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鼹鼠

输入关键字:

鼹鼠

《全国中草药汇编》:鼹鼠

药材名称鼹鼠

拼音Yǎn Shǔ

别名缺齿鼹

来源食虫目鼹鼠科缺齿鼹Mogera robusta Nehring,以全体入药。

生境分部东北。

功能主治解毒,理气。主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等。

用法用量用量3~5分。

复方恶疮:鼹鼠1只,烧焦研面,取醋2两,煎至1两,加入适量的鼹鼠粉末,捣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

胃癌初起:鼹鼠1只,瓦焙成焦黄色,研成粉末,每次5分,黄酒冲服,日服1次。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鼹鼠

药材名称鼹鼠

拼音Yǎn Shǔ

别名隐鼠(陶弘景)。

出处《别录》

来源为鼹鼠科动物麝鼹缺齿鼹全体。春、夏、秋季挖掘洞道捕捉,或用竹弓、鼠夹等工其捕捉。

原形态①麝鼹

体长100~126毫米,尾长14~23毫米,颅基长27~29毫米。为形体较小的一种鼹鼠。吻部尖长,耳壳缺失。眼退化。尾细而短,仅被稀疏短毛,末梢有一小束毛。后足被毛亦甚稀少,老兽则近乎光裸。体背毛色深灰棕色,嘴下颜色较浅。腹面毛棕灰色。全身毛色均带金属闪光。

栖于阔叶林带或森林草原地带以至半沙漠地区,较喜干燥。终生在地下生活,地下掘有很长隧道,将土推出地面,形成一个个小土堆,很少爬出地面。食物以地下昆虫、蠕虫为主,也食野生植物。

分布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②缺齿鼹

形体较大,长178~220毫米,尾长23毫米,颅基长约44毫米。吻细长,眼小,耳隐于毛中。下颌犬齿缺失。肢短,足发达,爪长而有力。毛细而密,柔软而带闪光。四足裸露无毛。体背毛色棕褐,毛尖深灰。腹毛较短,棕灰色。

栖于阔叶林中潮湿多草之处,在地下挖掘洞道营地下生活。

分布东北地区。

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无毒。"

②《食性本草》:"寒。"

功能主治解毒,理气,杀虫。治痈疽,疔肿,痔疮,喘息,淋病,蛔虫病。

①《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匿烂疮。"

②《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瘘。膏:堪摩诸恶疮。"

③《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

④《东北动物药》:"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3~5分;或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涂。

复方①治疔肿恶疮:鼹鼠一只。烧焦研面,取醋二两煎至一两,再加入适量的鼹鼠粉末,搅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东北动物药》)

②治胃癌:鼹鼠一只。用瓦焙成焦黄色,研成粉末。每次五分,黄酒冲服,日服一次。(《东北动物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鼹鼠

药材名称鼹鼠

拼音Yǎn Shǔ

英文名Mole

别名隐鼠、瞎老鼠、地滚子、翻手老鼠、田鼠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别录》:鼹鼠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干,燔之。

2. 陶弘景:鼹鼠,形如鼠,大而无尾,黑色,长鼻甚强,恒穿耕地中行,讨掘即得。

来源药材基源:为鼹鼠科动物长吻鼹、白尾鼹、缺齿鼹、麝鼹、华南缺齿鼹等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alpa longirostris Milne-Edwards2.Parascaptor leucurus Blyth3.Mogera robusta Nehring4.Scaptochirus moschatus Milne-Edwards5.Mogera latouchei(Thoma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杀后,剖腹,去除内脏,鲜用或置瓦上焙干。

原形态1.长吻鼹,体长约11cm,体重30g左右。比白尾鼹多1枚上前臼齿(每侧上颌具4枚上前臼齿)。体形粗圆。吻尖而向前突出,吻端裸露无毛。吻背中央具有凹槽。眼小。外耳隐于被毛之中四肢粗短。前足掌部异常宽大并向外翻折。爪较白尾鼹更为粗短强壮,中指爪一般短于5mm,尾短,短于或等于后足长,呈球棒状,尾末端粗圆浑厚。毛被短而细密,略具丝光光泽。通体巧克力褐色或暗褐色。下体略比上体浅淡,显灰色。尾毛暗褐色,绝无白色。

