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明史選輯三

  志

  市舶

  海防

  ·市舶

  明初,東有馬市、西有茶市,皆以馭邊,省戍守費。海外諸國入貢,許附載方物與中國貿易;因設市舶司,置提舉官以領之:所以通夷情、抑姦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釁隙也。洪武初,設於太倉黃渡;尋罷。復設於寧波、泉州、廣州:寧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廣州通占城、暹羅、西洋諸國。琉球、占城諸國皆恭順,任其時至入貢;惟日本叛服不常,故獨限其期為十年、人數為二百、舟為二艘,以金葉勘合表文為驗,以防詐偽侵軼。後市舶司暫罷,輒復嚴禁瀕海居民及守備將卒私通海外諸國。

  永樂初,西洋、剌泥國、回回、哈只馬、哈沒奇等來朝,附載胡椒與民互市。有司請徵其稅,帝曰:『商稅者,國家抑逐末之民,豈以為利!今夷人慕義遠來,乃侵其利,所得幾何而虧辱大體多矣』!不聽。三年,以諸番貢使益多,乃置驛於福建、浙江、廣東三市舶司以館之:福建曰「來遠」、浙江曰「安遠」、廣東曰「懷遠」。尋設交阯雲南市舶提舉司,接西南諸國朝貢者。初,入貢海舟至,有司封識;俟奏報,然後起運。宣宗命至即馳奏,不待報,隨送至京。武宗時,提舉市舶太監畢真言:『舊制,泛海諸船皆市舶司專理;近領於鎮、巡及三司官。乞如舊便』。禮部議:『市舶職司進貢方物,其泛海客商及風泊番船非敕旨所載,例不當預』;中旨令如熊宣舊例行——宣,先任市舶太監也;嘗以不預滿剌加諸國番舶抽分奏請兼理,為禮部所劾而罷;劉瑾私真,謬以為例云。

  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設、宋素卿分道入貢,互爭真偽。市舶中官賴恩納素卿賄,右素卿;宗設遂大掠寧波。給事中夏言言「倭患起於市舶」;遂罷之。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姦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二十六年,倭寇百艘久泊寧、臺,數千人登岸焚劫。浙江巡撫朱紈訪知舶主皆貴官大姓,市番貨皆以虛直轉鬻牟利,而直不時給;以是構亂。乃嚴海禁、毀餘皇,奏請鐫諭戒大姓;不報。二十八年,紈又言:『長澳諸大俠林恭等勾引夷舟作亂;而巨姦關通射利,因為嚮導,躪我海濱。宜正典刑』。部覆不允;而通番大猾,紈輒以便宜誅之。御史陳九德劾紈措置乖方,專殺啟釁;帝逮紈聽勘。紈既黜,姦徒益無所憚,外交內訌,釀成禍患;汪直、徐海、陳東、麻葉等起,而海上無寧日矣。三十五年,倭寇大掠福建、浙、直,都御史胡宗憲遣其客蔣洲、陳可願使倭宣諭;還報:倭志欲通貢市。兵部議不可,乃止。三十九年,鳳陽巡撫唐順之議復三市舶司;部議從之。四十四年,浙江以巡撫劉畿言,仍罷;福建開而復禁。

  萬曆中,復通福建互市,惟禁市硝黃。已而兩市舶司悉復,以中官領職如故。

  ——見原書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貨五)。

  ·海防

  沿海之地,自廣東樂會接安南界五千里抵閩,又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隸,又千八百里抵山東,又千二百里逾寶坻、盧龍抵遼東,又千三百餘里抵鴨綠江;島寇、倭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

