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明史選輯二

  本紀(二)

  莊烈帝

  ·莊烈帝

  莊烈愍皇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也。萬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母賢妃劉氏,早薨。天啟二年,封信王。六年十一月,出居信邸。明年八月,熹宗疾大漸,召王入,受遺命。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崇禎元年。

  九月甲申,追謚生母賢妃曰「孝純皇后」。

  丁亥,停刑。

  庚寅,冊妃周氏為皇后。

  冬十月甲午朔,享太廟。

  癸丑,南京地震。

  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於鳳陽。

  戊辰,撤各邊鎮守內臣。

  己巳,魏忠賢縊死。

  癸酉,免天啟時逮死諸臣贓,釋其家屬。

  癸巳,黃立極致仕。

  十二月,前南京吏部侍郎錢龍錫、禮部侍郎李標、禮部尚書來宗道、吏部侍郎楊景辰、禮部侍郎黃道登、少詹事劉鴻訓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俱伏誅。

  崇禎元年春正月辛巳,詔內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門。

  壬午,尊熹宗后為「懿安皇后」。

  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尸。

  二月乙未,禁章奏冗蔓。

  癸丑,御經筵。

  丁巳,戒廷臣交結內侍。

  三月己巳,葬悊皇帝於德陵。

  癸未,於鳳來、張瑞圖致仕。

  乙酉,贈卹冤陷諸臣。

  夏四月癸巳,賜劉若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甲午,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

  庚戌,指揮卓銘請開鑛,不許。

  五月已巳,李國■〈木普〉致仕。

  庚午,燬「三朝要典」。

  甲戌,裁各部添注官。

  辛巳,禱雨。

  乙酉,復外吏久任及舉保連坐之法。禁有司私派。

  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

  壬寅,許顯純伏誅。

  壬子,來宗道、楊景辰致仕。

  秋七月癸酉,召對廷臣及袁崇煥於平臺。

  壬午,浙江風雨、海溢,漂沒數萬人。

  癸未,海寇鄭芝龍降。

  甲申,寧遠兵變,巡撫都御史畢自肅自殺。

  八月乙未,詔非盛暑祁寒,日御文華殿與輔臣議政。

  九月丁卯,京師地震。

  冬十月戊戌,劉鴻訓罷——尋遣戍。

  十一月癸未,祀天於南郊。

  十二月丙申,韓爌復入閣。

  是年,革廣寧及薊鎮塞外諸部賞。諸部饑,告糴;不許。陝西饑,民苦加派;流賊大起,分掠鄜記州、延安。

  二年春正月丙子,釋奠於先師孔子。

  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二月戊子,祀社稷。

  庚寅,皇長子慈烺生,赦天下。

  三月戊寅,薊州兵變,有司撫定之。

  夏四月甲午,裁驛站。

  閏月癸亥,流賊犯三水,遊擊高從龍戰沒。

  癸未,祀地於北郊。

  五月乙酉朔,日有食之。

  庚子,議改曆法。

  六月戊午,袁崇煥殺毛文龍於雙島。

  癸亥,以久旱,齋居文華殿,敕群臣修省。

  秋八月甲子,總兵官侯良柱、兵備副使劉可訓擊斬奢崇明、安邦彥於紅土川——水西賊平。

  甲戌,熹宗神主祔太廟。

  九月丁未,楊鎬棄市。

  冬十月戊寅,大清兵入大安口。

  十一月壬午朔,京師戒嚴。

  乙酉,山海關總兵官趙率教戰沒於遵化。

  甲申,大清兵入遵化,巡撫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丁亥,總兵官滿桂入援。

  己丑,吏部侍郎成基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召前大學士孫承宗為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視師通州。

  辛卯,袁崇煥入援,次薊州。

  戊子,宣、大、保定兵相繼入援。徵天下鎮巡官勤王。

  辛丑,大清兵薄德勝門。

  甲辰,召袁崇煥等於平臺;崇煥請入城休兵,不許。下兵部尚書王洽於獄。

  十二月辛亥朔,再召袁崇煥於平臺,下錦衣衛獄。

  甲寅,總兵官祖大壽兵潰,東出關。

  乙卯,孫承宗移駐山海關。

  庚申,諭廷臣進馬。

  丁卯,遣中官趨滿桂出戰,桂及前總兵官孫祖壽俱戰歿。總兵官馬世龍總理援軍。

  壬申,錢龍錫罷。

  癸酉,山西援兵潰於良鄉。

  丁丑,禮部侍郎周延儒、尚書何如寵、侍郎錢象坤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三年春正月甲申,大清兵克永平,副使鄭國昌、知府張鳳奇等死之。

