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椿白皮

输入关键字:

椿白皮

《中药大辞典》:椿白皮

药材名称椿白皮

拼音Chūn Bái Pí

别名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出处食疗本草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松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否则易发霉变黑。

原形态香椿(《经验方》),又名:猪椿(孟诜),红椿(《植物名实图考》),春阳树、春菜树、椿芽树、白椿、香树。

乔木,高达16米。树皮赭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幼时具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厘米,有特殊气味;具小叶10~22,对生或近对生,具短柄;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厘米,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先端尖,全缘或有稀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顶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栽植。

性状①椿根白皮(《经验方》)

干燥根皮为块状或长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为红棕色,内表面有毛须。质轻松,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

②椿木皮(《唐本草》)

又名:春尖皮。干燥树皮呈长片状。外表面红棕色裂片状,有顺纹及裂隙,内表面黄棕色,有细皱纹。质坚硬,断面显着纤维性。稍有香气,味淡。

化学成分树皮,含川糠素、甾醇、鞣质。

炮制椿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炒椿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椿白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椿白皮100斤,用麸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椿)根,采出拌生葱蒸半日,出生葱,细锉,用袋盛挂屋南畔,阴干用。"

②《本草求原》:"去粗皮,醋炙、蜜炙用。"

性味苦涩,凉。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经疏》:"苦,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④《医林纂要》:"苦甘涩,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功能主治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遣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痹。

①《雷公炮炙论》:"利溺涩。"

②《唐本草》:"主甘匿。"

③孟诜:"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亦止赤带下;疗小儿疳痢。"

④《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

⑤《分类草药性》:"治下血,吐血;发表散寒,攻小儿痘疹。"

⑥《中国药植图鉴》:"治痔疮,跌打损伤,接骨,消伤肿痛。"

⑦《四川常用中草药》:"能发表,透麻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注意《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带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复方①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诃子五钱(去核梢),椿根白皮一两,母丁香三十个。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醋少许送下,五更,三日三服。(《脾胃论》诃黎勒丸)

②治湿气下痢,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疾:椿根皮四两,滑石二两。上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一百丸。(《丹溪心法》)

③治小儿疳痢,渴瘦:椿木根(干,末之)、粟米(春粉),以蜜和作丸,服五丸至七丸、十丸,以瘥为度。(《广济方》)

④治脏毒,赤白痢:香椿(净洗刷,剥取皮,日干)为末,饮下-钱。(《经验方》)

⑤治淋浊,白带:椿根白皮二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腹中痞块:香椿白皮二斤(切碎)。入锅内煎水,去渣熬成膏,摊布上,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腻,以火烘热药,贴痞块上,其初微痛,半日后即不痛,俟其自落。或加麝香少许,贴后,周围破烂出水。(《岭南采药录》)

⑦治胃溃疡出血:椿芽木皮烧存性、金银花藤八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香椿树根皮六钱。水煎服。(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各家论述①朱震亨:"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证,无不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见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也。"

②《纲目》:"椿皮色亦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

③《本草经疏》:"椿,《本经》味苦,有毒。甄权言微热,震亨言凉而燥。然考其用,必是微寒苦燥之药。《本经》主甘匿及洗疥疮风疽;藏器去口鼻疳虫疥匿者,因肠胃有湿热,故现是证,苦凉而燥,所以外治皆得也。藏器又主杀蛔虫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日华子》治肠风泻血;萧炳云,得地榆主疳痢;孟诜云,止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赤带,皆取其苦能燥湿,寒能除热,涩能收敛之功耳。"

④《本草汇言》:"香椿,杀蛔虫、解蛊毒、止疳痢之药也。陈氏方云,此药甘香,温涩而燥,甘香能骤发新邪(谓发疮疥、风痍及疝气、脚气之类),涩燥能收敛陈气(谓除蛔虫、蛊毒、疳痢、胃噎、奔豚之类)。故孟氏方治妇人血崩或产后血行不止,并平常月信采多及赤白带下,取椿根煎汁服即止,则其性之止涩可知矣。’