  吳元年,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嘉興、海鹽、海寧皆設兵戍守。洪武四年十二月,命靖海侯吳禎籍方國珍所部溫、臺、慶元三府軍士及蘭秀山無田糧之民凡十一萬餘人,隸各衛為軍,且禁沿海民私出海——時國珍及張士誠餘眾多竄島嶼間,勾倭為寇。五年,命浙江、福建造海舟防倭。明年,從德慶侯廖永忠言,命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增置多櫓快船;無事則巡徼,遇寇以火船薄戰、快船逐之。詔禎充總兵官,領四衛兵,京衛及沿海諸衛軍悉聽節制;每春以舟師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還。十七年,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築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諸城。後三年,命江夏侯周德興抽福建福、興、漳、泉四府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得萬五千人;移置衛所,於要害處築城十六。復置定海、盤石、金鄉、海門四衛於浙,金山衛於松江之小官場及青村南匯嘴城二千戶所;又置臨山衛於紹興及三山、瀝海等千戶所——而寧波、溫、臺並海地先已置八千戶所:曰平陽、三江、龍山、霩■〈雨上衢下〉、大松、錢倉、新河、松門,皆屯兵設守。二十一年,又命和行視閩、粵,築城增兵。置福建沿海指揮使司五:曰福寧、鎮東、平海、永寧、鎮海;領千戶所十二:曰大金、定海、梅花、萬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門、高浦、六鰲、銅山、元鍾。二十三年,從衛卒陳仁言,造蘇州太倉衛海舟;旋令濱海衛所每百戶及巡檢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盜賊。後從山東都司周彥言,建五總寨於寧海衛,與萊州衛八總寨共轄小寨四十八;已復命重臣勳戚魏國公徐輝祖等分巡沿海。帝素厭日本詭譎,絕其貢使;故終洪武、建文世,不為患。

  永樂六年,命豐城侯李彬等緣海捕倭,復招島人、蜑戶、賈豎、漁丁為兵,防備益嚴。十七年,倭寇遼東,總兵官劉江殲之於望海堝。自是倭大懼,百餘年間海上無大侵犯;朝廷閱數歲,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至嘉靖中,倭患漸起;始設巡撫浙江兼管福建海道提督軍務都御史,已改巡撫為巡視。未幾,倭寇益肆,乃增設金山參將,分守蘇、松海防。尋改為副總兵,調募江南北徐、邳官民兵充戰守;而杭、嘉、湖亦增參將及兵備道。二十三年,調撥山東民兵及青州水陸槍手千人赴淮、揚,聽總督南直軍務都御史張經調用。時倭縱掠杭、嘉、蘇、松,踞柘林城為窟穴,大江南北皆被擾;監司任環敗之,經亦有王家涇之捷,乃遁出海,復犯蘇州。於是南京御史屠仲律言五事;其「守海口」云:『守平陽港、黃花澳,據海門之險,使不得犯溫、臺;守寧海關、湖頭灣,遏三江之口,使不得窺寧、紹;守鱉子門、乍浦峽,使不得近杭、嘉;守吳淞、劉家河、七丫港,使不得掩蘇、松。且宜修飭海舟,大小相比,或百、或五十聯為一■〈舟宗〉,募慣習水工領之;而充以原額水軍,於諸海口量緩急置防』。部是其議。未幾,兵部亦言:『浙直通、泰間最利水戰,往時多用沙船破賊;請厚賞招徠之。防禦之法,守海島為上;宜以太倉、崇明、嘉定、上海沙船及福、倉、東莞等船守普陀、大衢。陳錢山乃浙、直分路之始,狼、福二山約束首尾、交接江洋,亦要害地;宜督水師固守』。報可。已復令直隸吳淞江、劉家河、福山港、鎮江、圌山五總添設游兵,聽金山副總兵調度。時胡宗憲為總督,誅海賊徐海、汪直;直部三千人復勾倭入寇,閩、廣益騷。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詢『請分福建之福興為一路,領以參將,駐福寧,水防自流江、烽火門、俞山、小埕至南日山;漳、泉為一路,領以參將,駐詔安,水防自南日山至浯嶼、銅山、元鍾、走馬溪、安邊館:水陸兵皆聽節制。福建省城介在南北,去海僅五十里;宜更設參將,選募精銳,部領哨船與主客兵相應援』。部覆從之。廣東惠、潮亦增設參將,駐揭陽。福建巡撫都御史游震得言:『浙江溫、處與福寧接壤,倭所出沒,宜進戚繼光為副總兵守之,而增設福寧守備隸繼光。漳州之月港亦增設守備,隸總兵官俞大猷。延、建、邵為八閩上游,宜募兵以備緩急』。皆允行。既而宗憲被逮,罷總督官,以浙江巡撫趙炳然兼任軍事;炳然因請令定海總兵屬浙江、金山總兵屬南直,俱兼理水陸軍務,互相策應。其後莆田倭寇平,乃復五水寨舊制。五寨者,福寧之烽火門、福州之小埕澳、興化之南日山、泉州之浯嶼、漳州之西門澳——亦曰銅山——景泰三年,鎮守尚書薛希璉奏建者也;後廢。至是,巡撫譚綸疏言:『五寨守扼外洋,法甚周,悉宜復舊;以烽火門、南日、浯嶼三■〈舟宗〉為正兵,銅山、小埕二■〈舟宗〉為游兵。寨設把總,分汛地,明斥堠、嚴會哨。改三路參將為守備,分新募浙兵為二班——各九千人,春秋番上。各縣民壯皆補用精悍,每府領以武職一人;兵備使者以時閱視』。帝皆是之。狼山故設副總兵,至是改為鎮守總兵官,兼轄大江南北。

