度可言,建议由朝议来评定其真伪,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刊勒,裴氏表达了关于写作碑铭一类文体应遵循的规范。宋文帝令裴氏注陈寿三国志,裴氏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使后人读三国志时,可以参考许多珍贵的史料,极大地增广了后世对于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其旁征博引的存史之功与辨析真伪的史学研究,都堪称不朽!


孙逖丁父忧,免中书舍人职。
追赠孔子为文宣王。
高适赋诗送族侄赴括州。
御史大夫张守珪以贿贬为括州刺史。
李白在江南,有诗寄崔宗之。
王昌龄贬岭南,至襄阳,孟浩然赋诗送行;昌龄旋至巴陵,赋诗送李白,后至衡山,有诗寄张九龄。
崔沔(673---739)卒,年六十七。
崔曙(?—739)卒。
张九龄在荆州长史任,赋诗多首以寄意抒怀。
崔国辅由许昌令迁左补阙,钱起赋诗赠之。
诏徐安贞、裴朏等十学士评定吏部选人书判之等第,考判之目由此而始。
王昌龄由岭南北归,经襄阳,再访孟浩然,与之欢饮;浩然(689—740)食鲜疾动,遂致暴卒,年五十二。
《孟浩然集序》:“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也。
然古律之诗,五言为胜。
刘眘虚寄诗友人,以访求孟浩然遗文。
高适与房琯赋诗唱和,时琯任宋城令。
张九龄(678—740)卒,年六十三。
各有当耳。
储光羲行经新丰,有诗寄殷遥。
张谓在幽蓟边地,与友人有诗唱和。
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途经襄阳,赋诗哭孟浩然,又作《汉江临泛》诗。
王昌龄谪为江宁丞,赴任前与岑参有诗赠答。
李白有诗送孔巢父等归山,时白与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海内富安,米绢价皆极低廉。
牛肃在怀州,其女应贞撰《魍魉问影赋》。
道标(740—823)生。
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开四子举,亦称道举。
柳芳、李揆等十三人登进士第,礼部侍郎崔翘知贡举。
李邕赴滑州刺史任,玄宗赋诗送之。
杜甫归居偃师,为文祭远祖杜预。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