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砒石

输入关键字:

砒石

《中药大辞典》:砒石

药材名称砒石

拼音Pī Shí

别名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

①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

②新法

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厘米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原形态①砷华

等轴晶系。晶体为八面体,通常为无定形的粒状、块状及粉末状。颜色为白色,常带淡黄或淡红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断口参差状。硬度1.5。比重3.7~3.72。系由它种砷矿分解而成。与它种含砷矿共生。纯粹者较少。

②毒砂,详"礜石"条。

雄黄,详"雄黄"条。

性状有红信石、白信石两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

①红信石

又名:红矾、红砒。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白色,有黄色和红色彩晕,略透明或不透明,光泽玻璃状、绢丝状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气无。本品极毒,不可口尝。以块状、色红润、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②白信石

又名:白砒。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无色或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光泽玻璃状、绢丝状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气无。本品极毒,不可口尝。以块状、色白、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以上药材,产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化学成分砒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或名亚砷酐,白色,八面体状结晶。三氧化二砷加高热可以升华,故精制比较容易;升华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为As2O2。红砒是除含As2O2外尚含红色矿物质的一种砒石。

药理作用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剂的基本药理和毒理。砷有原浆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含巯基酶的活性,并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枯痔散中含有白砒,如给兔耳每日涂敷,可致干性坏死,以至脱落;实验表明,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制品则无此作用。枯痔散中含砷量为8~16%左右,易自粘膜面吸收,应用不当,可致急性砷中毒。作为杀灭虫害的农药,误服中毒者亦有报道。急性中毒症状有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紫绀、晕厥、昏睡、惊厥、麻痹,以至死亡。暴发型可无上述明显症状,迅即发生虚脱、惊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认为砷与含巯基酶结合,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严重干扰组织代谢,出现中毒,所以临床急救时皆用二巯基丙醇解毒。

炮制去净杂质,砸碎,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为细粉。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龙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砒石,醋煮杀毒乃用。"

性味辛酸,热,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暖,有毒。"

②《开宝本草》:"苦酸,暖,有毒。"

③《纲目》:"辛酸,大热,有大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劫痰截疟,杀虫,蚀恶肉。治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痔疮,瘰疬,走马牙疳,癣疮,溃疡腐肉不脱。

①《日华子本草》:"治疟疾,肾气。"

②《本草别说》:"以冷水磨服,解热毒,治痰壅。"

③《纲目》:"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注意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

《日华子本草》:"畏绿豆、冷水、醋。"

复方①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一两半(好者,水略润少时,以纸裹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腊茶清极冷吞下,临卧,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②治疟疾:人言一两(为末),飞面四两(与人言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用),扁豆(末)二两,细茶(末)二两。上同和匀。每服小半钱,巳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茶荡净。忌食酒面鱼等物。(《丹溪心法附余》不二散)

③治寒热店疟:人言一钱,绿豆(末)一两。为末,无根井水丸绿豆大,黄丹为衣,阴干。发日五更,冷水下五、七丸。(《本事方》)

④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差,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砒(成块好者,乳细)、黄蜡各半两。上将黄蜡熔开,下砒,以柳条七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并食前。小儿丸如黍米大,每服一丸,汤使同上。(《局方》缚虎圆)

⑤治诸虫痛:砒黄(细研)一两。用水浸饮饼心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丸,用煮肉汤下,空心食前。(《圣济总录》砒黄丸)

⑥治五痔:好白矾四两.生砒二钱五,朱砂一钱(生研,令十分细)。上各研为细末,先将砒安在建盏中,次用白矾末盖之,用火煅令烟绝,其砒尽随烟去,止是借砒气于白矾中,将枯矾取出,研令十分细。先看痔头大小,将所煅白矾末入生朱末少许,二味作一处,以水调令稀稠得所,用篦子涂在痔上,周遭令遍,日三上;须仔细看痔头颜色,转焦黑,乃是取落之渐,至夜自有黄膏水流出,以布帛衬之,至中夜更上药一遍,至来日依旧上药三次,纵有些小疼痛不妨。换药时,用新水或温汤,在痔侧以羊毛笔轻手刷洗痔上,去了旧药,却上新药。次用荆芥汤洗之,三、二日之后,黄膏水流出将尽,仍看痔头焦黑为度,以篦子敲打痔头,见得渐渐坚硬黑色,却于枯药中增添生朱减退白矾,自然药力慢缓矣。(《魏氏家藏方》枯药)