2.白尾鼹,体长8-11cm,体重20-40g。体呈圆筒形。吻部削尖并向前突出,吻背中央具沟槽,眼极小。外耳退化,颈短。前肢粗短,掌部特别扩大而宽扁,掌心向外翻折,带有强壮的铲状爪。后足较前足细弱,尾短,略长于后足,球棒状,基部短细。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有丝光光泽。通体黑褐色或黑灰色,唯吻、尾部和前肢下部毛浅灰色或黄白色,足和尾的皮肤肉黄色。

3.缺齿鼹,体形较大,呈长圆筒形,体长17-22cm,体重达200g左右。尾长约2cm。头吻部尖而长,鼻部尖而长,鼻部延伸,突出于嘴前。眼小,耳隐于毛中。前肢短粗,掌宽扁,具强大的爪,掌心向外翻折。后肢细,不发达。四足裸露,尾粗短。头及背部毛为深褐色而略带灰色。下颌、颈部、前胸、腹部呈灰棕色,腹部中央有一道较宽的金黄色纹,但有个体差异。

4.麝鼢体形与缺齿鼹相似,但身体较小,体长10-13cm。体重40-100g 。吻部细长,无外耳壳,眼退化,足背上仅有细短的毛,几近裸露。尾细而短,被有稀疏的短毛,身体背面灰棕色,带丝状光泽。腹面毛色稍浅为棕灰色。

5.华南缺齿鼹,最小的一种缺齿鼹。大小、形态与白尾鼹相似,但缺乏下犬齿。体长约10cm,体重约40g。裸露吻部较白尾鼹更为尖长。眼、耳均极退化。尾略长于后足,并被稀疏的长毛。足背、吻鼻的稀毛甚短。躯体其余部分的毛被柔软、细密,呈天鹅绒状。体背茶褐色或棕褐色。下体比体背多灰黑色,颏、喉和胸灰色较多。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多栖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丘陵缓坡的常绿阔叶林、稀疏灌丛林、农耕地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洞穴生活,主要以地下昆虫及其幼虫为食。

2.本种为热带性种。栖居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性沟谷地、疏林草坡、次生灌丛、旱地、抛荒和菜园地附近。营地下生活,以昆虫、蚯蚓、蠕虫等小型虫类为食。

3.栖息于森林草原地带。营地下生活。

4.营地下生活,为我国特产的一种鼹鼠。

5.主要栖居于丘陵地、灌丛、农耕地中。营地下生活。

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3.分布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

4.广泛分布于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5.分布于我国东部及长法流域以南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心;肺经

功能主治解毒;杀虫。主痈疽疔毒;痔瘘;淋病;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2-4g;或煮食。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涂。

复方①治疔肿恶疮:鼹鼠一只。烧焦研面,取醋二两煎至一两,再加入适量的鼹鼠粉末,搅成膏状贴患处,用香油调涂亦可。(《东北动物药》)②治胃癌:鼹鼠一只,用瓦焙成焦黄色,研成粉末。每次五分,黄酒冲服,日服一次。(《东北动物药》)

各家论述1.《别录》:主痈疽,诸瘘,蚀恶疮,阴NI烂疮。

2.《本草拾遗》:肉:主风,久食主疮疥痔凄。膏:堪摩诸恶疮。

3.《本草图经》:风热久积,血脉不行,结成疮疽,食之可消去;小儿食之,亦杀蛔虫。

4.《东北动物药》:解毒,理气。治疔肿,痔疮,淋病,喘息,胃癌。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鼹鼠 ==>】 古籍全文检索:鼹鼠     全站站内检索:鼹鼠
三叉苦
三翅铁角蕨
三出叶委陵菜
三点金草
三对节
三对叶丹参
三朵云
三方草
三分丹
三分三
三股筋
三果木皮
三花枪刀药
三花枪刀药根
三加
三加花
三加皮
三尖杉
三尖杉根
三角草
三角风
三角咪
三角泡
三角叶风毛菊
三角叶冷水花
三颗针
三块瓦
三棱
三棱草
三棱马尾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