  丙戌,瘞城外戰士骸。

  戊子,大清兵克灤州。

  庚寅,逮總督薊遼都御史劉策下獄,論死。

  乙未,禁抄傳邊報。韓爌致仕。

  壬寅,兵部右侍郎劉之綸敗沒於遵化。

  是月,陝西諸路總兵官吳自勉等帥師入衛;延綏、甘肅兵潰西去,與群寇合。

  二月庚申,立皇長子慈烺為皇太子,大赦。

  三月壬午,李標致仕。

  戊申,流賊犯山西。

  夏四月乙卯,以久旱,齋居文華殿,諭百官修省。

  丁丑,流賊陷蒲縣。

  五月辛卯,馬世龍、祖大壽諸軍入灤州。

  壬辰,大清兵東歸,永平、遷安、遵化相繼復。

  六月癸丑,流賊王嘉允陷府谷、米脂,賊張獻忠聚眾應之。

  己未,授宋儒邵雍後裔五經博士。

  辛酉,禮部尚書溫體仁、吳宗達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秋八月癸亥,殺袁崇煥。

  九月己卯,逮錢龍錫下獄。

  冬十月癸亥,停刑。

  丙寅,巡撫延綏副都御史洪承疇、總兵官杜文煥敗賊張獻忠於清澗。

  十一月壬辰,破賊於懷寧。

  甲午,山西總兵官王國樑追賊於河曲,敗績。

  十二月乙巳朔,增田賦充餉。

  戊午,流賊陷寧塞。

  是年,烏斯藏入貢。

  四年春正月己卯,流賊陷保安。

  丁酉,御史吳甡振延綏饑民。

  己亥,召對內閣九卿、科道及入覲兩司官於文華殿。命都察院嚴覈巡按御史。

  二月壬子,流賊圍慶陽,分兵陷合水。

  三月丁丑,副將張應昌等擊敗之,慶陽圍解。

  癸未,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侍郎楊鶴招撫流賊於寧州,群賊偽降——尋復叛。

  己丑,賜陳于泰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夏四月庚戌,禱雨。

  辛酉,詔廷臣條時政。

  是月,延綏副將曹文詔擊賊於河曲,王嘉允敗死。

  五月甲戌朔,步禱於南郊。

  庚辰,戍錢龍錫。

  六月丁未,錢象坤致仕。

  秋七月甲戌,總兵官王承恩敗賊於鄜州,降賊首上天龍。

  八月癸卯,總兵官賀虎臣擊斬賊劉六於慶陽。

  丁未,大清兵圍祖大壽於大凌城。

  丙辰,何如寵致仕。

  九月庚辰,內臣王應朝、鄧希詔等監視關寧、薊鎮兵糧及各邊撫賞。

  甲午,逮楊鶴下獄,論戍。

  洪承疇總督三邊軍務。

  丁酉,太監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錢糧;給事中宋可久等相繼諫,不聽。

  戊戌,山海總兵官宋偉等援大凌,敗於長山;監軍太僕少卿張春被執。

  冬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戊辰,祖大壽殺副將何可剛。

  己巳,大壽自大凌脫歸,入錦州。

  十一月丙戌,太監李奇茂監視陝西茶馬、呂直監視登島兵糧海禁;群臣合疏諫,不聽。

  壬辰,孫承宗致仕。

  癸巳,召對廷臣於文華殿,歷詢軍國諸務;語及內臣,帝曰:『諸臣若實心任事,朕亦何需此輩』!

  己亥,流賊羅汝才犯山西。

  閏月乙丑,陝西降賊復叛,陷甘泉,殺參政張允登。

  丁卯,登州遊擊孔有德率師援遼,次吳橋,反;陷陵縣,連陷臨邑、商河、齊東,屠新城。

  十二月丙子,濟南官軍禦賊於阮城店,敗績。

  丁丑,以大凌築城招釁,奪孫承宗官。

  是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饑;盜賊益熾。

  五年春正月辛丑,孔有德陷登州,遊擊陳良謨戰死,總兵官張可大死之;巡撫都御史孫元化、副使宋光蘭等被執——尋縱還。

  辛亥,孔有德陷黃縣。

  丙寅,總兵官楊御蕃、王洪率師討孔有德,敗績於新城鎮。

  二月己巳朔,孔有德圍萊州,巡撫都御史徐從治固守。

  辛巳,孔有德陷平度。

  三月壬寅,兵部侍郎劉宇烈督理山東軍務,討孔有德。

  夏四月甲戌,劉宇烈敗績於沙河。

  癸未,徐從治中傷,卒。

  是月,總兵官曹文詔、楊嘉謨連破賊於隴安、靜寧,賊奔水落城;平涼、莊浪饑民附之,勢復熾。

  五月丙午,參政朱大典為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辛亥,禮部尚書鄭以偉、徐光啟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六月,京師大雨,水。

