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鹿茸

输入关键字:

鹿茸

《中国药典》:鹿茸

药材名称鹿茸

拼音Lù Rónɡ

英文名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性状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连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鉴别(1)取本品粉末0.1g,加水4ml,加热15分钟,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3 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显蓝紫色;另取滤液1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2 滴,摇匀,滴加0.5% 硫酸铜溶液,显蓝紫色。

(2)取本品粉末0.4g,加70%乙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鹿茸对照药材0.4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氨酸对照品,加70%乙醇制成每1ml 含2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8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 茚三酮丙酮溶液,在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鹿茸片: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灌入热白酒,并不断添酒,至润透或灌酒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

鹿茸粉:取鹿茸 燎去茸毛,刮净,劈成碎块,研成细粉。

性味甘、咸,温。

归经归肾、肝经。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用法用量1~2g,研末冲服。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密闭,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鹿茸

药材名称鹿茸

拼音Lù Rónɡ

别名龙珠(《澹寮方》)。

出处《本经》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尚未骨化的幼角

一般分锯茸和砍茸两法。①锯茸: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下旬。锯时将鹿用绳子拖离地面,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贴上油纸,放回鹿舍。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每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为止,全部过程约需2~3小时。然后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烤时悬在烘架上,以70~80℃之无烟炭火为宜,烤约2~3小时后,取出晾干再烤,反复烤2~3次,至茸皮半干时,再行风干及修整。②砍茸:此法现已少用,适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或病鹿、死鹿。老鹿一般在6~7月采收。先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盖骨锯下,刮除残肉、筋膜。绷紧脑皮,然后将鹿茸固定于架上,如上法反复用沸水烫,烫的时间较锯茸为长,约需6~8小时。烫后掀起脑皮,将脑骨浸煮一小时,彻底挖净筋肉,再用沸水烧烫脑皮至7~8成熟。再阴干及修整。

原形态梅花鹿,又名:花鹿。

是一种中型的鹿。体长约1.5米,肩高约90厘米。雄鹿有角,生长完全的共有四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叉与眉又相距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一叉。雌鹿无角。眶下腺明显,呈裂缝状。耳大直立。颈细长,颈和胸部下方有长毛。尾短,臀部有明显白斑。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腺体,名为跖腺;主蹄狭尖,侧蹄小。冬毛厚密,棕灰色或棕黄色,有白色斑点,夏季白斑更明显。腹部毛白色,四肢毛色较淡,背部有深棕色的纵纹。

大都人工饲养。野生者栖息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冬季多在山地南坡,春秋多在旷野,夏季常在密林。晨昏活动较多。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苔藓为食。春、夏季喜食盐。雄鹿每年4~5月脱落旧角,随后长出茸角,外被天鹅绒状的茸皮。分布东北、华北、华东以及西北、西南地区。

②马鹿(《纲目》),又名:赤鹿、八叉鹿。

体型较大。体长可达2米余:肩高约1.2米以上;体重约200公斤。雄鹿有角,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成直角,主干长,稍向后倾斜,并略向内弯;第二叉起点紧靠眉叉;第三叉与第二叉的距离远,有时主干末端复有分叉;角基有一圈隆起,表面有粗糙的嵴突。鼻端裸露,有眶下腺,耳亦大而直立。颈下被毛较长。尾短,有软的尾毛。蹄大成卵圆形,二侧蹄较长。毛色均匀,冬毛厚密,棕灰色,嘴和下颌毛色棕黑,两颊较浅,额上棕色,耳廓背黄褐色。颈上有棕黑色鬃毛,脊背平直,上有一条棕黑色背纹。体侧黄棕色,臀部有黄白色斑。夏毛较短,赤褐色,睑、嘴及四肢内侧苍灰色。

有人工饲养。野生者栖于较大的混交林中,或高山的森林草原。冬季到山谷密林中,夏季常在高山林缘。以青草、嫩枝、树芽为食。喜食盐。雄鹿每年3~4月脱换新角,新角5~6月生长最盛,为茸角。分布东北、内蒙古、西北、西南等地。