⑤《本草求原》:"椿根气平,色赤而香,樗根气寒,色白而臭,二者皆苦能燥湿泻热,涩能收阴实肠,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精滑梦遗、便数诸证,燥痰湿,去疳虫。但椿涩胜,久痢血伤者宜之;樗苦胜,暴痢气滞者宜之。按古方治带浊,下痢血痢,都是用椿皮者多,而樗皮少用。其功专在于燥以达阳,涩以收阴,使阳不陷于阴中,而诸证自除。凡患湿热,必病于血,正不以入气入血区分也。故肠风下血,有用臭椿皮苍术枳壳治者,此可见矣。"

备注椿(香椿)、樗(臭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而在历代本草中常合并叙述,两者功用大体相同,商品亦多将椿皮、樗皮统称为"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使用椿白皮,参见"樗白皮"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椿白皮

药材名称椿白皮

拼音Chūn Bái Pí

别名椿皮椿皮、春颠皮。

出处椿,《新修本草》始着录,谓:“椿、樗(臭椿)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纲目》载:“椿、樗、栲,乃一木三种也。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臭恶,歉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虚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腐朽,故古人似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坚实可入栋梁也。”《植物名实图考》谓:“椿,即香椿。叶甘可茹,木理红实,俗名红椿。”综上记述,古代所谓的椿,即指现楝科植物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香椿的树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干皮可从树上剥下,鲜用或晒干;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捶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分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以免发霉发黑,亦可鲜用。

原形态香椿 叶乔木,高达16m。树皮暗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有时具柔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小叶8-10对,小叶柄长5-10mm;叶片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cm,宽2-4cm,先端尖,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全缘或有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花小,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2.5cm,先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一端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常栽培于海拔2700m以下的房前屋后、村边、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半卷筒状或片状,厚0.2-0.6cm。外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纹及裂隙,有的可见圆形细小皮孔。内表面棕色,有细纵纹。质坚硬,断面纤维性,呈层状。有香气,味淡。

显微鉴别 树皮横切面:木栓层细胞10余列,呈红棕色。皮层较薄,由数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内侧散有成束的纤维,纤维壁增厚呈层纹状,微木化。韧皮部较宽,韧皮纤维数个成束,断续排列成环状,壁略呈层纹状增厚,木化;射线宽2-5列细胞。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簇晶。

粉末特征:淡红棕色。①纤维甚多,直径10-40μm,壁厚,有的呈波浪形,木化;孔沟明显,层纹有的明显,有的与草酸钙方晶、簇晶形成晶纤维。②草酸钙方晶,直径5-35μm。③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5-37μm,存在于薄壁细胞内或散在。有的薄壁细胞内含点状红棕色物质。

性味苦;涩;微寒

归经大肠;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主泄泻;痢疾;肠风便血;崩漏;带下;蛔虫病;丝虫病;疮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泻痢初起及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直遽用。”

复方椿,《夏书》作杶,《左传》作橁,《山海经》作櫄。按春字古代作旾。《说文》"屯象草木之初生。"从日作屯(春),会意兼形声。故从木作杶,即今椿字。段注:"橁,非即杶字也。"《五经文字》谓"与杶同物异名。"櫄,《说文》:"杶,或从熏。"《急就篇》颜师古注:"椿字或作櫄。"而熏字又同熏,《文选》李善注:"熏,香气也。"可见以櫄为名,则与其嫩叶气香有关,故又称香椿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椿白皮 ==>】 古籍全文检索:椿白皮     全站站内检索:椿白皮
鲮鲤甲丸
令行吴宫散
令阴急小方
熘炒黄花猪腰
刘刺史丸
刘寄奴酒
刘寄奴散
刘寄奴汤
刘寄奴饮
刘老丸
刘奇奴散
刘奇奴汤
刘氏跌打损伤膏
刘氏毒镖膏
流积丸
流金膏
流金丸
流经散
流脑合剂
流气导滞丸
流气散
流气丸
流气饮
流气饮子
流伤饮
流水汤
流星串
流星散
流注散
流注汤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