  迨隆慶初,倭漸不為患,而諸小寇往往有之。萬曆三年,設廣東南澳總兵官,以其據漳、泉要害也。久之,倭寇朝鮮,朝廷大發兵往援,先後六年;於是設巡撫官於天津,防畿甸。後十餘年,從南直巡按御史顏思忠言,分淮安大營兵六百守廖角嘴;從福建巡撫丁繼嗣言,設兵自浙入閩之三江及劉澳,而易海澄團練營土著軍以浙兵。

  天啟中,築城於澎湖;設游擊一、把總二,統兵三千,築砲臺以守——先是,萬曆中,許孚遠撫閩,奏築福州海壇山,因及澎湖諸嶼;且言浙東沿海陳錢、金塘、玉環、南麂諸山俱宜經理,遂設南麂副總兵,而澎湖不暇及。其地遙峙海中,逶迆如修蛇,多歧港零嶼;其中空闊,可藏巨艘。初,為紅毛所據;至是,因巡撫南居益言,乃奪而守之。

  自世宗世倭患以來,沿海大都會各設總督、巡撫、兵備副使及總兵官、參將、游擊等員。而諸所防禦,於廣東,則分東、中、西三路,設三參將。於福建,則有五水寨。於浙,則有六總:一、金鄉、盤石二衛;一、松門、海門二衛;一、昌國衛及錢倉、爵溪等所;一、定海衛及霩■〈雨上衢下〉、大嵩等所;一、觀海、臨山二衛;一、海寧衛——分統以四參將。於南直隸,則乍浦以東,金山衛設參將;黃浦以北,吳淞江口設總兵。於淮、揚,則總兵駐通州、游擊駐廟灣;又於揚州設陸兵游擊,待調遣。於山東,則登、萊、青三府設巡察海道之副使、管理民兵之參將、總督沿海兵馬備倭之都指揮。於薊、遼,則大沽海口宿重兵,領以副總兵,而以密雲、永平兩游擊為應援;山海關外,則廣寧中、前等五所兵守各汛,以寧前參將為應援,而金、復、海、蓋諸軍皆任防海三岔以東;九聯城外,創鎮江城,設游擊,統兵千七百哨海上,北與寬奠參將陸營相接。共計凡七鎮,而守備、把總、分守、巡徼會哨者不下數百員;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蓋遭倭甚毒,故設防亦最密云。

  ——見原書卷九十一「志第六十七」(兵三)。

《台湾文献丛刊307 明史选辑》 相关内容:

前一:明史選輯二
后一:明史選輯十四

查看目录 >> 《台湾文献丛刊307 明史选辑》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