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 惊疳吐泻门(七则)
儿科之病,惊、疳、吐、泻为多,四者又相为终始。大约因疳而成吐,因吐而成泻,因泻而成惊。故小儿口内流涎,乃疳之兆也。起首即治疳,而吐泻之症不作,又何致惊症之生也。惟其失治疳症,而胃气受伤矣。小儿纯阳,原无损于阴气。伤胃气者伤阳气也,阳伤阴亦伤矣。伤阴者,伤脾气也。人生后天以脾胃之气为主,脾胃两伤,无气以养心,而惊之症起矣。是惊乃虚病,而非有外风之入也。然则吐、泻、惊俱脾胃之虚寒,而疳乃脾胃之实热也。不知小儿因多食水果,以致口热而成疳。口热似乎阳旺也,然而阳极则变为阴矣。故疳症既久而作吐,正阳变为阴之验也。可见惊、疳、吐、泻俱是虚症,补脾胃而四病皆易愈也。世医分惊为风,分疳为热,分吐、泻为寒,亦未深知小儿之症耳。孰知单治脾胃之虚,而四症不必治而自愈也。方用活儿丹∶人参(三钱)白术(一钱)甘草(一分)茯苓(二钱)陈皮(一分)巴戟天(一钱)白芍(一钱)柴胡(二分)当归(五分)山楂(五分)神曲(三分)水煎服。一剂而惊、疳、吐、泻无不即安,二剂全愈,三剂不再发也。
此方健脾开胃,又能平肝,使肝亦无郁滞之患,自能疏通土气,变克土之肝反为益土之肝矣。脾胃无非生气,而吐泻自止,何至四肢无养,变成角弓反张之急慢惊风哉。
小儿生疳,上下牙床尽肿,口角凉涎,咳嗽不已,咽喉肿痛,人以为疳症脾热也,谁知是胃火之上升乎。夫既是胃火,宜用泄火之药,泻火而不效者,以火过于盛,将阳变为阴矣。故用降火之药以泻火而火不降,转至困惫者,正《内经》所谓壮火食气也。盖少火宜泻,而壮火宜补。不补胃以治火,反泻火以损胃,安得而不加困惫哉。治之法,补其胃气之虚,少加息火之味,则疳症不治而自愈矣。方用平肝汤∶茯苓(三钱)白术(一钱)陈皮(二分)神曲(五分)麦冬(二钱)元参(二钱)桔梗(一钱)苏叶(三分)人参(三分)枳壳(二分)黄芩(三分)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而疳症愈,不必四剂也。
此方补胃以散火而火自平者,以火出于土之中也。土健而火藏,土衰而火现,故补其土而火藏于下,又何至上升于口颊之间乎。况方中有解火之味在于补之内,则土引火而自归,火亦随土而自息矣。
小儿生疳之后,饮茶水则吐,后则不饮茶水而亦吐,困弱之极,人以为热吐也,谁知是热变为寒而吐乎。夫疳症本热也,疳久则寒者,以胃土之伤,土衰则火旺,火旺则土亦衰,土益衰而前火之旺自减,火土两衰,安得不寒乎。况小儿最喜者,生冷也。土衰又加生冷,自然作吐矣。故止吐以健胃为主,单用止吐之药,吾未见其能止也。即偶止吐于一时,未必不动吐于后日,惟健胃以止吐,则胃强而吐不再发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味用之。
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一片)半夏(五分)神曲(三分)陈皮(三分)白豆蔻(一粒)水煎服。一剂即止吐,二剂全愈。
此方健胃以止呕,治大人尚有成功,况小儿乎。小儿呕吐,世人视为轻症,往往不以为意,变成大病而不可救。以胃气之伤不能生养夫四肢,而角弓反张之病现,乃阴虚而成之也。今以此方扶其胃气,胃健而饮食能受,既无呕吐之伤,自有灌注之益,又何至有惊风之病哉。