⑦治瘰疬:信州砒黄细研,滴浓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铫子内炒令干后,用竹筒子盛。要用于所患处灸破或针,将药半丸敲碎贴之,以自然蚀落为度。觉药尽时更贴少许。(《灵苑方》)

⑧治鼠疬:信石(入绿豆同研)、斑蝥(去足、羽,为末)。上面糊为丸,黄丹为衣。用时打破,以醋浸一宿,其疮先以艾灸,次用此末。(《朱氏集验医方》)

⑨治走马牙疳:㈠用北枣去核,入信(石于)枣内,烧灰擦于肿处。(《普济方》)㈡信砒、铜绿各一分。研为细末,摊纸上。涂疳蚀处。(《普济方》青金散)

⑩治皮肤癌:白砒二钱,小麦粉一两。将小麦粉制成不粘手程度的浆糊状,加白砒,捻成线状细药条。用时将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局麻后,用1号注射器针头在肿块周围0.5公分处刺入肿瘤根部,然后将药条由孔处插入,用无菌敷料盖上,待肿块脱落后,每日换药膏(用滑石粉一斤,煅甘石粉三两,朱砂一两,冰片一两,淀粉二两。共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至愈。(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黑药条)

⑾治遍身生云头癣,作圈如画,或大如钱,或小如笔管文印:砒石一、二分。研极细,以米汤五、六匙稀调。以新毫笔以癣圈涂之。(《本草汇言》)

各家论述①《纲目》:"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虽钩吻射罔之力,不过如此,而宋人着《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礐石之一种也。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矣,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凡痰疟及呴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须冷水吞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致杀人。"

②《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呴喘,化瘀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如呴喘之病,因肺有伏积冷涎,或触冒寒暑风湿之邪即发,或遇怒色劳伤即发,或值饥饱失度即发,少用一、二厘,温汤调服,伏涎顿开,故呴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证,凡痈疽发背,诸溃疡证,脓血内闭不出,瘀肉坚硬不腐,以致脓溃日深,生肉日败,以砒石末数厘,和入黄蜡条内,纳入痈毒疮中,则瘀腐白化,脓血自行,但见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轻行妄试,如疟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温散),或久疟阴虚阳乏(宜大补气血),砒石不可用也;如呴喘肺热里虚,或兼阴虚劳损(宜滋养正气),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于阳气不充,胃虚不食,痈疡见七恶而神气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结核病

将红矾制成5%溶液,用离子透入法直接透入到病灶上;或将红矾经三次升华精制后,制成2%等渗溶液行静脉注射;或将红矾加水煮沸,利用其蒸气熏蒸一定部位。治疗肺结核、淋巴结核、骨关节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瘘管,均获得一定效果。治疗中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出现。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白砒3分,白矾淡豆豉各3钱共研细末,制成散剂、丸剂或胶囊。成人每天0.5克,于睡前用冷开水送服,100天为一疗程。忌油腻食物。治疗69例,临床治愈7例,显效20例,好转35例,其余无效。本品有毒,服后往往有腹部不适及脸面浮肿,唇舌发麻,浑身酸疼等反应。副作用严重者停药后即可自行消失。

③治疗花斑癣(汗斑)

取白砒1份,硫黄10份,密陀僧10份,共研成粉末过筛,加等量姜汁和醋调成糊状。用时以鲜茄蒂蘸白砒糊剂涂擦患处,擦后立即在日光下晒1小时左右(如日光不强可适当增加10~20分钟),在日浴过程中仍可反复在患处涂擦糊剂2~3次。上、下午各治疗一次.治疗中不可擦破皮肤;如果皮肤原有破损,须待破损愈后再用。药物不可入口及接触粘膜。治愈后衣、被、毛巾等均应彻底清洗后煮沸。观察14例,治疗2~3天患处即见淡黑色痂皮(结痂后停药),4~8天后即脱屑而愈。治程中未发观任何副作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砒石