  壬申,河決孟津。

  秋七月辛丑,太監曹化淳提督京營戎政。

  癸卯,孔有德偽降,誘執登萊巡撫都御史謝璉;萊州知府朱萬年死之。

  己未,孫元化棄市;逮劉宇烈下獄,論戍。

  八月甲戌,洪承疇敗賊於甘泉,賊首白廣恩降。

  甲申,朱大典督軍救萊州,前鋒參將祖寬敗賊於沙河。

  乙酉,萊州圍解。

  癸巳,官軍大敗孔有德於黃縣,進圍登州。

  九月丁酉,海賊劉香寇福建。

  是秋,陝西賊入山西,連陷大寧、澤州、壽陽;分部走河北,犯懷慶,陷修武。

  冬十一鳳戊戌,劉香寇浙江。

  六年春正月癸卯,曹文詔節制山、陝諸將討賊。

  丁未,副將左良玉破賊於涉縣;賊走林縣山中,饑民爭附之。

  庚申,遣使分督直省逋賦。

  是月,曹文詔擊山西賊,屢敗之。

  二月壬申,削左副都御史王志道籍。

  癸酉,流賊犯畿南。

  戊子,總兵官陳洪範等克登州水城。

  辛卯,孔有德遁入海——山東平。

  三月癸巳,敕曹文詔諸將,限三月平賊。

  夏四月己巳,免延安、慶陽、平涼新舊遼餉。

  壬申,總兵官鄧■〈王已〉、左良玉剿河南賊。

  五月乙巳,太監陳大金等分監曹文詔、張應昌、左良玉、鄧■〈王已〉軍。

  壬子,孔有德及其黨耿仲明等航海降於我大清。

  癸丑,河套部犯寧夏,總兵官賀虎臣戰沒。

  六月辛酉朔,太監高起潛監視寧、錦兵餉。

  乙丑,鄭以偉卒。

  庚辰,周延儒致仕。

  甲申,延綏副將李卑援剿河南。

  庚寅,太監張彝憲請催逋賦一千七百餘萬;給事中范淑泰諫,不聽。

  秋七月甲辰,大清兵取旅順,總兵官黃龍死之。

  癸丑,改曹文詔鎮大同;山西巡撫都御史許鼎臣請留文詔剿賊,不許。

  八月己巳,曹文詔敗賊於濟源,又敗之於懷慶。

  九月庚戌,南京禮部侍郎錢士升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冬十月戊辰,徐光啟卒。

  十一月癸巳,禮部侍郎王應熊、何吾騶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辛亥,詔保定、河南、山西會兵剿賊。

  壬子,賊渡河。

  乙卯,陷澠池。

  十二月,連陷伊陽、盧氏,分犯南陽、汝寧,遂逼湖廣。

  是年,安南入貢。

  七年春正月己丑,廣鹿島副將尚可喜降於我大清。設河南、山、陝、川、湖五省總督,以延綏巡撫陳奇瑜兼兵部侍郎為之。

  庚寅,總兵官張應昌渡河,敗賊於靈寶。

  壬辰,賊自鄖陽渡漢。

  癸巳,犯襄陽;連陷紫陽、平利、白河,南入四川。

  二月戊寅,陷夔州;大寧諸縣皆失守。

  甲申,耕耤田。

  乙酉,張獻忠突商、雒,凡十三營流入漢南。

  是月,振登、萊饑,蠲逋賦。

  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甲辰,賜劉理順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乙巳,張應昌擊賊於五嶺山,敗績。

  庚戌,賊自四川走湖廣,副將楊世恩追敗之於石河口。山西自去年不雨至於是月,民大饑。

  夏四月,賊自湖廣走盧氏、靈寶。

  癸酉,發帑振陝西、山西饑。

  五月丙申,副將賀人龍等敗賊於藍田。

  六月辛未,總督侍郎陳奇瑜、鄖陽撫治都御史盧象昇會師於上津,剿湖廣賊。

  甲戌,河決沛縣。

  是夏,官軍圍高迎祥、李自成諸賊於興安之車箱峽兩月;賊食盡偽降,陳奇瑜受之;縱出險,復叛,陷所過州縣。張應昌自清水追賊,敗績。

  秋七月壬辰,大清兵入上方堡,至宣府。

  乙未,詔總兵官陳洪範守居庸、巡撫保定都御史丁魁楚等守紫荊雁門。

  辛丑,京師戒嚴。

  庚戌,大清兵克保安,沿邊諸城堡多不守。

  八月,分遣總兵官尤世威等援邊。

  戊辰,宣大總督侍郎張宗衡節制各鎮援兵。

  閏月甲申,賊陷隆德、固原;參議陸夢龍赴援,敗沒。

  丁亥,大清兵克萬全左衛;庚寅,旋師出塞。

  壬寅,李自成圍賀人龍於隴州。

  九月庚申,盔甲廠災。

  庚辰,洪承疇解隴州圍。

  甲戌,以賊聚陝西,詔河南兵入潼、華,湖廣兵入商、雒,四川兵由興、漢,山西兵出蒲州、韓城,合剿。

  冬十月庚戌,湖廣兵援漢中,副將楊正芳戰死。

  十一月庚辰,逮陳奇瑜下獄,論戍。

  乙酉,洪承疇兼攝五省軍務。

  是冬,陝西賊分犯湖廣、河南。李自成陷陳州。

  是年,暹羅入貢。

  八年春正月乙卯,賊陷上蔡;連陷汜水、滎陽、固始。

  己未,洪承疇出關討賊。

  辛酉,張獻忠陷潁州;