小儿大吐之后,忽然大泻,虽吐止而泻不肯止,倦怠之极,人以为吐变泻则其气顺矣,谁知其气愈逆乎。夫吐乃伤胃,而泻乃伤脾也。气顺宜吐止而愈矣,今吐止而大泻,乃胃传于脾矣。由腑而入脏,是由表而入里也,较吐更甚。盖吐症补胃而可愈,而泻症宜兼补脾。虽脾胃有同治之法,补胃自必补脾,但吐后作泻,则补脾必须补胃也。方用生脾助胃汤∶人参(三钱)白术(三钱)甘草(三分)肉桂(一钱)茯苓(五钱)神曲(五分)附子(一片)水煎服。
一剂而泻止,二剂全愈。倘服之不应,不必治之矣。
此方治小儿之泻,效验如向,百人中可救九十,彼不应者,乃阴阳两绝之人也,非药之过耳。世人见参、附加毒,不敢浪用。医生用之,亦辄抵毁,自陷于死亡,哀哉。
小儿上吐下泻,眼目上视,死亡顷刻,其状宛似慢惊风,人以为惊风之症也,谁知是脾胃之气将绝乎。小儿至此,亦人鬼之关也。若作慢风治之,用牛黄等丸,下喉即死矣。夫脾胃之气将绝,是阴阳之气欲脱也,非急救其气,何能再活。救气之药,舍人参无第二味也。世间之药,无过人参,至四、五钱以救婴儿之吐泻,无论近人无此胆气,即古人亦无此方法,毋怪婴儿之多亡也。予逢异人,训予救小儿垂危之症,惟有多用人参,可变危为安。铎试之,无不奇效。盖小儿脾胃虚寒,以致上吐下泻,正至危之症也,宜多用人参以救之。方用安儿至宝汤∶人参(五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巴戟天(三钱)附子(一钱)麦芽(一钱)枳壳(三分)槟榔(三钱)车前子(二钱)白豆蔻(三钱)扁豆(二钱)萝卜子(一钱)水煎服。一剂即吐止,再剂泻即止,三剂全愈。
此方全在用参、附之多,所以能夺命于将危,以人参能回阳于既绝,附子能续阴于已亡也。然非群药佐之,则阴阳不能厘清浊,而积秽亦不能祛除耳。故用参、术以补气,少少祛除,自能奏功。否则,乌可已伤而再伤,已绝而重绝乎。世人但尚祛除,全不识补中用攻之法,所以劳而无功也。
小儿吐泻之后,角弓反张,时而惊悸牵搐,人以为惊风之病也,谁知非风也,乃肝克脾胃之土而土气欲绝耳。此时万不可治风,一治风以定惊,则立刻亡矣。盖既经吐泻则阴阳两亡,所存者几微之气耳。不急救脾胃以续气,反散风邪以损其气,欲不趋于阴得乎。且脾胃欲绝,补脾胃之土,而不补命门、心包之火,则土寒而阳不可以遽回,阴不可以骤长。故必须补火以生土,补土以止惊。方用续气汤∶人参(一两)白术(一两)巴戟天(五钱)肉桂(一钱)生枣仁(三钱)远志(二钱)茯苓(五钱)干姜(三分)附子(三分)半夏(一钱)水煎服。一剂安,二剂更安,三剂全愈。
此方以十岁为准,每岁减二分。毋论慢惊、急惊,以此方投之,无不立效。盖急慢惊风俱是虚症,非急为风而慢为虚也。世人以惊为风误矣。不作风治则十人九活,一作风治则十人十死,以虚而兼风治则十人八死,以大虚治,而绝不治风,则十人十活也。喻嘉言谓惊风二字乃前人凿空之谈,劝行医者绝口不道其言,虽过于愤激,然亦深悯小儿之误死于非命,不得不大声以救之也。但喻嘉言所立之方,尚兼风治,犹未洞悉底里,不若直补土以救惊,补火以生土也。
