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㞢」字甲骨文象有角的牛頭之形(黃錫全)。
甲骨文「㞢」字通讀作「有」、「又」,見於早期甲骨文,後期甲骨文用「又」表示,朱歧祥指出「㞢」、「又」是同一字的前後期寫法。卜辭「其㞢雨」,「其㞢風」,即其有雨,其有風。此外,又常常「有」、「無」對舉,如「㞢求」,「亡(無)求」,可見「㞢」等於「有」。又通讀為「又」,表示再又之又,如「旬㞢二日」、「九旬㞢一日」、「俘十㞢五人」、「十㞢六人」、「禽(擒)鹿十五㞢六」,相當於「旬又二日」、「俘十又五人」。又用作福祐之祐和表示祭名的「侑」。金文讀作「又」,子黃尊:「琅九㞢(又)百」。
後世《字書》多以「㞢」為「之」的古文,《玉篇》:「㞢,古文之字。」
工具书 | 影印版 | 备注 | 文字版 |
汉语大字典 | 第1094页 | 第8字 第2卷 | |
中华字海 | 第679页 | 第3字 | |
汉语大词典 | -- | ||
现代汉语词典 | -- | ||
字 源 | -- | ||
中华大字典 | 第392页 | 第3字 | |
康熙字典 (内府) | 第720页 | 第3字 | 文字版 |
康熙字典 (同文) | 第304页 | 第12字 | 文字版 |
康熙字典 (标点) | 第244页 | 第3字 | |
异体字 |
之𡳿𠔇![]() ![]() ![]() ![]() ![]() ![]() ![]() |
||
说文解字注 | 第1088页 | ||
说文解字 (陈刻本) | 第241页 | ||
说文解字 (孙刻本) | 第218页 | ||
说文解字 (日藏本) | 第209页 | 左栏 | |
说文解字 (汲古阁) | 第390页 | ||
说文系传 | 第485页 | ||
说文解字句读 | -- | ||
说文通训定声 | 第629页 | ||
说文解字义证 | -- | ||
字形演变 |
![]() ![]() ![]() ![]() ![]() ![]() ![]() |
||
说文解字今释 | 第8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