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博落回

输入关键字:

博落回

《全国中草药汇编》:博落回

药材名称博落回

拼音Bó Luò Huí

别名号筒梗、三钱三、泡通珠、博落筒

来源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 (Willd.) R. Brown,以全草入药。秋季采收,晒干。

性味苦,寒。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散瘀消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下肢溃疡(鲜品捣烂外敷或研粉撒敷患处),阴道滴虫(煎水冲洗阴道),湿疹(煎水外形),烧烫伤(研粉调搽患处)。并可杀蛆虫。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注意不作内服。

备注(1)小果博落回Macleaya microcarpa (Maxim.) Fedde形态相似。也作博落回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博落回

药材名称博落回

拼音Bó Luò Huí

别名落回(《酉阳杂俎》),号筒草、勃勒回(《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号简秆(《湖南野生植物》),号筒青(《土农药志》),滚地龙(《广西中兽医药楂》),山号筒、山麻骨(《中国土农药志》),猢狲竹、空洞草、角罗吹、号角斗竹、亚麻筒(《浙江农药志》),三钱三(《广西中药志》),山火筒(《农药植物手册》),山梧桐(《杭州药植志》),通大海、泡通珠、边天蒿、通天大黄(《湖南药物志》),土霸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号桐树(《江西医药》(7):371,1966)。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罂粟科植物博落回带根全草。5~10月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米,全体带有白粉,折断后有黄汁流出。茎圆柱形,中空,绿色,有时带红紫色。单叶互生,阔卵形,长15~30厘米,宽12~25厘米,5~7或9浅裂,裂片有不规则波状齿,上面绿色,光滑,下面白色,具密细毛;叶柄长5~12厘米,基部膨大而抱茎。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萼2片,白色,倒披针形,边缘薄膜质,早落;无花瓣:雄蕊多数,花丝细而扁;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下垂,倒卵状长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5毫米,扁平,红色,表面带白粉,花柱宿存。种子4~6粒;矩圆形,褐色而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路边及沟边,分布长江流域中、下游各省。

化学成分根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博落回碱。此外,尚分出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氧化血根碱、B-碱、C-碱。从全草中分出了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及另一种A-碱。

药理作用①驱虫作用

博落回中的三种生物碱,有杀线虫作用;对某些细菌及真菌也有抑制效力。

②杀蛆作用

博落回有杀蛆作用,能抑制蝇卵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其效力不因干燥而失效,有效成分可能为生物碱。

毒性博菇回含多种生物碱,毒性颇大。文献上已屡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乃至死亡的报道,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动物实验也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入兔耳静脉,可引起心电图的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阿托品有对抗作用。

性味辛苦,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大毒。"

②《四川中药志》:"苦辛,温,有大毒。"

③《湖南药物志》:"辛涩,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杀虫。治指疔,脓肿,急性扁桃体炎,中耳炎,滴虫性阴道炎,下肢溃疡,烫伤,顽癣。

①《江西民间草药》:"治臁疮,顽癣,白秃子,以叶浸醋内七、八日,杵烂敷患处,一日一换。"

②《广西中药志》:"外用治跌打。"

③《湖南药物志》:"祛风解毒,行气消肿,杀虫。"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复方①治恶疮,瘿根,赘瘤,息肉,白癜风,蛊毒,溪毒,已上(’上’一作’生’)疮瘘者:博落回、百丈青、鸡桑灰等分。为末敷。(《本草拾遗》)

②治指疔:㈠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㈡号桐树(连梗带叶)一把,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日二至三次。早期发炎者,如此反复熏洗,外贴三至六次愈。如已化脓,则须切开排脓,不适宜本药。(《江西医药》(7):371,1966)

③治臁疮: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凋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下肢溃疡:㈠博落回煎水洗;另用叶二张,中夹白糖,放锅内蒸几分钟,取出贴患部,每日换一次。㈡博落回(鲜根)两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