小儿惊症有慢惊、急惊之分,世以急惊属之风,慢惊属之虚,以此区别治疗,生者颇多,似乎其说之不可易矣。谁知似是而非,亦杀人之说也。盖小儿从无有惊风之症,此岐天师之所未定,而雷公之所不论者也。惊风二字,乃未世之医创言以杀小儿者也。自此言出,杀小儿不啻数百万矣。小儿何尝有风,一作风治,千人千死,嗟乎!天心仁爱,何为使小儿不识不知,任其夭荡耶。铎授异人之教,救小儿惊症,绝不治风,无论急惊、慢惊,以人参汤调服,立刻奏功。不敢自秘,罄书竹简,以听世人公用。
人参(三两)白术(半斤)茯苓(三钱)半夏(一两)广木香(三钱)柴胡(一两)槟榔(五钱)荆芥(炒黑,五钱)白芍(三两)山楂(一两)枳壳(一两)麦芽(五钱)神曲(一两)甘草(一两)干姜(一两)麦冬(去心,一两)石菖蒲(五钱)薄荷叶(五钱)各为细末,蜜丸如龙眼大。凡遇急慢惊症,用一丸,以人参三钱煎汤泡开送下,无不全活。
方名保赤定惊丹。轻者一丸,重则二丸,无有不愈者也。泡开必须用人参煎汤,多多益善。若不用人参,效验不能十分之捷,然亦可免死亡之兆也。愿世人共佩吾言,万勿执惊症为风症,忍为杀人之医也。
[卷之十四] 便虫门(二则)
小儿便中下寸白虫,或蜉蛔之虫,或吐出长短之虫,种种不一,人以为湿热之虫也,谁知是脾胃之伤乎。小儿最喜食生冷之物,自然湿热无疑。然而脾胃气健,虽有湿热,自易分消。惟是脾胃之气伤,则难于运化,不生津液而生虫矣。倘徒治虫而不补其脾胃,则脾气不能消,胃气不能化,虫且安居无恙矣,夫何益哉。惟补其脾胃之气,则气旺而自能治虫,再佐以杀虫之药,虫将何隙以逃生乎。此治之法,必须补中用攻也。方用治虫丹∶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百部(一钱)槟榔(五分)使君子(十个)枳壳(五钱)白芍(三钱)甘草(三分)白薇(二钱)黄连(二分)半夏(五分)水煎服。二剂而虫尽化为水矣。但服药之后,务须忌饮汤水茶茗。
此方杀虫之药虽多,然入之健脾平肝之剂内,则正气无伤,而虫又杀尽,乃两得之道也。
小儿有粪门边拖出长虫,不肯便下,又不肯进入直肠之内,不痛不痒,人以为虫口咬住也,谁知乃祟凭之乎。夫虫口咬住,必然作痛。今安然如故,岂虫口之自咬耶。虫既不咬,宜随粪而俱下。今不下而留半截于中,非祟凭而何。病既祟凭,宜非药物可治,然而人有一念之悔心,医即有一种之治法。使人苟迁善而求医无术,又何以见吾道之大哉。况父母未有不爱其子者,见其子生虫之异,未必不疑自身之谴尤,而畏鬼神之作祟,或告天而代为请祷,或信佛而自诉祈求。然而医无以应之,不几阻人改过之门乎。铎得异人之传,用药外点虫身,则立刻化为水。方名点虬丹∶水银(一钱)冰片(一钱)硼砂(一分)雄黄(三分)樟脑(一钱)轻粉(三分)白芷(一钱)薄荷叶(三分)各研绝细末,以不见水银星为度。水调少许,点虫头或身上,少刻即尽化为水。但点药之时,必虔拜上天,然后点之则验。否则,或验或不验也。不须内服煎药,至奇之方也。
余恐负异人之传,故罄书之辨证论后。异人者,余游南岳所逢道士,自号雷公,状貌殊异。传铎《活人录》,奇方最多,此方其一也。
[卷之十四] 痘疮门(十五则)
小儿将出痘,身必发热,口必发渴,眼必如醉,此时当以表药散之,则火毒大解。无如世人未敢信为出痘,因循数日,见点而始用表散。有形之解与无形之解大有不同,所以轻变重,而重变死也。虽然,见点不用表药则火毒又将安解,岂不药得中医而可望其自愈乎。不知能善用表散之药,正自有功耳。大约痘疮初出之时,不可不用表散之药,而又不可全用表散,当于补中表散之,则正气无伤,而火毒又可尽解也。方用至慈汤∶人参(三分)荆芥(炒黑,三钱)生甘草(一钱)柴胡(一钱)当归(三钱)茯苓(二钱)陈皮(三分)麦冬(二钱)元参(三钱)天花粉(一钱)水煎服。一剂火毒少除,二剂火毒全散,不必三剂也。若已见点,则重变轻,而死变生矣。