药材名称砒石

拼音Pī Shí

英文名Arsenic Sublimate or Arsenolite

别名砒黄、信砒、人言、信石

出处出自《开宝本草》。

1.《纲目》: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医家皆言生砒轻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为愈乎。

2.《内科新说》:信石有大毒,服之令胃热剧,骤生大炎,甚至溃烂而死,至痛至苦。信石虽有大毒,少用些微入药,则大有功力。作信石水母,用上等信石一钱二分,加盐二钱,雨水一斤,微火熬至十二两

来源药材基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目前多为毒砂、雄黄等含砷矿石的加工制成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senolite;Arsenopyrite;Realgar;Orpiment

采收和储藏: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

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1.老法: 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

2.新法: 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cm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原形态1.晶形为八面体,偶尔也有菱形十二面体。歪晶为粒状、板柱状;微晶呈星状、毛发状;集合体呈钟乳状、皮壳状和土状。无色至灰白色,多数带灰蓝、黄或红色色调。条痕白色或带有黄色。有玻璃至金刚样光泽,无晶面可见时则为油脂、丝绢样光泽。解理多组完全,交呈棱角。极脆。硬度为1.5。相对密度为3.7-3.9。能缓慢溶解于水。有剧毒。

2.毒砂 晶体结构属单斜或三斜晶系。晶形多呈柱状,有时为短柱、板柱、双锥状或致密粒块、致密块状等集合体。新鲜面呈锡白色至钢灰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晶体解理中等或不完全,块状集合体见不到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相对密度5.9-6.3。性脆,致密块体用铁锤猛击时有火星,可发出蒜臭气。

3.雄黄 晶体结构属单斜晶系。晶体细小,呈柱状、短柱状或针状,但较少见。通常多呈粒状,致密块状,有时呈土状、粉末状、皮壳状集合体。橘红色,表面或有暗黑及灰色的锖色。条痕浅橘红色。晶体呈金刚光泽,断口树脂光泽。硬度1.5-2,相对密度3.56,阳光久照会发生破坏而转变为淡橘红色粉末。锤击之有刺鼻蒜臭。

4.雌黄 单斜晶系。晶体常呈柱状,往往带有弯曲的晶面,集合体则呈杆状、块状、鸡冠状。柠檬黄色,有时微带浅褐色。条痕与矿物本色相同,惟色彩更为鲜明。光泽视方向不同而变化,由金刚光泽至脂肪光泽,新鲜断面呈强烈的珍珠光泽。半透明。解理完全。硬度1.5-2。比重3.4-3.5。具柔性,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毒砂 在地表易风化成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表面为褐黄、黄白、灰白、绿、红褐、黄褐、黑褐等色,被膜覆盖处,光泽暗淡,硬度低于小刀甚至低于指甲。呵气于臭葱石等土状风化物上,可闻到带砷的臭味。火烧之有升华物,伴发蒜臭气并熔成磁性小球。

2.雄黄 主要为低温热液、火山热液矿床中的典型矿物,与雌黄紧密共生。还见于温泉沉积和硫质喷气孔的沉积物里。偶尔发现于煤层和褐铁矿层中,为有机质分解所产生的硫化氢与含砷溶液作用的产物。

3.雌黄 产于低温热液矿床中,温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形成条件完全与雄黄相似,并且与雄黄辉锦矿等密切共生。

资源分布:1.砷华 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2.毒砂 产出于硫化物矿脉中,或粒状分散于矿脉及围蚀变带中,此时多与白色绢云母、铜黄色“金星状”黄铁矿共存。除古产地陕西、湖北、河南、四川、甘肃、辽宁、山西等地仍有产出外,山东、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吉林、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亦有产出。

3.雄黄 主产于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雌黄 主产于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砒石有红、白之分,药用以红砒为主。