性状①花鹿茸

又名:黄毛茸、花茸。为梅花鹿的幼角。㈠锯茸:全体呈圆柱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咸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㈡砍茸:即带有脑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油润光亮者为佳。挺细瘦、下部起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区亦有少量生产。

②马鹿茸

又名:青毛茸。为马鹿的幼角。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东北产的单门,大挺长23~27厘米,直径3厘米许。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厘米。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有腥臭气,味咸。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者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

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

鹿茸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分布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白唇鹿(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白鹿(分布四川西部)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商品在四川称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但均属野生,产量很少。

化学成分东北产的上、中、下三等鹿茸,顺次含水分12.91%,11.01%,10.82%;有机物60.44%,51.8%,49.07%;水溶性浸出物12%,8.77%,7.02%;醇溶性浸出物2.31%,1.08%,0.89%;醚溶性浸出物1.16%,0.64%,0.61%;灰分26.65%,37.79%,40.11%。灰分中含钙、磷、镁等;水浸出物中含多量胶质。一说尚含极少量的卵胞激素"雌酮"。

药理作用①对心血管的作用

从西伯利亚斑鹿的鹿茸中抽提出的鹿茸精,大剂量使血压降低,心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引起离体心脏活动显着增强,心收缩幅度变大,并使心率加快,输出量增加;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特别显着,对节律不齐的离体心脏可使节律恢复,同时使心脏收缩加强加速。鹿茸精口服时对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可使脉搏充盈,血压上升,心音变得更有力。

②强壮作用

鹿茸精为良好的全身强壮剂,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降低肌肉的疲劳。鹿茸对大白鼠的脑、肝、肾等组织,能显着提高其耗氧量。加25%或50%的鹿茸于饲料中,可使小白鼠的体重增加较快,对健康成熟的家兔,口服一定量鹿茸粉末或注射鹿茸浸膏后,经过一定时间,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状红细胞均见增加,用较大剂量能促进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的新生。马鹿茸0.4,0.5,2.0克/公斤/日连续灌胃14~15天有明显增加大鼠体重的作用。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及疲劳等,口服鹿茸精有一定强壮作用。

③性激素样作用

用马鹿鹿茸片配成生理盐水浸液,对去睾丸大白鼠和小白鼠前列腺及精囊称重法和去卵巢小白鼠阴道涂片法试验,证明并无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样作用,亦不能使未孕家兔的卵巢出现血斑,也不能促使雄蟾蜍排精,因此亦不具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日本学者用苏联制鹿茸酊对大白鼠皮下注射,测定动物前列腺及精囊重量,其作用强度在丙酸睾丸酮与对照组之间。用鹿茸精1毫升/100克给予去势雄鼠并无上述作用。

④对创伤的影响

鹿茸对长期不易愈合和一时新生不良的溃疡和创口,能增强再生过程,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影响氮素及碳水化物的代谢。鹿茸精对头、颈部受伤的家兔,可使异常的脑电波、糖酵解(颈髓部的糖酵解在创伤时受到抑制)、酶活性(颈髓部的己糖磷酸激酶、甘油磷酸激酶、GPT在受伤时活性降低)得到改善;试管内对三羧酸循环无影响,但能促进糖酵解,在脊髓神经匀浆中则使酶消耗增加。

⑤其他作用

用鹿茸精致敏后,再静脉注射,并不引起过敏性休克。鹿茸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机能。用猫的降压实验,证明去睾鹿茸比未去睾者效果略高。

炮制鹿茸片: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入,以灌满润透为度,然后切片、压平、晒干。鹿茸粉:取干燥的鹿茸片,碾成细末。

本草衍义》:"茸上毛,先薄以酥涂匀,于烈焰中急灼之,若不先以酥涂,恐火焰伤茸。俟毛净,微炙入药。"

性味甘咸,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酸,微温,无毒。"

③《本草蒙筌》:"味甘咸,气温,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②《本草经巯》:"入手厥阴、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

②《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

③《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

④《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

⑤《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⑥《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8分;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注意阴虚阳亢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麻勃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肾虚有火者不宜用,以其偏于补阳也;上焦有痰热及胃家有火者不宜用,以其性热复腻滞难化也。凡吐血下血,阴虚火炽者概不得服。"