此方正用柴胡、荆芥以疏通其表里,得元参以去其浮游之火,得生甘草以败其毒。妙在人参、归、冬之类俱是补气补津之味,佐前药以充其力,使无壅闭之忧,以速其至隐之火毒也。世人治痘,一见用补,无不惊惧。谁知火毒非补,万不能由,内而发于外。能于补中用表散之法,何愁小儿之不尽登于寿考也。此方十岁为准,如周岁小儿,用十分之一,每岁增加可也。若十岁之外小儿,宜加人参而已,余味不必加也。
小儿已出痘,遍身上下尽是鲜血点,粒粒可数,此至佳之痘也。不必发散,只须助其正气,自然饱满贯浆,收靥亦速,九日而始回矣。然而纯用补剂,又虑呆补而无疏通之气,恐速于见功,未免升上而不能降下,亦非治之善也。方用安幼汤∶当归(三钱)荆芥(一钱)元参(三钱)陈皮(三钱)熟地(三钱)麦冬(三钱)生甘草(五分)生地(一钱)黄连(一分)丹皮(一钱)贝母(三分)水煎服。一剂而绽,不必二剂也。
此方妙在补中带散,则痘疮力足,无内怯之忧;散中实补,则痘疮大泄,少外阻之祸。世人不知治法,往往一味是补,所以多留后患耳。至于一味呆散,未有不将佳痘而变为恶疮者,每至死亡犹以为胎毒之未尽净也,仍用散火败毒之剂,以至不救。谓非医杀之,而欲冀免于阴报也,得乎。幸人善用其方以安幼耳。
小儿出痘,其痘疮之色红盛,烦渴,大便干燥,小便短涩而黄赤,脉洪大不伦,舌上生疮,此阳症之疮也,切忌用湿热之味。然又不可见为大热,而即用寒凉之药,恐火热太盛,骤得寒凉,而火不肯遽退,热不肯骤解,反至生变者有之。治法宜用寒而佐以化热之品,用凉而辅以散火之味,则不违火热之性,而自得寒凉之益也。
方用全痘散火汤∶元参(三钱)黄芩(一钱)生甘草(一钱)栀子(一钱)桔梗(二钱)生地(二钱)荆芥(三钱,炒黑)当归(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热毒火毒尽行解散矣。
此方用芩、栀以清火,又得元参以退其浮游之火,更妙在用荆芥、桔梗引火外出,而生地、当归滋其腑脏之燥,则雨润风吹,有不变火宅而清凉者乎。所以获解散之功而无背违之失也。
小儿出痘,痘疮虚空,而色又清白,发痒中塌,身寒颤切牙不已,腹中虚胀,上吐下泻,脉复沉细微弱,此阴症之痘疮也。盖内寒之极,疮不能发出,必须用大补气血之药,而佐以温热之味,则疮无冰冻之虞。倘不知其故,而亦用寒散之品,则痘疮内陷,而死亡顷刻矣,是阴痘戒用阴分之药明甚。然而其中有似是而非者,又不可不辩,以痘疮之善变也。色白,虚也,而发痒又有实症;身寒,凉也,而发颤又有热症;腹胀,虚寒也,而吐泻又多实热之症。既非虚寒,而亦用温热之品,安得不死乎。然则,终何以辩之?吾辩之于舌焉。舌红者热,舌白者寒也。舌红而带白者,热中之寒,舌白而微红者,寒中之热,舌大红而又燥,热之极也,舌纯白而又滑,寒之极也。倘舌白而又滑,此阴症无疑。方用祛阴救痘丹∶人参(一钱)当归(三钱)白术(三钱)附子(三分)荆芥(一钱)黄(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色白者即变为红,阳回而寒之气尽散矣。
