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赤小豆花

输入关键字:

赤小豆花

《中药大辞典》:赤小豆花

药材名称赤小豆花

拼音Chì Xiǎo Dòu Huā

别名腐婢(《本经》)。

出处《药性论》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赤豆。夏季采取。

性味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止渴,醒酒,解毒。治疟疾,痢疾,消渴,伤酒头痛,痔瘘下血,丹毒,疔疮。

①《本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②《别录》:"止消渴。"

③《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

④《纲目》:"治肠中积热,痔瘘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戌入散剂。外用:研末撒。

复方①主痃疟,寒热邪气,泄痢,阴气不足,止渴及病酒头痛:小豆花于豉中煮,五味调和,作羹食之。(《食医心镜》)

②治疔肿:小豆花为末敷之。(《普济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小豆花

药材名称赤小豆花

拼音Chì Xiǎo Dòu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Rice Bean

别名腐婢

出处出自《药性论》。

1.《名医别录》:腐婢,生汉中,即小豆花也。七月采,阴干。

2.陶弘景:腐婢,花用异实,故其类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依其所主以为疗也,但未解何以有腐婢之名。《本经》不云是小豆花,后医显之尔,未知审是否。今海边有小树,状似栀子,茎条多曲,气作腐臭,土人呼为腐婢,用疗疟有效,亦酒渍皮疗心腹,恐此当是真。

3.《唐本草》:腐婢,山南相承以为葛花。《本经》云小豆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或赤豆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igna umbellata (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2.Vigna angularis (Willd.)Owhwi et Ohashi [Dolichos angularis Willd.;Phaseolus (Willd.)W.F.Wight]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阴干或鲜用。

原形态1.赤小豆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茎长可达1.8m,密被倒毛。三出复叶;叶柄长8-16cm;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长6-1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纸质;小叶具柄,脉3出。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mm,具毛;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龙骨瓣狭长,有角状突起;雄蕊10,二体,花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线状扁圆柱形。种子6-10颗,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茎上有白色长硬毛。三出复叶;托叶披针形,被白色长柔毛,小托叶线形;叶柄长达20cm,被疏长毛;顶生小叶卵形,例生小叶斜方状卵形,长5-10cm,宽3.5-7cm,先端短尖或渐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微3裂,两面被疏长毛;小叶柄很短;基出脉3条。花2-6朵,着生于腋生的总花梗顶部,黄色;小苞片线形,较萼长;萼钟状,5齿裂,萼齿三角形;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常稍歪斜,顶端凹,翼瓣宽于龙骨瓣,具短爪及耳,龙骨瓣上端弯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状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与1二体;于房线形,花柱弯曲,近先端有毛。荚果圆柱形稍扁,成熟时种子间缢缩,含种子6-10粒。种子椭圆形,两端截形或圆形,暗红色,种脐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南方各地普遍栽培。

2.全国广为栽培。

性味味辛;性微凉

归经心;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行气利水;明目。主疔疮丹毒;饮酒过度;腹胀食少;水肿;肝热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1.《神农本草经》:主痎疟寒热邪气、泄痢,阴不起,病酒头痛。

2.《名医别录》:止消渴。

3.《药性论》:消酒毒,明目。散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又下水气,并治小儿丹毒热肿。4.《本草纲目》:治肠中积热,痔痿下血。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赤小豆花 ==>】 古籍全文检索:赤小豆花     全站站内检索:赤小豆花
陈邦宪
陈达叟
陈尧叟
陈尧道
陈则震
陈延之
陈远公
陈寿田
陈良父
陈良有
陈良佐
陈伯坛
陈宏纲
陈肝疮
陈希恕
陈冶愚
陈实功
陈昌祚
陈念祖
陈其晋
陈若虚
陈宗望
陈岳谿
陈荩(jìn 尽)夫
陈柑皮
陈复正
陈修园
陈省斋
陈总卿
陈昭遇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