复方①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浸)、当归(酒浸)等分。为细末,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黑丸)

②治精血俱虚,营卫耗损,潮热自汗,怔忡惊悸,肢体倦乏,一切虚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两。上细切,分作四付,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世医得效方》茸附汤)

③治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好鹿茸五钱,多用一两(去皮,切片),干山药一两(为末)。上以生薄绢裹,用酒浸七日后,饮酒,日三盏为度。酒尽,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用之。(《普济方》鹿茸酒)

④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

⑤治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鹿附汤)

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

⑦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铢,桑耳二两半。上二味,以醋五升渍,炙燥渍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⑧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鹿茸(醋蒸,焙)二两,白敛、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白敛丸)

⑨治尿血:鹿茸(炙)、当归、干地黄各二两,葵子五台,蒲黄五合。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芜荑。(《古今录验方》鹿茸散)

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一两(酥炙)。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百一选方》香茸丸)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妇人冲任脉虚,则为漏下恶血,或瘀血在腹,或为石淋。男子肝肾不足,则为寒热、惊痫,或虚劳洒洒如疟,或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或小便数利、泄精、溺血。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故能主如上诸证,及益气强志也。痈肿疽疡,皆营气不从所致,甘温能通血脉,和腠理,故亦主之。"

②《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本经》治漏下恶血,是阳虚不能统阴,即寒热惊痫,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也。八味丸中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

③曹炳章:"鹿茸,补精填髓之功效虽甚伟,服食不善,往往发生吐血、衄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症。考其原因,其人平时多阳旺液燥,贫血亏精,气血乏运,苟服食参、茸,能用份少、服日多,则助气养血,有益无损,虽有余热,亦不为害;若阳虚阴燥之人,再骤服大剂,以致有助燥烁阴之弊。盖茸为骨血之精,通督脉而上冲于脑,其上升之性,故如上述之病生焉。余每遇当用鹿茸之症,自一厘渐增至数分、数钱,每获妥效,此即大虚缓补之义也。"

临床应用治疗血液病:取鹿茸内骨髓,用白酒浸渍,制成20%的鹿茸血酒;或从鹿颈静脉内取血放入白酒中,制成30%的鹿血酒。每次10毫升,日服3次。试治血小板减少症21例,11例临床症状和血象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减少症5例,血象进步者3例,临床症状改善者2例;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症15例,其中7例血象和症状均有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血象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慢性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14例,其中10例服药后眩晕、头痛、乏力、齿龈出血、鼻衄、失眠等症状和血象均有改善。对高血压、肾炎、肝炎及肝功能不正常者忌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鹿茸

药材名称鹿茸

拼音Lù Rónɡ

英文名Hairy Antler, Hairy Deerhorn

别名龙珠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梦溪笔谈》:按《月令》,冬至靡角解,夏至鹿角解,阴阳相反如此。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殆疏也。又有刺麋、鹿血以代茸,云茸亦血耳,此大误也。窃详古人之意,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长,其次筋难长,最后骨难长。唯麋角自生至坚,无两月之久,大者乃重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凡骨之顿成生长,神速无甚于此,此骨血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头者诸阳之会,众阳

来源药材基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等的雄鹿密生茸毛尚未骨化的幼角。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ervus nippon Temminck2.Cervus.elaphu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鹿茸每年可采两茬。头茬茸包括“二杠锯茸”和“三杈锯茸”。另外还有计划地采收少量的“二械吹茸”和“三杈砍茸”。砍茸是将鹿杀死取下连同头骨的鹿茸,价格昂贵,头茬茸为高档产品,可出口换汇。鹿茸加工在我国传统方法为“水煮法”,近年来又研究出“微波及远红外线法”,加工产品也分为“带血茸”和“排血茸”两种。第2次采收的二茬茸和幼鹿“初角茸”均骨化程度高,加工也简单,属低档产品。