此方用参、、归、术以补气血,气旺而阴自难留,血足而阳自可复。然后益之附子,则奏功始神。方中又加荆芥者,以附子直攻其内,非荆芥则不能引附子外散耳。
痘疮初出,隐于肌肉之间,不见点粒,人以为疮毒之内藏而不肯遽出也,孰知是气虚而不能推送以发于外乎。论理用升麻、桔梗、羌活之类亦能外发,然而不补其气,而惟用散药,吾恐元气益虚,痘发之后,未必无他病之生,尚非治之善者也。方用发痘散∶生黄(二钱)甘草(五分)当归(一钱)桔梗(一钱)荆芥(一钱)防风(二分)水煎服。一剂而点粒见,再剂而痘尽出也,可以不必再服药矣。
此方之妙,虽用桔梗、荆芥、防风之散药,而实得黄、当归补气之力,则易于推送,所以火毒不能隐藏,一齐而尽出也。
痘疮已见点后,热气大盛,疮粒过多,人以为火毒之太甚,谁知是血虚而不能以润乎。若止用发散之剂,而不用补血之药,则火盛水干,痘难贯浆矣。故必须于补血之中,而少佐之以解毒也。方用养痘汤∶当归(二钱)川芎(一钱)连翘(五分)麦冬(一钱)天花粉(三分)木通(三分)甘草(二分)水煎服。一剂而热退,二剂而疮粒明净,尽行贯浆矣。
此方之妙,妙在当归、麦冬、川芎为君,而少用连翘、木通、天花粉为佐使,则血旺而火不过炎,热消而毒不内隐,故能速于收功而又无后患也。
痘疮已出,四、五日后大小不等,根窠不甚红泽,色暗顶陷,不能起发者,人以为火毒之倒塌也,谁知是血气之亏欠,欲出而不能,欲发而不得。倘徒用化毒之药,则毒反不消。倘徒用催浆之药,则浆反不贯,变生不测,往往有入于死亡者。
治之法,必须于补气之中而辅以化毒催浆之味。方用催痘汤∶人参(三分)牛蒡子(一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黄(二钱)茯苓(一钱)桔梗(五分)陈皮(二分)连翘(三分)肉桂(半分)水煎服。一剂而色红,二剂而顶突贯浆矣。
此方之妙,妙在用参、、归、芎之多,而发散化毒为佐使。气足而不祛于中,血足而不陷于内,自然痘色润泽而肥满矣。
痘疮至六日,毒宜化,浆宜行矣。乃颜色不红绽肥满,是气血大虚也,万不可徒攻其火,而妄用败毒之味也。必须以补气补血为主,方用护痘万全汤∶人参(五分)黄(一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陈皮(三分)牛蒡子(三分)桔梗(五分)天花粉(三分)水煎服。一剂红润而肥满矣,不必二剂也。
此方之妙用,全不去消毒攻火,但补气血而痘自外发。且补中有散,而补非呆补,更易奏功。所以有益无损,而收万全之效也。
痘疮七、八日,宜浆满足矣。今疮平浆薄,饮食少减,人以为毒瓦斯之内陷也,谁知是气血之不充乎。夫气血之不充者,由于脾胃之气弱也。脾胃气弱,则肝血不生,肝血不生,则脾胃之气更弱,又何能致浆足而疮突哉。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脾胃之气,而少佐之补血之品。气血旺而脾胃自健,脾胃健而痘疮安得不充满乎。方用保痘汤∶人参(一钱)白术(二钱)黄(二钱)当归(二钱)麦冬(二钱)陈皮(五分)荆芥(一钱)如痒,加白芷三分、蝉蜕二分,不痒不必加也。如痘色白而薄,倍加参、,一剂而白者不白,薄者不薄矣。
