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宪成废归,以三十六年起官南卿,辞不就,至是卒于家。

输入历史事件:

宪成废归,以三十六年起官南卿,辞不就,至是卒于家。

公元1612年 五月
宪成废归,以三十六年起官南卿,辞不就,至是卒于家。

宪成既卒,攻者犹未止。凡救三才者,争辛亥京察者,卫国本者,发韩敬科场案者,宪成既卒,请行勘熊廷弼者,抗论张差梃击者,最后争移宫、红丸者,忤魏忠贤者,率指目为东林,抨击无虚日。借魏忠贤毒焰,一网尽去之,杀戮禁锢,善类为一空。崇祯立,始渐收用,而朋党势已成,小人卒大炽,祸中于国,迄国亡而后已。”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八《东林学案一•端文顾泾阳先生宪成》:“顾宪成字叔时,别号泾阳,常之无锡人……万历甲子举乡试第一,庚辰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戊戌,始会吴中同志于二泉,甲辰,东林书院成,大会四方之士,一依《白鹿洞规》。其他闻风而起者,毗陵有经正堂,金沙有志矩堂,荆溪有明道书院,虞山有文学书院,皆捧珠盘,请先生莅焉。先生论学,与世为体。尝言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至于山水林下,三三两两,相与讲求性命,切磨德义,念头不在世道上,即有他美,君子不齿也。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闻而药之也。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壬子五月,先生卒,年六十三……而东林独为天下大忌讳矣。天启初,诸正人稍稍复位……逆奄之乱,小人作《东林点将录》《天鉴录》《同志录》以导之,凡海内君子,不论有无干涉,一切指为东林党人。以御史石三畏言,削夺先生。崇祯二年,赠礼部侍郎,谥曰端文。”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三选顾宪成诗一首。小传云:“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庚辰进士,除户部主事,改吏部,谪桂阳判官,迁处州推官,改泉州,擢吏部主事。历员外、郎中,以降帝意削籍归。起南光禄少卿,不就。天启初,赠太常卿,以阉党追论削夺。崇祯初,赠吏部侍郎,谥端文。有泾皋藏稿二十卷。”又有按语云:“端文与高忠宪公讲学东林,海内推为山斗。公尝自言:‘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与淮抚李三才交善,三才为忌者所论,公居林下,贻书叶福清、孙太宰为延誉,时以出位责之。三才有雄略,公之延誉,自为世道计。厥后论三才者多附阉党,丽名逆案,一薰一莸,始有定论云。”


诗歌发展到谢灵运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这是值得探究的。
关于谢氏的佛学修养,慧远和宗炳是重要的参照[14],释慧远《阿毗昙心序》说:“……其颂声也,拟象天乐,若云籥自发,仪形群品,触物有寄。
慧远《庐山东林杂诗》曰: 。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此诗中有“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句,可以体会到玄言诗内主体强势性的特征不复存在了,由此作者才能够将眼光转投到山水景物,写出“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
谢氏友人宗炳《明佛论》也恰可与之相印证。
而这样的佛学思想作用于谢灵运的诗歌写作,会对谢氏产生深刻的影响,谢氏所谓“理来情无存”[18],《山居赋》说“选自然之神丽”,按其《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说“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可知其所谓“理”具有佛理的内涵,而这样的“理”以遣荡世俗之情为指归。
而谢灵运则是在慧远和宗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终于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山水诗。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按皎然《诗式》卷一《文章宗旨》谈及“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云云,所谓“真于情性”,盖指谢灵运因接受佛学而“净化”了内心世界,虽然其高门的自负一贯耿耿于怀,但是却超越了玄学和儒学的思维惯性,使得其情性不致过多地受后天思想观念的萦绕或侵扰,这在同属释家的皎然看来,就是“真于情性”。
《文心雕龙•神思》篇说:“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
[1]陈寅恪:《读洛阳伽蓝记书后》,《陈寅恪文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僧佑:《出三藏记集》卷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3]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