  丙寅,陷鳳陽,焚皇陵樓殿,留守朱國相等戰死。

  壬申,徐州援兵至鳳陽。張獻忠犯廬州;尋陷廬江、無為。李自成走歸德,與羅汝才復入陝西。

  二月,張獻忠陷潛山、羅田、太湖、新蔡,應天巡撫都御史張國維禦卻之。

  甲午,以皇陵失守,逮總督漕運尚書楊一鵬下獄——尋棄市。

  丁酉,總兵官鄧■〈王已〉敗賊於羅山。

  是月,曹文詔敗賊於隨州。

  夏四月,張獻忠復走漢中,犯平涼、鳳翔。

  丁亥,鄭芝龍擊敗海賊劉香,香自殺;眾悉降。

  辛卯,洪承疇會師於汝州,分部諸將防豫、楚要害。

  乙巳,川兵變於樊城,鄧■〈王已〉自殺。

  丙午,洪承疇西還,駐師靈寶。

  五月乙亥,吳宗達致仕。

  六月己丑,官軍遇賊於亂馬川,敗績。

  壬辰,副將艾萬年、柳鎮國擊李自成於寧州之襄樂,戰沒。

  丙午,曹文詔追賊至真寧之湫頭鎮,遇伏;力戰,死之。

  秋七月甲戌,少詹事文震孟、刑部侍郎張至發俱禮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是月,張獻忠突朱陽關,練兵官尤世威敗績;賊復走河南。

  八月,李自成陷咸陽,賊將高傑降。

  壬辰,詔撤監視總理內臣,惟京營及關寧如故。

  辛丑,盧象昇總理直隸、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

  九月辛亥,洪承疇督副將曹變蛟等敗賊於關山鎮;李自成東走,與張獻忠合。

  壬戌,官軍敗績於沈邱之瓦店,總兵官張全昌被執。

  壬申,王應熊致仕。

  冬十月庚辰,下詔罪己;避居武英殿減膳撤樂,示與將士同甘苦。

  丙戌,戶部尚書侯恂請嚴徵新舊逋賦,從之。

  辛卯,李自成陷陝州。

  十一月庚戌,何吾騶、文震孟罷。

  庚申,祀天於南郊。總兵官祖寬破賊於汝州。

  十二月戊寅,城鳳陽。

  乙酉,盧象昇、祖寬敗李自成於確山。

  戊子,左良玉敗賊於閿鄉。

  癸巳,賊犯江北,圍滁州。

  乙巳,老回回諸賊自河南犯陝西,洪承疇敗之於臨潼。

  是年,安南、暹羅、琉球入貢。

  九年春正月甲寅,總理侍郎慮象昇、祖寬援滁,大敗賊於朱龍橋。

  丁卯,前禮部侍郎林釬以原官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二月,前副將湯九州及賊戰嵩縣,敗沒。山西大饑,人相食。

  乙酉,寧夏饑,兵變,殺巡撫都御史王楫;兵備副使丁啟睿撫定之。

  辛卯,以武舉陳起新為給事中。

  三月,盧象昇、祖大樂剿河南賊,高迎祥、李自成分部入陝西,餘賊自光化走湖廣。振南陽饑,蠲山西被災州縣新舊二餉。

  夏四月戊子,錢士升致仕。

  五月壬子,詔赦脅從諸賊:願歸者,護還鄉,有司安置;願隨軍自效者,有功一體敘錄。

  丙辰,延綏總兵官俞沖霄擊李自成於安定;敗績;死之。李自成犯榆林,賀人龍擊敗之。

  癸酉,免畿內五年以前逋賦。

  六月乙亥,林釬卒。

  甲申,吏部侍郎孔貞運、禮部尚書賀逢聖、黃士俊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己亥,總兵官解進忠撫賊於淅川,被殺。

  秋七月甲辰,內臣李國輔等分守紫荊、倒馬諸關。

  庚戌,成國公朱純臣巡視邊關。

  癸丑,詔諸鎮星馳入援。

  己未,大清兵入昌平,巡關御史王肇坤等死之。

  壬戌,巡撫陝西都御史孫傳庭擊擒賊首高迎祥於盩厔,送京師伏誅。

  癸亥,諭廷臣助餉。

  甲子,兵部尚書張鳳翼督援軍,高起潛為總監。

  是月,大清兵入寶坻,連下近畿州縣。

  八月癸酉,括勳戚、文武諸臣馬。

  乙未,盧象昇入援,次真定。

  丙申,唐王聿鍵起兵勤王,勒還國——尋廢為庶人。

  是月,大清兵出塞。

  九月辛酉,改盧象昇總督宣、大、山西軍務。

  冬十月乙亥,工部侍郎劉宗周以論內臣及大學士溫體仁,削籍。

  甲申,張獻忠犯襄陽。

  丙申,命開銀、鐵、銅、鉛諸礦。

  十一月丁未,蠲山東五年以前逋賦。

  十二月,大清兵征朝鮮。

  是年,洪承疇敗賊於隴州,賊走慶陽、鳳翔。暹羅入貢。

  十年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丙午,老回回諸賊趨江北,張獻忠、羅汝才自襄陽犯安慶,南京大震。