此方纯是补气血,而补气更重于补血者,以血得气而易生也。气足血旺,何愁浆薄哉。自然饮食倍增,浆老结靥矣。
痘疮至九日、十日之后,浆稀痂薄,人以为痘毒之内蕴也,谁知仍是气血之亏乎。夫气虚补气,血虚补血,又何碍乎。然而气血虽虚,而痘毒未清,不兼顾火毒,一味呆补,则火毒内藏,亦恐痘愈之后,有回毒之虞,必须于补中微散之为得也。方用全痘汤∶人参(二钱)白术(二钱)牛蒡子(一钱)茯神(三钱)陈皮(三分)当归(三钱)通草(一钱)甘草(五分)荆芥(一钱)金银花(三钱)水煎服。一剂而浆浓靥高矣。
此方用人参而不用黄者,以黄过于补气,且恐有胀满之虞,不若多用人参,既补气而复无增闷之嫌耳。尤妙在用牛蒡子、金银花于补中泻毒,得补之益,而更获散之利,真善后之妙法也。
痘疮至十一二日,身发潮热,饮食不思,当靥不靥,痂落无托,人以为毒瓦斯之犹存也,谁知是气血之虚而毒多未化乎。方用化痘仙丹∶当归(三钱)白芍(二钱)人参(一钱)山楂(五粒)黄(三钱)荆芥(一钱)牛蒡子(一钱)防风(三分)甘草(一钱)金银花(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胃气开,思饮食矣,二剂全愈。
此方之妙,用金银花与荆芥、牛蒡子、参、、归、芍之中,则胃气不伤,脾气大旺,气血既润,复不克土,则火毒全解,又安有留余之患。大凡痘疮不补,则火毒不出,而痘疮纯补,则火毒亦不尽出也。今于补中用散,所以未出能出,而既出者尽出也。
痘已见形,又出一层红斑者,此夹疹痘也。或似斑而非斑,或零星错杂,皆是夹疹之症。人以为痘毒之深,前未发出,而后再发也。谁知痘出之时而又感寒风,使内热留中,闭塞凑理,激动腑毒而并出乎。治法宜脏腑并治,然治脏不若先治腑也。盖痘毒出于脏,疹毒出于腑,脏之毒深,腑之毒浅,浅之毒先散,而深之毒亦自难留,故治痘须先治疹。方用分痘汤∶升麻(一钱)元参(三钱)麦冬(三钱)当归(二钱)青蒿(二钱)生甘草(二钱)半夏(五分)生地(三钱)荆芥(一钱)水煎服。一剂而疹全散矣。
此方退阳明之火,解肺经之热,妙在多用升麻引火向外,发于皮毛,虽曰消疹,而实所以成痘也。又何必治疹之后,再去治痘哉。
痘症虽发全,数日之后身复发热,遍身发出红斑,痒甚,愈抓愈痒,先出大小不一如粟米之状,渐渐长大如红云片。人以为痘毒之尚存,从前未经畅发,故如此,谁知是痘毒全无,乃收痂大愈之后放心纵欲,饮食过伤,又兼风热而成之。此名为盖痘疹,似痘而非痘也。治法散其风热,而不必顾其痘毒。然风热既解,即有毒亦无不共解矣。方用安痘汤∶玄参(五钱)当归(三钱)连翘(一钱)白芍(二钱)丹皮(二钱)荆芥(二钱)甘菊花(二钱)升麻(五分)天花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斑轻,再剂而斑尽散矣。
此方化毒而不耗其气,解热而不损其血,所以风热全消,而痘无变症耳。
痘疮五、六日后,色变纯黑,或炭灰之色,头顶陷下不起,饮食到口即吐,此死症无疑,所谓坏症也。世医到此无不辞去,然而死中可以求生,勿以其坏症而轻弃之也。盖小儿纯阳之气易离,而阴气难绝,倘有一线之阴可续,则引阴以接阳,往往死者可以重生,而生者得以不死。我受异传,何敢独秘不共传以救万世之小儿乎。方用起死救儿丹∶人参(三钱)元参(一两)金银花(一两)白术(二钱)当归(三钱)麦冬(三钱)甘草(一钱)荆芥(二钱)天花粉(二钱)茯神(三钱)水煎服。一剂黑变为红,再剂而陷者起,干者润,饮食知味矣。
