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魏晋时期以“无”为世界本体的哲学思想。与“崇有”相对。语出晋裴《崇有论》:“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持这一思想的代表为何晏、王弼。他们发挥先秦《老子》“有生于无”之说,认为“无”(无名、无形、虚无)是“有”(有名、有形、实有)的根本,是天地万物的精神本原。贵无论强调君主“无为而治”,“执一统众”。魏晋时“贵无”论极盛行,当时“众家扇起,各列其说,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裴《崇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