  二月甲戌,遣使督直省逋賦。

  丁酉,賊犯潛山,總兵官左良玉、副使史可法敗之於楓香驛。

  是月,朝鮮降於我大清。

  三月辛亥,振陝西災。

  丁巳,賜劉同升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甲子,官軍援安慶,敗績於酆家店。

  夏四月戊寅,大清兵克皮島,副總兵金日觀力戰死之;總兵官沈冬魁走石城島。

  癸巳,旱;清刑獄。

  是月,洪承疇剿賊於漢南。

  閏月壬寅,敕群臣潔己愛民,以回天意。江北賊分犯河南。總督兩廣都御史熊文燦為兵部尚書,總理南京、河南、山、陝、川、湖軍務,駐鄖陽討賊。

  五月戊寅,李自成自秦州犯四川。

  六月戊申,溫體仁致仕。

  是夏,兩畿、山西大旱。

  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饑。

  八月己酉,吏部侍郎劉宇亮、禮部侍郎傅冠俱禮部尚書、僉都御史薛國觀為禮部侍郎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庚申,閱城。

  九月丙子,左良玉敗賊於虹縣。

  辛卯,洪承疇敗賊於漢中。

  癸巳,李自成陷寧羗。

  冬十月丙申,自成自七盤關入西川。

  壬寅,陷昭化、劍州、梓潼,分兵趨潼川、江油、綿州,總兵官侯良柱戰死;遂陷彰明、鹽亭諸縣。

  庚戌,逼成都。

  十一月庚辰,以星變修省,求直言。

  十二月癸卯,黃士俊致仕。

  癸亥,洪承疇、曹變蛟援四川,次廣元。

  是年,安南、琉球入貢。

  ——以上見原書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莊烈帝一)。

  十一年春正月丁丑,洪承疇敗賊於梓潼,賊還走陝西。

  丁亥,裁南京冗官。

  二月甲辰,改河南巡按御史張任學為總兵官。

  三月戊寅,賀逢聖致仕。

  是月,李自成自洮州出番地,總兵官曹變蛟追破之;復入塞,走西和、禮縣。

  夏四月辛丑,張獻忠偽降於榖城,熊文燦受之。

  戊申,張至發致仕。

  己酉,熒惑逆行,諭廷臣修省。

  五月癸亥朔,策試考選官於中左門。

  六月癸巳,安民廠災,壞城垣,傷萬餘人。

  壬寅,孔貞運致仕。

  乙卯,兵部尚書楊嗣昌、戶部尚書程國祥、禮部侍郎方逢年、工部侍郎蔡國用俱禮部尚書、大理少卿范復粹為禮部侍郎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嗣昌仍掌兵部。

  是月,兩畿、山東、河南大旱,蝗。

  秋七月乙丑,少詹事黃道周以論楊嗣昌奪情,謫按察司照磨。

  八月戊戌,以災異屢見,齋居永壽宮,諭廷臣修省。

  癸丑,傅冠致仕。

  戊午,停刑。流賊羅汝才等自陝州犯襄陽。

  九月,陝西、山西旱,饑。

  辛巳,大清兵入牆子嶺,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死之。

  癸未,京師戒嚴。

  冬十月癸巳,盧象昇入援,召對於武英殿。

  甲午,括馬。盧象昇、高起潛分督援軍。

  是月,洪承疇、曹變蛟大破賊於潼關、南原,李自成以數騎遁。

  十一月戊辰,大清兵克高陽,致仕大學士孫承宗死之。

  戊子,罷盧象昇,戴罪立功。劉宇亮自請視師,許之。

  是月,羅汝才降。

  十二月庚子,方逢年罷。盧象昇兵敗於鉅鹿,死之。

  戊申,孫傳庭為兵部侍郎,督援軍。徵洪承疇入衛。

  是年,土魯番、琉球入貢。

  十二年春正月己未朔,以時事多艱,卻廷臣賀。

  庚申,大清兵入濟南,德王由樞被執,布政使張秉文等死之。

  戊辰,劉宇亮、孫傳庭會師十八萬於晉州,不敢進。

  丁丑,改洪承疇總督薊、遼,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北。

  二月乙未,劉宇亮罷。

  大清兵北歸;三月丙寅,出青山口,凡深入二千里——閱五月,下畿內、山東七十餘城。

  丙子,加上孝純皇太后謚,詔天下。

  夏四月戊申,程國祥致仕。

  是月,左良玉擊降賊首李萬慶。

  五月甲子,禮部侍郎姚明恭、張四知、兵部侍郎魏照乘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乙丑,張獻忠叛於榖城,羅汝才等起應之,陷房縣。