⑤治中耳炎:博落回同白酒研末,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

⑥治黄癣(癞痢):先剃发,再用博落回二两,明矾一两,煎水洗,每日一次,共七天。

⑦治水、火烫伤: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调搽。(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⑧治蜈蚣、黄蜂咬伤:取新鲜博落回茎,折断,有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各种炎症

用博落回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毫升,每日2~4次;小儿每次0.5~1.5毫升,每日2次。曾用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上感高热、支气管肺炎、耳下腺炎、急性阑尾炎、深部脓肿、胆道蛔虫症、胆囊炎、外伤、下腿溃疡、脉管炎,不全性肠梗阻、产褥热、各种中小手术后等患者共300余例,90%以上均有预防或控制感染作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博落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色链球菌等高度敏感;对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等中度敏感;对绿脓杆菌则不敏感。

②治疗滴虫性阴道炎

将鲜嫩号筒杆(博落回)茎叶切碎,加水熬成每毫升含生药25克的浸膏。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严重者用50%号筒杆溶液)300~500毫升冲洗阴道,后用棉签蘸药反复涂擦阴道壁2~3次,或留置含药的阴道棉栓。每天上药1~2次,7~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连续3天,取标本镜检,以观察疗效。治疗时机,以月经期结束后为佳。一般3个疗程可以根治。共治疗132人,经一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全部转阴。据显微镜观察,在载有滴虫的玻片上滴入号筒杆浸膏后,滴虫即立刻全部死亡;而滴入卡巴胂、灭滴灵等2小时后,滴虫仍在活动。由此证明,号筒杆浸膏是一种灭滴虫作用较强的药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博落回

药材名称博落回

拼音Bó Luò Huí

英文名Pink Plumepoppy Herb, Pink Plumepoppy

别名落回、号筒草、勃勒回、号筒杆、滚地龙、山号简、山麻骨、猢狲竹、空洞草、角罗吹、号角斗竹、亚麻筒、三钱三、号桐树、翻牛白、狮子爪、通大海、泡通珠、边天蒿、通天大黄、土霸王、喇叭简、吹火简、蛇罗麻、野麻秆、哈哈简、菠萝简。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博落回,生江南山谷。茎叶如萆麻,茎中空,吹作声如博落回。折之有黄汁,药人立死,不可入口也。

来源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博落回和小果博落回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cleaya cordata (Willd.) R.Br.[Bocconia cordata Willd.]2.Macleya microcarpa (Maxim.)Fedde[Bocconia microcarpa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根茎与茎叶分开,晒干。放干澡处保存。鲜用随时可采。

原形态1.博落回 多年生大型草本,基部灌木状,高1-4m。具乳黄色浆计。根茎粗大,橙红色。茎绿色或红紫色,中空,粗达1.5cm,上部多分枝,无毛。单叶互生;具叶柄,长1-12cm;叶片宽卵形或近圆形,长5-27cm,宽5-25。,上面绿色,无毛,下面具易落的细绒毛,多白粉,基出脉通常5,边缘波状或波状牙齿。大型圆锥花序多花,长15-40cm,生于茎或分枝顶端;花梗长2-7mm;苞片狭披外形;萼片狭倒卵状长圆形、船形,黄白色;花瓣无;雄蕊24-30,花丝丝状,花药狭条形,与花丝等长;子房倒卵形、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无毛。雨果倒披针形,扁平,长约2cm,宽5mm,外被白粉。种子通常4-8枚,卵球形,种皮蜂窝状,具鸡冠状突起。花期6-8月,果期7-10月。

