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 干支庚寅 公元1950年

输入历史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 干支庚寅 公元195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秘 書 長
政務院總理
副 總 理
解放軍總司令
首都北京
毛澤東
毛澤東
劉少奇、朱德、宋慶龄、李濟深、張瀾、高崗
林伯渠
周恩來
董必武 陳雲 郭沫若 黄炎培
朱 德

月 曆 表

6663—354—2433683


干支
序數
星期
月序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公曆1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4 夏曆十二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5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回曆4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藏曆十二月 13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公曆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5 夏曆正月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回曆5月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陽金虎年 藏曆一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1 2 3 4 5 5 6 7 8 9 10 11      
  公曆3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6 夏曆二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4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回曆6月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藏曆二月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8 9 10 11 12   
  公曆4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7 夏曆三月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回曆7月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藏曆三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公曆5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8 夏曆四月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回曆8月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藏曆四月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公曆6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9 夏曆五月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回曆9月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藏曆五月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5 16   
  公曆7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 夏曆六月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回曆10月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藏曆六月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8 29 30 1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公曆8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1 夏曆七月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回曆11月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藏曆七月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公曆9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2 夏曆八月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47)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回曆12月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藏曆八月      20 21 22 23 24 25 25 26 27 28 29 30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公曆10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3 夏曆九月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6) 2 3 4 5 6 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370年 回曆1月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藏曆九月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公曆11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4 夏曆十月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6)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回曆2月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續表


干支
序數
星期
月序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藏曆十月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公曆12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5 夏曆十一月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5)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回曆3月      20 21 22 23 24 25 26 2 28 2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藏曆十一月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大事記

1月5日,周總理兼外長聲明,令所有前國民黨政府駐外使領館辦事機構均應負責保護資財、文件。1月,國民黨逃離大陸去臺灣,李宗仁去美國治病。3月1日,蔣介石由美返回臺灣復“總統”職,仍稱“中華民國”,佔據臺灣。5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整黨的指示》。6月6日至9日,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6月30日,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中共黨員已超過五百萬人。9月30日,周恩來發表《為鞏固發展人民的勝利而奮鬥》。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鴨綠江抗美援朝。27日,任弼時在北京逝世(1904—1950)。11月7日,福建前綫,解放東山島以東二十餘里的菜嶼島。11月10日,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司令部頒佈進軍西藏的各項政策的佈告。12月6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解放平壤。是歲,和我國建交的國家:越南、印度、瑞典、丹麥、緬甸、瑞士、芬蘭、印尼和英國(代辦級關係)。




杨衡客荆州。
韦应物在苏州刺史任,有诗《送陆侍御还越》、《听江笛送陆侍御》、《送崔清叔游越》。
丘丹来苏州,秋,返回杭州临平山居,有《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
希迁卒,年九十一。
韩愈至滑州,献文十五篇与刺史贾耽。
李贺生。
陈羽在长安,有诗《喜雪上窦相公》。
尹枢、令狐楚、陆复礼、林藻、王履贞、彭伉、萧俛、皇甫镈、房次卿、独孤实、窦楚、孟简等三十人登进士第。
韩愈、陈羽应举不第,韩愈有《落叶一首送陈羽》。
李观西游邠宁,受李益之命作《邠庆宁三州节度飨军记》。
权德舆居丧润州,作《秦征君与刘随州唱和诗序》。
德宗幸章敬寺,有《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
梁肃在右补阙任。
顾况在饶州。
戴孚此前卒,年五十七。
孟郊自湖州入京应试,途中遇孟简,别后有诗《舟中喜遇从叔简别后寄上时从叔初擢第归江南郊不从行》。
封演约此时撰成《封氏闻见录》五卷。
韦应物约此间卒,约年五十六。
皎然在湖州,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采其诗五百四十六首编为《杼山集》十卷。
陈羽、欧阳詹、李观、王涯、韩愈、冯宿、庾承宣、崔群等二十三人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号为得人。
王涯(? —835),字广津,行二十,郡望太原。
陈羽有诗《酬幽居闲上人喜及第后见赠》。
李纾卒于长安,年六十二。
刘太真移疾去信州,八日,道卒于饶州余干旅舍,年六十八。
顾况在饶州贬所。
陆复礼、李观、裴度登博学宏词科,试《中和节诏赐公卿尺诗》。
包佶卒于长安,年约六十七。
欧阳詹在长安,有《送周孝廉擢第归觐序》。
窦牟为河阳从事,有《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
孟郊东归。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