  乙亥,削孫傳庭籍——尋逮下獄。

  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

  己酉,抽練各鎮精兵,復加徵練餉。

  秋七月壬申,左良玉討張獻忠,敗績於羅猴山;總兵官羅岱被執,死之。熊文燦削籍——尋逮下獄。

  八月癸巳,詔誅封疆失事巡撫都御史顏繼祖、總兵官倪寵、祖寬、內臣鄧希詔、孫茂霖等三十三人,俱棄市。

  己亥,免唐縣等四十州縣去年田租之半。

  壬子,大學士楊嗣昌督師討賊,總督以下並聽節制。

  冬十月甲申朔,楊嗣昌誓師襄陽。

  甲午,左良玉為平賊將軍。

  丙申,欽定「保民四事全書」成,頒布天下。

  十一月辛巳,祀天於南郊。

  十二月,羅汝才犯四川。

  丙午,下兵部尚書傅宗龍於獄。

  是年,琉球入貢。

  十三年春閏正月乙酉,振真定饑。

  戊子,振京師饑民。

  癸卯,振山東饑。

  二月壬子朔,祀日於東郊。

  丙辰,總督陝西三邊侍郎鄭崇儉大破張獻忠於太平縣之瑪瑙山,獻忠走歸州。

  戊寅,以久旱,求直言。

  三月甲申,禱雨。

  丙戌,大風霾,詔清刑獄。

  戊子,罷各鎮內臣。

  丙申,賜魏藻德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戊戌,振畿內饑。

  丁未,免河北三府逋賦。

  夏四月戊午,逮江西巡撫僉都御史解學龍及所舉黃道周。

  己卯,吏部尚書謝陞為禮部尚書、禮部侍郎陳演以原官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五月,羅汝才犯夔州,石砫女官秦良玉連戰卻之。

  甲申,祀地於北郊。

  庚戌,姚明恭致仕。

  六月辛亥朔,總兵官賀人龍等分道逐賊,敗之;羅汝才走大寧。

  庚午,蔡國用卒。

  辛未,薛國觀罷。

  七月庚辰朔,畿內捕蝗。

  己丑,發帑振被蝗州縣。

  辛卯,左良玉及京營總兵官柳應元等大破羅汝才於興山;汝才走巫山,與張獻忠合。

  八月甲戌,振江北饑。

  九月,陝西官軍圍李自成於巴西魚腹山中,自成走免。

  癸巳,張獻忠陷大昌,總兵官張令戰死;尋陷劍州、綿州。

  冬十月癸丑,熊文燦棄市。

  十一月,楊嗣昌進軍重慶。

  丁亥,祀天於南郊。

  戊子,南京地震。

  十二月丁未朔,嚴軍機抄傳之禁。

  辛亥,張獻忠陷瀘州。

  乙卯,逮薛國觀。

  是月,李自成自湖廣走河南,饑民附之;連陷宜陽、永寧,殺萬安王采鑋;陷偃師,勢大熾。

  是年,兩畿、山東、河南、山、陝旱,蝗;人相食。

  十四年春正月辛巳,祈榖於南郊。

  己丑,總兵官猛如虎追張獻忠及於開縣之黃陵城,敗績,參將劉士傑等戰死;賊遂東下。

  丙申,李自成陷河南,福王常洵遇害,前兵部尚書呂維祺等死之。

  二月己酉,詔以時事多艱、災異疊見,痛自刻責;停今歲行刑,諸犯俱減等論。

  庚戌,張獻忠陷襄陽,襄王翊銘、貴陽王常法並遇害,副使張克儉等死之。

  戊午,李自成攻開封,周王恭枵、巡按御史高名衡拒卻之。

  乙丑,張獻忠陷光州。

  己巳,召閣臣、九卿、科道於乾清宮左室,命駙馬都尉冉興讓等齎帑金振恤河南被難宗室。

  三月丙子朔,楊嗣昌自四川還至荊州卒。

  乙酉,禱雨。

  丙申,洪承疇會八鎮兵於寧遠。

  丁酉,逮鄭崇儉下獄——尋棄市。

  夏四月壬子,大清兵攻錦州,祖大壽拒守。

  己未,總督三邊侍郎丁啟睿為兵部尚書,督師討賊。

  五月庚辰,范復粹致仕。釋傅宗龍於獄,命為兵部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討李自成。

  戊子,祀地於北郊。

  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山東寇起。

  秋七月己卯,李自成攻鄧州,楊文岳、總兵官虎大威擊敗之。

  壬寅,洪承疇援錦州,駐師松山。

  是月,臨清運河涸,京師大疫。

  八月乙巳,援兵戰於松山、陽和,總兵官楊國柱敗沒。

  辛亥,賜薛國觀死。

  辛酉,重建太學成,釋奠於先師孔子。

  甲子,總兵官吳三桂、王樸自松山遁,諸軍夜潰。

  是月,左良玉大敗張獻忠於信陽。

  九月丁丑,傅宗龍帥師次新蔡,與總督保定侍郎楊文岳軍會。己卯,遇賊賀人龍,

  師潰,宗龍被圍;文岳走陳州。

  甲申,周延儒、賀逢聖復入閣。

  辛卯,封皇子茲炯為定王。

  壬辰,傅宗龍潰圍出,趨項城,被執,死之;賊屠項城及商水、扶溝。

  戊戌,李自成、羅汝才陷葉縣,守將劉國能死之。

  是月,官軍破張獻忠於英山之望雲寨。

  冬十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十一月丙子,李自成陷南陽,唐王聿鏌遇害,總兵官猛如虎等死之。

