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清议

输入关键字:

清议

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舆论。春秋晚期,“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东汉末,强宗豪族及官吏、名士、太学生,以风谣和品题的形式,奖褒同类,攻讦宦官,讥议时政,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其言论称“乡里之号”、“学中之语”、“时人之论”,又称“公论”。党锢祸后,“清议”从是非、臧否人物转为“发言玄远”的“清谈”。但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仍为历代所继承。《三国志·吴志·张温传》:“(暨)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举里选,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议,终身不齿。”宋明两代太学生的议政更为突出事例。


【检索清议 ==>】 古籍全文检索:清议     全站站内检索:清议

紫云城
紫石砚
紫光阁
紫花布
紫花印
紫极宫
紫金山
紫金石
紫金梁
紫荆山
紫荆关
紫带子
紫姜苗
紫宸殿
紫蒙川
紫禁城
紫微令
紫微省
紫溪山
紫溪水
紫霄宫
紫口铁足
紫金鱼袋
紫微侍郎
紫微舍人
紫微官碑
紫霄真人
紫山大全集
紫竹林之战
紫宸殿学士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