2.小果博落回 多年生大型草本,高1-3m,被白粉。根粗壮,黄褐色。茎直立,绿色或微红紫色,含红黄色乳汁。叶卵圆状心形,长5-20cm,宽4-16cm,基都心形,边缘掌状5-7深裂或浅裂,裂片具不规则波状齿,下面被白粉,有卷曲的短绒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5-40cm;萼片2,花瓣状,倒披针形,黄绿色,早落;雄蕊8枚或更多,花丝丝状,长约1mm,花药线形;雌蕊1枚,子房倒长卵形,花柱短,枝头2裂。葫果下垂,扁平,近圆形,具宿存花往。种子1颗,卵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50-830m的丘陵或低山林、灌丛、草丛、村边或路旁等。

2.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河边、沟岸、路旁等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河南、湖北及四川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耐旱。喜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砂质壤上和粘壤土生长较好。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9月果实成熟时,割下果枝,晒干,脱粒。春播,按行距40-60cm条播。为使播种均匀,可将种子与细土混合。播种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适宜温度内约2星期后出苗。

田间管理 待苗出齐后,间苗l-2次,株距为40cm。结合松土进行除草。追肥施人粪尿、硫酸铵、过磷酸钙等。通旱季适当浇水。病虫害防治 蚜虫,叶面用化学试剂喷杀。

性状性状鉴别 (1)博落回 根及根茎肥壮。茎圆柱形,中空,表面有白粉,易折断,新鲜时断面有黄色乳汁流出。单叶互生,有柄,柄基部略抱茎;叶片广卵形或近圆形,长13-30cm,宽12-25cm,7-9掌状浅裂,裂片边缘波状或具波状牙齿。花序圆锥状。蒴果狭倒卵形或倒披针形而扁平,下垂。种子4-6粒。

(2)小果博落回 与博落回相似,但蒴果近圆形;种子1粒。

化学成分博落回根含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博落回碱(bocconine)即是白屈菜玉红碱(chelirubine),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去氢碎叶紫堇碱(dehydrocheilanthifoline)。

全草中含原阿片碱,原阿片碱-N-氧化物(protopine-N-oxide),α-别隐品碱,黄连碱(coptisine),小檗碱(berberine),刻叶紫堇明碱(corysamine)。果实中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α-别隐品碱及β-别隐品碱。小果博落回地上部分含血根碱,白屈菜红碱,原阿片碱,隐品碱(cryptopine),别隐品碱(allocryptopine)和博落回碱。

药理作用1.驱虫作用:博落回中的三种生物碱,有杀线虫作用;对某些细菌真菌也有抑制效力。

2.杀蛆作用:博落回有杀蛆作用,能抑制蝇卵孵化;杀蛆作用以叶及果皮效力最强,茎次之,根最弱,其效力不因干燥而失效,有效成分可能为生物碱。博落回总生物碱的硫酸盐有局部麻醉作用,与盐酸普鲁卡因的效力相似。从本品分离出的原阿片碱0.5-1.0μg/ml浓度,对离体子宫有明显的收缩作用。二落回碱用试稀释法,2.5μg/ml对枯草杆菌、5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25μg/ml对大肠杆菌及50μg/ml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白屈菜红碱和血根碱及博落回根碱亦有相似的作用,并有抗线虫作用;全草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1600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叶和果皮有较强的杀明作用。博落回抗菌消炎成分为乙氧基血根碱和乙氧其血屈菜红碱。

毒性毒性:博落回含多种生物碱,毒性颇大。文献上已屡有口服或肌注后中毒乃至死亡的报道,主要为引起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动物实验也证明,将博落回注射液注人兔耳静脉,可引起心电图的T波倒置,并可出现多源性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短暂的阵发性心动过速;阿托品有对抗作用。博落回碱给小鼠腹腔注射,其最大致死量为22.5mg/kg;博落回碱5mg/kg给狗静脉注射,注射部位产生脉管闭塞,局部刺激性颇大。

性味辛;苦;寒;有大毒

归经心;肝;胃经

功能主治散瘀;祛风;解毒;止痛;杀虫。主痛疮疔肿;臁疮;痔疮;湿疹;蛇虫咬伤;跌打肿痛;风湿关节痛;龋齿痛;顽癣;滴虫性阴道炎及酒(查皮)鼻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有毒,禁内服。口服易引起中毒,轻者出现口渴、头晕、恶心、呕吐、胃烧灼感及四肢麻木、乏力;重者出现烦躁、嗜唾、昏迷、精神异常、心律失常而死亡。