  十二月,李自成連陷洧川、許州、長葛、鄢陵。

  甲子,戍解學龍、黃道周。李自成、羅汝才合攻開封,周王恭枵、巡撫都御史高名衡拒守。

  十五年春正月癸未,孫傳庭為兵部侍郎,督京軍救開封。

  乙酉,楊文岳援開封;賊解去,南陷西華。

  戊子,免天下十二年以前逋賦。

  是月,山東賊陷張秋、東平,劫漕艘;太監王裕民、劉元斌帥禁兵會兗東官軍討平之。

  二月戊申,振山東就撫亂民。

  癸丑,總督陝西都御史汪喬年次襄城遇賊,賀人龍等奔入關,喬年被圍;丁巳,城陷,被執死之。

  戊午,大清兵克松山,洪承疇降;巡撫都御史邱民仰、總兵官曹變蛟、王廷臣、副總兵江翥、饒勳等死之。

  是月,孫傳庭總督三邊軍務。

  三月,李自成陷陳州。

  丁丑,魏照乘致仕。

  己卯,祖大壽以錦州降於大清。

  辛卯,李自成陷睢州、太康、寧陵、考城。

  壬辰,封皇子慈炤為永王。

  丙申,李自成陷歸德。

  是春,江北賊陷含山、和州,南京戒嚴。

  夏四月癸亥,李自成復圍開封。

  乙丑,削謝陞籍。

  五月己巳,孫傳庭入關,誅賀人龍。

  甲戌,張獻忠陷廬州。

  丁亥,王樸棄市。

  六月戊申,賀逢聖致仕。

  癸丑,張四知致仕。

  甲寅,詔天下停刑三年。

  己未,詹事蔣德璟、黃景昉、戎政侍郎吳甡俱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庚甲,詔孫傳庭出關。兵部侍郎侯恂督左良玉軍援開封。