此方之妙,全在用金银花与玄参之多,既能解毒,复善散火,而又助之参、术、归、冬,则足以济二味之力,而益成其祛除之功。所以能转败而为胜,起死而变生也。万勿惊其药品之重与用参之多,而减去其分两。盖药不重,火毒难消;参不多,则阴阳难复矣。愿人加意于此方,以救小儿于危险哉。
小儿痘疮治之不得法,多至不救,谁知痘疮可以不治治之乎。夫儿已生疮,何可听其自生乎,所谓不治治之者,服吾药可使之不生痘,不必用药以治痘也。夫儿之生痘疮者,感父母之淫气以生之也。解其淫气而又助之化毒之品,安得而生痘哉。
前人亦知此意,曾造稀痘丹,或治截痘法,然服之有验有不验者,未能深窥痘毒之源与解毒之药也。盖解毒之品未有不损人元气者,元气一虚,毒即难解。且毒成于火,而清必用寒凉之药,但小儿脾胃最忌寒凉之药,一服寒凉,土气匮乏,而火毒又安能外泄乎,此所以服之而不效也。铎逢异人之传,方法平平,而取效实奇。
方名止痘丹∶生甘草(一钱)金银花(三两)元参(一两)贝母(五分)苦参(三钱)丹皮(三钱)黄芩(二钱)将七味择天赦日,用水二碗,煎一碗,不必两煎。将此一碗汁,重汤又熬至三分,用茯苓五钱为细末,将汁调为丸,如米粒大。俟半周之时,将药用蜜拌与小儿食之,二日服完,必下黑粪,永不出痘矣。痘既不生,何有死亡之痛哉。
[卷之十四] 疹症门(三则)
小儿发热二、三日,肌肤之间隐隐发出红点,如物影之摇动,时有时无者,此影疹也。人以为发斑之伤寒也,谁料是出疹发表,热毒外散,偶遇大寒大风生冷之犯,故皮肤闭塞,毒瓦斯内收,壅住于腠理之间。其症,皮肤之际片片皆红或变白,白或转红,红或转紫,气喘腹满,甚而作痛,毒瓦斯入脏,欲出不能,存亡顷刻,至危之病也。治之法,必须化斑,而不必治疹。盖疹与斑总皆热毒耳。方用消斑化疹汤∶元参(五钱)归尾(三钱)石膏(三钱)白芍(五钱)地骨皮(三钱)丹皮(三钱)荆芥(二钱)木通(一钱)青蒿(三钱)升麻(一钱)麦冬(三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斑化疹散,二剂而消归于无有矣。
此方不多用大寒之品,止用微寒之味者,以疹斑之病,虽起于大热,然亦因脏腑之干燥,内无水制而外现也。今滋其津液,则水足以制火。又得引火解毒之药,直走皮肤,火毒欲内攻而不可得,又安得不外泄而解散者乎。况方中用玄参为君,原能清浮游之火,何必又多用大寒药以扑灭其炎威而伤脏腑,所以奏功既神而又无大害耳。
小儿出疹,口中大渴,父母畅与之水,快甚,遂恣其酣饮,乃呕吐不止,因变泻痢,喘嗽不宁,小便不利,阴囊浮肿,胁痛筋软,膨胀之症生。人以为火热之不解也,谁知饮水过多,水蓄不消之病乎。夫心火亢炎,因而作渴,饮水必入于心,心不受水,而传于脾,为呕吐泻痢矣;传于肺,为咳嗽矣;传于肾,为小便闭而囊湿浮肿矣;传于肝,为胁痛筋软膨胀矣。夫水本克火,然水多则滞,火反得水以滋其沸腾,疹消而他病生焉。治法不必治疹,而惟在于分消其水势,水涸而疹亦痊矣。
方用分水消疹散∶茯苓(三钱)车前子(三钱)木通(二钱)猪苓(二钱)薏仁(一两)桔梗(一钱)荆芥(五分)白术(三分)水煎服。一剂水从小便出矣,连服二剂,水尽而愈。