复方①治恶疮,瘿根,赘瘤,肉,白癜风,蛊毒,溪毒,已上(上一作生)疮屡者: 博落回、百丈青、鸡桑灰等分。为末敷。 (《本草拾遗》)②治指疔: 一、博落回根皮、倒地拱根等分。 加食盐少许,同浓茶汁捣烂,敷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二、号桐树(连梗带叶)一把,水煎熏洗约十五分钟,再将煎过的叶子贴患指,日二至三次。 早期发炎者,如此反复熏洗,外贴三至六次愈。如已化脓,则须切开排脓,不适宜本药。〔《江西医药》(7):371,1966]③治臁疮: 博落回全草,烧存性,研极细末,撒于疮口内,或用麻油调搽,或同生猪油捣和成膏敷贴。(《江西民间草药验方》)④治下胶溃疡: 一、博落回煎水洗;另用叶二张,中夹白糖,放锅内蒸几分钟,取出贴患部,每日换一次。二、博落回(鲜根)两斤,煎浓汁,调蜡烛油涂疮口周围,外用纱布包扎。⑤治中耳炎: 博落回同白酒研末,澄清后用灯芯洒滴耳内。⑥治黄癣(癞痢): 先剃发,再用博落回二两,明矾一两,煎水洗,每日一次,共七天。⑦治水、火烫伤: 博落回根研末,棉花子油调搽。 (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⑧治蜈蚣、黄蜂咬伤: 取新鲜博落回茎,折断,黄色汁液流出,以汁搽患处。 (《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临床应用1.治疗各种炎症:用博落回注射液肌肉注射,成人每次2ml,每日2-4次;小儿每次0.5-1.5ml,每日2次。曾用于大叶性肺炎、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上感高热、支气管肺炎、耳下腺炎、急性阑尾炎、深部脓肿、胆道蛔虫症、胆囊炎、外伤、下腿溃疡、脉管炎、不全性肠梗阻、产褥热、各种中小手术后等患者共300余例,90%以上均有预防或控制感染作用。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博落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绿色链球菌等高度敏感;对鲍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类大肠杆菌等中度敏感;对绿脓杆菌则不敏感。

2.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将鲜嫩号筒杆(博落回)茎叶切碎,加水熬成每毫升含生药25g的浸膏。先用1∶5000高锰酸钾液(严重者用50%号筒杆溶液)300-500ml冲洗阴道,后用棉签蘸药反复涂擦阴道壁2-3次,或留置含药的阴道棉栓。每天上药 1-2次,7-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连续3天,取标本镜检,以观察疗效。治疗时机,以月经期结束后为佳。一般3个疗程可以根治。共治疗132人,经一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阴道分泌物镜检全部转阴。据显微镜观察,在载有滴虫的玻片上滴入号筒杆浸膏后,滴虫即立刻全部死亡;而滴入卡巴胂、灭滴灵等2小时后,滴虫仍在活动。由此证明,号筒杆浸膏是一种灭滴虫作用较强的药物。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博落回 ==>】 古籍全文检索:博落回     全站站内检索:博落回
雷伯宗
雷继晖
雷公药对
雷公药性赋
雷公炮炙论
雷公救疫丹
雷头风内障
雷氏芳香化浊法
雷氏却暑调元法
雷氏宣透膜原法
雷氏清宣金脏法
雷氏清凉涤暑法
雷公炮炙药性解
雷氏慎修堂医书三种
零乌豆
雹瓜
摸法
摄生
摄龟
摄法
摄营煎
摄领疮
摄生要义
摄生总要
摄生真诠
摄生集览
摄生众妙方
摄生消息论
摆子草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