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张九龄(678—740)卒,年六十三。

输入历史事件:

张九龄(678—740)卒,年六十三。

公元740年 五月
张九龄(678—740)卒,年六十三。

旧唐书本传:“俄请归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有集二十卷。”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开元二十八年春,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遘疾,薨于韶州曲江之私第,享年六十三。”张九龄之享年,当以徐浩《碑》为是。新唐书艺文志四:“《张九龄集》二十卷。”杜甫《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九龄》:“宾客引调同,讽咏在务屏。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一阳发阴管,淑气含公鼎。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散帙起翠螭,倚薄巫庐并。绮丽玄晖拥,笺诔任昉骋。自我一家则,未阙只字警。千秋沧海南,名系朱鸟影。《刘禹锡集》卷二一《读张曲江集作引》:“及今读其文,自内职牧始安,有瘴疠之叹;自退相守荆门,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郡斋读书志卷一七:“张九龄《曲江集》二十卷。……九龄风流酝藉,幼善属文。玄宗朝,知制诰,雅为帝知。为相,谔谔有大臣节。及贬荆州,惟以文史是娱,朝廷许其胜流。徐坚论九龄之文,如轻缣素练,实济实用。而窘边幅(按据大唐新语卷九及新唐书文艺传上,此系张说之言)。柳宗元以九龄兼工诗文,但不能究其极尔。”《唐诗品》:“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古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于古之平调曲也。自余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诗薮》内篇卷二:“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卷四:“初唐沈、宋外,苏、李诸子,未见大篇。独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如《度蒲关》《登太行》《和许给事》《酬赵侍御》等作,同时燕许称大手,皆莫及也。”《唐音癸签》卷五:“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磐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诗源辨体》卷一四:“张九龄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感遇》十三首,体虽近古而辞多不达,去子昂远甚。五言律才藻远让沈、宋,故入录者仅称平淡。胡元瑞谓‘子寿首创清淡之派’,非也。”《唐诗别裁集》卷一:“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四库提要卷一四九:“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徐坚之言,谓其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至所撰制草,明白切当,多得王言之体。”诗辩坻卷三:“张子寿忠蹇之士,陈诗讽主,动合典则,质直有余,微伤雅致,不徒窘于边幅也。”石洲诗话卷一:“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昭昧詹言》卷一:“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


刘安受武帝赐几杖,可毋朝;作《八公操》(《淮南操》)。
主父偃上疏言愿令诸侯得分封子弟,武帝从之。
主父偃言朔方为“灭胡之本”。
公孙弘驳主父偃之议。
主父偃言“徙豪杰兼并之家于茂陵”,武帝从之。
主父偃发燕王刘定国乱伦事,致其自杀。
主父偃令诸大臣生畏,或赂以重金,或说其“太横”,主父偃则声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主父偃欲纳其女于齐王,齐纪太后不许,因衔恨上言齐王有淫行,武帝拜其为齐相;至齐,与亲族断绝关系;又以齐王与姊奸事威胁齐王,齐王乃自杀。
主父偃因赵王使人上书告其收受诸侯贿赂,遂下狱;承认收受诸侯金,言未胁迫齐王自杀,武帝欲勿诛之。
公孙弘廷争“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主父偃终被族(? —前127)。
孔臧让御史大夫,为太常;与公孙弘等议请“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不能通一艺,辄罢之”。
孔安国为侍中。
司马相如四十七岁,复召为郎。
严助或于此年得武帝书,上书谢,遂留侍中。
吾丘寿王约三十三岁,征入为光禄大夫侍中。
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为布被,食不重味;请罢朔方郡之置。
朱买臣言置朔方之便,难公孙弘。
公孙弘七十四岁,以游侠郭解“当大逆不道”,致郭解被族。
孔臧坐南陵桥坏免官。
东方朔三十六岁,岁娶一妇,被呼为“狂人”;避世于朝,作《据地歌》(亦即《陆沉于俗》)。
兒宽约二+六岁,为廷尉文学卒史。
司马迁二十岁,始游历南北。
东方朔从武帝至甘泉,借车于公孙弘,作《与公孙弘借车书》。
东方朔三十七岁,作《非有先生论》。
兒宽约二十七岁,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
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奏言禁民携弓弩。
吾丘寿王上书驳议公孙弘禁民携弓弩之见,公孙弘服。
公孙弘恨董仲舒谓其“从谀”,乃荐之为胶西王刘端相。
董仲舒为胶西王刘端相;作《对胶西王》。
公孙弘恨汲黯常毁己,欲以事诛之,上言请徙汲黯为右内史。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