此方专治水也。止用桔梗、荆芥以少提其气,不特水气因升提而下行倍速,且使余疹亦从膀胱而下泄也。但二味既是提气,何不用升麻提之?不知升麻提气,必使疹毒由皮毛而出,反足以掣制利水之药之肘,不若荆芥、桔梗虽提气而不走皮肤,反能佐二苓群品共走膀胱,水与疹而同治也。
小儿发疹之后,牙根溃烂,肉腐出血,臭秽冲鼻,人以为余毒未尽,身上游热之不退也,谁知皆医治疹而不治浮火之故。使热积皮肤,不用解散清凉之剂,以致毒火入胃,久而不散,因作祟也。此等之病,必须仍散其火热之毒。倘不知治法,纵儿恣食肥甘,湿热动虫,势必变为走马牙疳,穿腮落齿,或面颊浮肿,环口青黑,唇崩鼻坏,生疮作痒,肉腐唇败,而不可救者多矣。方用救疹散毒汤∶玄参(三钱)甘草(五分)黄芩(一钱)茯苓(三钱)白果(十个)白薇(一钱)青蒿(三钱)麦冬(三钱)陈皮(三分)荆芥(五分)生地(三钱)干葛(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乃和干之味,而不用大凉之药者,以疹病既愈,其势虽盛而火毒实轻,正不可以外证之重,而即用重泻之味以劫夺之也。世人一见此等之病,轻用苦寒泻药,往往轻变重,重变死,不可不慎。
[卷之十四] 吃泥门(一则)
小儿数岁后,好吃泥土,人谓胃气热也,谁知是肝木之旺耶。肝木过旺来克脾胃之土,而土虚不能敌肝,思得土以助脾胃,故见泥土而思食也。治之法,平其肝木之旺,补其脾胃之虚,则土气无亏,自然见土而不嗜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一钱)茯苓(三钱)甘草(五分)陈皮(五分)半夏(三分)白术(五钱)黄芩(五分)白芍(五钱)黄土(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脾胃之气转,四剂不思食泥也。
此方原是健脾胃之圣药,加入黄芩以清肝火,白芍以平肝,肝平火清,而脾胃自得其养矣。尤妙加入黄土者,借土气以安脾,投其所好。而六君子汤诸药,益足以展其健运之功耳。
[卷之十四] 胎毒门(一则)
小儿生半岁或一、二岁,忽身上、手足上、肚腹上、两臂上或头面上长成大疮,久变为毒,百药治之而罔效者,此非小儿之毒,乃父母之毒也。当时结胎或感杨梅之恶气,及其坐胎之后或感淫气之火邪,遂至贻害于小儿。治之不得其法,半多死亡,实可悯也。吾遇异人之传,治胎毒小儿已数十人矣,皆服之得生。我不传方,不特失异人传铎之善心,而且使小儿可救之病,以不得吾方而失援,则小儿之死,不犹之铎杀之乎,铎则何敢?故宁传世,使世服方而叹或有不效,断不可不传,使世之怨无方以救子也。方用∶金银花(二两)生甘草(三钱)人参(二钱)天花粉(二钱)黄药(三钱)锦地罗(三钱)水煎服。
二剂而毒全消。倘外口不愈,另有外治之方,用∶蜗牛(三钱)生甘草(三钱)冰片(一钱)儿茶(三钱)轻粉(一钱)麝香(三分)樟脑(三钱)黄丹(三钱)水粉(三钱)枯矾(三钱)地龙粪(五钱)各研极细末,以麻油调敷疮口上,不到数日,自然疮内生肉,而疮口外敛,真神方也。轻者用前方而不必用外治,重者内外合治,无不速愈矣。
铎从万世起见,将此仙方轻易传世,愿世人广传,体铎之心为心,切勿自恃为奇,隐而不传,以受天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