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黄河

输入关键字:

黄河

最早见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之永存,爰及苗裔。”《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裴注引《献帝传》:“悠悠黄河。”《水经·河水注》:“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唐以后为大河的正名。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贾耽有《吐蕃黄河录》四卷。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上游在宁夏平原、内蒙古后套平原,中游在山西、陕西二省的龙门、潼关间,河道时有变迁,然均系在两岸小幅度摆动。惟自河南武陟县、荥阳县(今市)以下,河道曾有大幅度的改道。见于历史记载的大小决徙约一千五六百次,多数集中在下游。故道略呈一折扇形,最北经由今河北霸州市、天津市海河入海,最南经由颍水、涡水夺淮河入海(一部分黄河水又自淮河循里运河注入长江)。清康熙间胡渭《禹贡锥指》概括历史上黄河改道为五大徙,后人遵用其说。咸丰五年(1855)河决河南铜瓦厢,改由今道入海后,遂有六大徙之说。然胡说实多疏误,故近年学者又提出二十六次大改道之说。兹用分期概述如下:(1)先秦。大致自新石器时代至战国中期全面筑堤以前,黄河下游均取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决溢改道,屡有发生。《汉书·沟洫志》载王莽时大司空掾王横引《周谱》云“定王五年(前602)河徙”,即其中一次。唯决口地点、改徙方向,已不可考。“”原为黄河的专称,《汉书·地理志》中河北平原上水道称“”的有十余条,均系西汉以前某一时期黄河的干流、决流或岔流,或先后更迭,或同时存在。《书·禹贡》云河水下游“北播为九河”,即指下游有多股岔道入海。在先秦文献记载中可考索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下游河道有三条,一为《书·禹贡》大河,故道自今河南武陟县东北流至浚县西折北至河北平乡县北,东北流分为“九河”,最北一支为干流,北流至深州市南,折东北至天津市静海县东南入海。一为《山海经·北山经》大河,故道自今河北深州市南以上同《禹贡》大河,以下东北流经霸州市南,东流至天津市区入海。另一条见于《汉书》地理志、沟洫志,《水经·河水注》称为大河故渎,是先秦文献中零星记载的最早一条大河(约公元前七世纪中叶)。春秋战国时黄河下游以走《汉志》河道为常,时或走《禹贡》、《山经》河,或二股并存,或迭为干流。战国中期,约前四世纪四十年代,齐与赵、魏各在当时河道即《汉志》大河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长堤,此后《禹贡》、《山经》大河即断流,专走《汉志》河道,一直沿袭至汉代。(2)西汉。《汉书·地理志》河水和《水经注》的“大河故渎”,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东北流,经滑县南、濮阳市西,河北大名县、馆陶县东,山东临清市、高唐县南,折北经德州市东、河北南皮县西,又东北至今黄骅市东北入海。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开始有决溢记载,其后多发生在魏郡、清河、平原、东郡境内。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河决东郡濮阳县瓠子口(今濮阳市南),东南流注巨野泽,通于淮、泗。后二十余年始塞。元封以后又决出*屯氏河,分流河水,水患稍息。元、成以后,决溢频繁,或在今山东滨州市附近入海,或自今河南荥阳市由汴入泗入淮。(3)东汉至宋初。王莽始建国三年(11)黄河在魏郡元城县(今河北大名县东)以上决口,河水东溃,水灾延续近六十年,至东汉永平十三年(70)王景治河功成后,河道比较稳定,即《水经注》、《元和郡县志》所载当时的大河。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市南,东北流经山东聊城市、茌平县南,折北经禹城市西,又东北经滨州市南入海。其后至唐末,决溢仍有,但不频繁,决口集中在河南浚县、滑县和河口附近山东惠民县、滨州市两个地段。自唐末至宋初,决口次数很多,改道后皆不久即塞。其较著者有三次:一为唐景福二年(893)在海口附近改道,经山东滨州市西北入海;一为五代后周显德间决出一条名为赤河的分支,大致在唐代大河之北,今冀、鲁交界的无棣县、庆云县、盐山县一带入海;一为北宋景祐元年(1034)在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横陇埽决口后,形成一条新道,史称横陇河。(4)北宋庆历后。北宋庆历八年(1048)六月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河南濮阳市东北),次年形成新道,自今河南濮阳市东北折而北流,经清丰县、南乐县之东,河北大名县、馆陶县、枣强县、冀州市、武邑县之东,合今滏阳河,经献县东,东北流至青县由南运河至天津会海河入海。宋人称此道为北流。至嘉祐五年(1060)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河南南乐县西)决出,东北流经今山东冠县、夏津县,略循今马颊河至冀、鲁交界处入海。时称此道为东流。熙宁二年(1069)闭塞北流,导东流。元丰四年(1081)又于小吴埽(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小吴村)决而北流,绍圣元年(1094)又导东闭北。元符二年(1099)又于内黄口决而北流,直至北宋亡。三次北流所经均在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下游会南运河、海河入海。(5)金元至明万历初。南宋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县西南李固渡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流夺泗入淮。自后河道变迁极其混乱。总的情况是:重要决口西移,河道逐渐南摆,正流不再经浚县、滑县之间。经常数道并行,彼此迭为主、副。东流则或由马颊河、或由徒骇河、或由北清河(今山东东平县以下黄河)入海,南流则夺泗、汴、睢、涡、颍等水由淮入海。元末贾鲁治河,筑塞北决诸口,挽河东南夺泗入淮。大体上即走今开封市至徐州市一线,史称*贾鲁河。入明以后,南北岸都有决口。但北决多冲溃运河,阻碍漕运。故多筑塞北口,使正流从汴、睢、涡、颍诸道入泗入淮。嘉靖中叶以后,南流故道尽塞,全河出徐、邳夺泗入淮。(6)明万历初至清咸丰五年(1855)。明万历时潘季驯治河,尽断旁出诸道,把金、元以来黄河东出徐州由泗夺淮的主流固定下来,成为下游唯一的河道,大致即今淤黄河。以后二百八十年,虽经常发生决口改道,因推行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决口后不久即行筑堤堵塞,河复故道。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人为决河,洪水夺涡入淮,灾情严重,但清初即复故道。康熙至乾隆年间河南、山东境内河道较为安宁,河患多集中在萧县以下至河口段。河床淤高,河口不断向海中延伸。嘉、道以后,河政腐败,河道淤废不堪,险情迭出,南决夺涡入淮,北决多归大清河(北清河)入海。(7)清咸丰五年至建国前。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的铜瓦厢(时属兰阳县,现已坍入河中)决口,改道东流,分数股穿张秋运河,夺大清河至山东利津县入海。至光绪元年(1875)全面筑堤完成后,形成今日河道。此后至建国前七十余年间,又曾发生决口大小数十次,皆不久即塞。只有1938年国民党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河水乱颍、涡入淮,形成了经历九年之久的改道。1947年才恢复故道。又自山东利津县以下海口段,因建国前未筑堤防,故并无固定河道,八九十年间,曾经改道约二十次。今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


【检索黄河 ==>】 古籍全文检索:黄河     全站站内检索:黄河

麦德乐
麦𫝙场
麦匝长官司
麦加利银行
麦积山石窟
麦著黄洞长官司
玛木特
玛尔巴
玛纳斯
玛瑙屯
玛尔巴传
玛尼全集
玛罕木特
玛纳斯奇
玛木特呼里
玛纳斯郭勒
玛瑙提举司
玛讷撒尔达聂
形化
形神
形方氏
形而下
形而上
形势户
形存影附
形学备旨
形神相异
形神相即
形色外诊简摩
进士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