  壬戌,以會推閣臣,下吏部尚書李日宣六人於獄,謫戍有差。

  甲子,祀地於北郊。

  是月,築壇親祭死事文武大臣。山西總兵官許定國援開封,潰於沁水。寧武兵潰於覃懷。

  秋七月己巳,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四鎮兵潰於朱仙鎮。

  八月庚戌,安慶兵變,殺都指揮徐良憲;官軍討定之。

  乙丑,釋黃道周於戍所,復其官。

  丁卯,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尋棄市。

  九月壬午,賊決河灌開封;癸未,城圯,士民溺死者數十萬人。

  己丑,孫傳庭帥師赴河南。

  辛卯,鳳陽總兵官黃得功、劉良佐大敗張獻忠於潛山。

  冬十月辛酉,孫傳庭敗績於郟縣,走入關。

  十一月丁卯,援汴總兵官劉超據永城反。

  庚午,發帑振開封被難宗室兵民。

  壬申,大清兵分道入塞,京師戒嚴;命勳臣分守九門,太監王承恩督察城守。詔舉堪督師大將者。

  戊寅,徵諸鎮入援。

  庚辰,大清兵克薊州。

  丁亥,薊鎮總督趙光抃提調援兵。

  戊子,張獻忠陷無為。

  己丑,遼東督師侍郎范志完入援。

  閏月癸卯,下詔罪己,求直言。

  壬寅,大清兵南下,畿南郡邑多不守。

  丁巳,起廢將。

  是月,李自成陷汝寧,前總督侍郎楊文岳、僉事王世琮不屈死。

  十二月,大清兵趨曹、濮,山東州縣相繼下,魯王以派自殺。

  己巳,李自成陷襄陽,據之;左良玉奔承天——尋走武昌。賊分兵下德安、彝陵、荊門,遂陷荊州;癸巳,焚獻陵。

  十六年春正月丁酉,李自成陷承天,巡撫都御史宋一鶴、留守沈壽崇等死之。

  庚申,張獻忠陷蘄州。

  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

  己巳,范志完、趙光抃會師於平原。

  三月庚子,李自成殺羅汝才,並其眾。

  壬寅,命大學士吳甡督師討賊。

  丁未,賊陷武岡,殺岷王企■〈金豐〉。張獻忠陷黃州。

  夏四月丁卯,周延儒自請督師;許之。

  辛卯,大清兵北歸,戰於螺山;總兵官張登科、和應薦敗沒,八鎮兵皆潰。

  是月,劉超平。

  五月癸巳朔,張獻忠陷漢陽。

  壬寅,周延儒還京師。

  丙午,修撰魏藻德為少詹事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戊申,吳甡罷。

  丁巳,周延儒罷。

  壬戌,張獻忠陷武昌,沈楚王華奎於江;在籍大學士賀逢聖等死之。

  六月癸亥,詔免直省殘破州縣三餉及一切常賦二年。

  己卯,逮范志完下獄。

  丙戌,雷震奉先殿獸吻,敕修省。

  秋七月丁酉,親鞫范志完於中左門。

  乙卯,親鞫前文選郎中吳昌時於中左門,徵周延儒聽勘。

  己未,戒廷臣私謁閣臣。京師自二月至於是月,大疫;詔釋輕犯,發帑療治,■〈疒〈癶上土下〉〉五城暴骸。

  八月壬戌朔,左良玉復武昌、漢陽。

  丙寅,張獻忠陷岳州;丙戌,陷長沙;庚寅,陷衡州。

  九月丙申,張獻忠陷寶慶。

  已亥,黃景昉致仕。

  辛丑,孫傳庭復寶豐,進次郟縣;李自成迎戰,擊敗之。

  庚戌,張獻忠陷永州,巡按御史劉熙祚死之。

  辛亥,賜楊廷鑑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壬子,孫傳庭兵以乏食引退,賊追及之;還戰大敗,傳庭以餘眾退保潼關。

  是月,鳳陽地屢震。

  冬十月辛酉朔,享太廟。

  丙寅,李自成陷潼關,督師尚書孫傳庭死之;賊連陷華州、渭南、臨潼。命有司以贖鍰充餉。

  戊辰,李自成屠商州。

  庚午,張獻忠陷常德。

  壬申,李自成陷西安,秦王存樞降;巡撫都御史馮師孔、按察使黃炯等死之。

  丁丑,張獻忠陷吉安。

  十一月甲午,李自成陷延安——尋屠鳳翔。

  壬寅,祀天於南郊。

  辛亥,吏部侍郎李建泰、副都御史方岳貢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癸丑,范志完、趙光抃棄市。戍吳甡於金齒。

  丁巳,李自成陷榆林,兵備副使都任、在籍總兵官尤世威等死之。寧夏、慶陽相繼陷,韓王亶塉被執。

  十二月壬戌,張獻忠陷建昌。

  乙丑,周延儒有罪,賜死。

  丁卯,張獻忠陷撫州。

  辛巳,賊渡河陷平陽,山西州縣相繼潰降。

  甲申,賊陷甘州,巡撫都御史林日瑞、總兵官馬爌等死之。

  丙戌,左良玉復長沙。

  是年,暹羅、琉球、哈密入貢。

  十七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風霾。鳳陽地震。

  庚子,李建泰自請措餉治兵討賊,許之。

  乙卯,幸正陽門樓,餞李建泰出師。南京地震。

  丙辰,工部尚書范景文、禮部侍郎邱瑜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

  是月,張獻忠入四川。

  二月辛酉,李自成陷汾州,別賊陷懷慶;丙寅,陷太原,執晉王求桂,巡撫都御史蔡懋德等死之。

  壬申,下詔罪己。

  癸酉,潞安陷。

  乙亥,議京師城守。李自成攻代州,總兵官周遇吉力戰食盡,退守寧武關。

  丁丑,賊別將陷固關,犯畿南。

  己卯,遣內臣高起潛、杜勳等十人監視諸邊及近畿要害。

  壬午,真定知府邱茂華殺總督侍郎徐標,檄所屬降賊。

  甲申,賊至彰德,趙王常溲降。

  丁亥,詔天下勤王。命廷臣上戰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華、右庶子李明睿請南遷及太子撫軍江南,皆不許。

  戊子,陳演致仕。李自成陷寧武,周遇吉力戰,死之。

  三月庚寅朔,賊至大同,總兵官姜瓖降賊,代王傳■〈火齊〉遇害;巡撫都御史衛景瑗被執,自縊死。

  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

  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蔣德璟致仕。

  癸巳,封總兵官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俱為伯。

  甲午,徵諸鎮兵入援。

  乙未,總兵官唐通入衛,命偕內臣杜之秩守居庸關。

  戊戌,太監王承恩提督城守。

  己亥,李自成至宣府,監視太監杜勳降;巡撫都御史朱之馮等死之。

  癸卯,唐通、杜之秩降於自成,賊遂入關;甲辰,陷昌平。

  乙巳,賊犯京師,京營兵潰。

  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

  丁未,昧爽,內城陷。帝崩於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曰:『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自大學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數十人。

  丙辰,賊遷帝后梓宮於昌平,昌平人啟田貴妃墓以葬——明亡。

  是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賊於山海關;五月,入京師,以帝禮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謚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贊曰: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才,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見原書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

《台湾文献丛刊307 明史选辑》 相关内容:

前一:明史選輯一
后一:明史選輯十四

查看目录 >> 《台湾文献丛刊307 明史选辑》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