(1)红砒 呈不规则块状,淡红色、淡黄色或红、黄相间。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样光泽或绢丝样光泽或无光泽。质脆,易硕碎,断面凹凸不平或呈层状。气无,烧之,有蒜样臭气。极毒,不能口尝。以块状、色红润、具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2)白砒 无色或白色,有的透明。质较纯,毒性比红砒剧。以块状、色白、具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无色透明;有时呈现异常双折射,折射率N=1.75,高正突起;具交错解纹理。正交偏光镜下:显匀质性。全消光。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即亚砷酐(arsenousoxide,arsenous acid anhydride,As2O3)。三氧化二砷加高热可以升华,故精制比较容易;升华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为As2O3。呈红黄色的砒石,含硫、铁等其他杂质。

药理作用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剂的基本药理和毒理。砷有原浆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含疏基酶的活性,并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枯痔散中含有白砒,如给兔耳每日涂敷,可致干性坏死,以至脱落;实验表明,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制品则无此作用。枯痔散中含砷量为8-16%左右,易自粘膜面吸收,应用不当,可致急性砷中毒。作为杀灭虫害的农药,误服中毒者亦有报道。

毒性急性中毒症状有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紫绀、晕厥、昏睡、惊厥、麻痹,以至死亡。暴发型可无上述明显症状,迅即发生虚脱、惊厥、麻痹而死亡。一般认为砷与含巯基酶结合,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严重干扰组织代谢,出现中毒,所以临床急救时皆用二巯基丙醇(BAL)解毒。

鉴别(1)取本品少量,置闭口管中加热,生成白色升华物。(检查砷盐)(2)取本品少量,置木炭火烧之,发生白色气体,并有蒜臭气,于木炭上显一层白色被膜。(检查砷盐)(3)取本品少量,加水煮沸,使溶解,溶液呈弱酸性,通硫化氢则生成黄色沉淀。(检查砷盐)(4)差热分析曲线 吸热335℃(小),825℃(微);放热740℃(小),230℃开始到740℃前,失重—属砷华。

炮制去净杂质,砸碎,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为细粉。

1.《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尤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己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

2.《日华子本草》:砒石,醋煮杀毒乃用。

性味辛;酸;热;有毒

归经肺;大肠;胃;脾经

功能主治蚀疮去腐;杀虫;祛痰定喘;截疟。主寒痰哮喘;疟疾;痔疮;瘰疬;走马牙疳;顽癣;溃疡腐肉不脱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2.5厘。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注意有大毒,用时宜慎。体虚及孕妇忌服。《日华子本草》:畏绿豆、冷水、醋。

各家论述1.《纲目》: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虽钩吻射罔之力,不过如此,而宋人着《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与石之一种也。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矣。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凡痰疟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但须冷水吞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致杀人。

2.《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齁喘,化瘀肉之药也。几时行疟疾,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顷消,故疟疾可止。如齁喘之病,因肺有伏积冷涎,或触胃寒暑风湿之邪即发,或遇怒色劳伤即发,或值饥饱失度即发,少用一、二厘,温汤调服,伏涎顿开,故齁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证,凡痈疽发背,诸溃疡证,脓血内闭不出,瘀肉坚硬不腐,以致脓溃日深,生肉日败,以砒石末数厘,和入黄蜡条内,纳入痈毒疮中,则瘀腐自化,脓血自行,但见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轻行妄试,如疟疾邪未汗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温散),或久疟阴虚阳乏(宜大补气血),砒石不可用也;如齁喘肺热里虚,或兼阴虚劳损(宜滋养正气),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于阳气不充,胃虚不食,痈疡见七恶而神气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

3.《日华子本草》:治疟疾,肾气。

4.《本草别说》:以冷水磨服,解热毒,治痰壅。

5.《纲目》: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检索砒石 ==>】 古籍全文检索:砒石     全站站内检索:砒石
寄生散
寄生汤
寄生丸
寄生养荣汤
寄生饮
寄杖散
蓟菜汤
蓟根酒
蓟菀汤
蓟叶汤
稷香丸
鲫鱼胆膏
鲫鱼冬瓜汤
鲫鱼膏
鲫鱼羹
鲫鱼脍
鲫鱼砒方
鲫鱼散
鲫鱼熟脍
鲫鱼汤
鲫鱼贴
鲫鱼涂敷方
鲫鱼丸
鲫鱼围药
鲫鱼粥
加宝平安散
加参安肺生化汤
加参八味丸
加参瓜蒂散
加参宁肺汤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