马鹿茸比梅花鹿茸茸大,一般都加工成“带血茸”。

原形态1.梅花鹿,体长约1.5m左右,体重100kg左右。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足迹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雄鹿有分叉的角,长全时有4-5叉,眉叉斜向前伸,第二枝与眉叉较远,主干末端再分两小枝。梅花鹿冬毛检疫站棕色,白色斑点不显。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从头顶起沿脊椎到尾部有一深棕色的背线。白色臀斑有深棕色边缘。腹毛淡棕,鼠蹊部白色。四肢上侧同体色,内侧色稍淡。夏毛薄,无绒毛,红棕色,白斑显着,在脊背两旁及体侧下缘排列成纵行,有黑色的背中线。腹面白色,尾背面黑色,四肢色较体色为浅。

2.马鹿,体形较大,体长2m,体重超过200kg。肩高约1m,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相等。鼻端裸露,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毛较长。四肢长,两侧蹄较长,能触及地面。尾短,雄性有角,眉叉向前伸,几与主干成直角,主十稍向后略向内弯,角面除尖端外均较粗糙,角基有一小圈瘤状突。冬毛灰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额部棕黑色。耳外黄褐、耳内白色。颈部与身体背面稍带黄褐色,有一黑棕色的背线。四肢外侧棕色,内侧较浅。臀部有黄赭色斑。夏毛较短,没有绒毛,呈赤褐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

2.栖于混交林、高山的森林草原。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

2.分布于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

栽培生活习性 野生梅花鹿在森林中生活。喜群居,性温顺,善跳跃,感官灵敏。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徒习性,夏季鹿群多到高山地带活动,冬季多到低山区的河谷或向阳山坡越冬。植物性食性,能采食上百种植物的什叶、果实、树皮和杂草。食性广泛,对酸、甜、苦味的食物均可采食。尤对作树的细枝、嫩叶和果实更喜食。鹿角春季脱落并萌发新角。4-8月份为生茸期,到9月初鹿用停止生长,鹿茸皮脱落,仅遗留下分成4个枝权的裸露骨用质,是配种期殴斗和冬季雪下寻食的工具。

养殖技术 梅花鹿为季节性发情的动物。秋季配种,幼鹿2周岁时性成熟。每年9-11月份时,公鹿变得膘肥体壮,颈围粗,毛色暗,阴囊下垂,性暴好斗,常与其他公鹿争偶。母鹿在此时期可发情3-4次,每次持续18-36h。鹿的配种方式有几种:①群公群母式,即将25-30只参配母鹿与3-5只种公鹿组成配种群,直到11月底配种结束再分外;②单公群母或,即将1只优良公鹿与15-20只母鹿组群配种。但要每隔一段时期中间替换种公鹿。③单公单母定时放对式。即每日早、晚,将公鹿拨入母鹿群中与发情母鹿交配,配后即将公鹿拨出。④人工授精,其中包括采精,精液稀释和输精几个步骤。可以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鹿进行配种。每只发情母鹿要复配2-3次才能保证高受胎率。妊娠期为235d左右。每年5-6月份为产仔期。产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并对个别难产母鹿要进行接产,梅花鹿多为每胎1仔,双仔率仅占5%-15%。初生子鹿要保证吃到初乳才能提高成活率。

饲养管理 梅花鹿从野生变为家养,驯化是技术关键。驯化工作要从早期发育阶段开始,如人工哺乳,幼鹿训练等。以期发育到成年后更好地接受人工饲养管理,促使鹿茸优质高产和提高后裔的繁殖成活率。梅花鹿以各种粮、豆类及农副产品为精饲料,以农作物茎、叶和多种树木枝叶及青草为粗饲料。青贮玉米秸更是人工养鹿的重要饲料。还要每天补给适量的食盐和维生素。为保证营养全面要力求饲料多样化.公鹿生茸期、母鹿哺乳期和育成期幼鹿要多投给精料。在驯化的基础可将公鹿、母鹿和育成鹿分别组成放牧群,引导到牧场上去放,大幅度降低饲养成本和提高生产力。放牧管理亡要防止鹿只逃失;收茸期管理主要防止鹿茸伤损;配种管理主要防止公鹿伤亡;产仔期管理主要是对难产鹿接产。在日常管理中要建立起完整的定时、定量、定点投料给水的词喂制度和每天清扫圈舍、定期消毒等环境卫生制度,并严格执行,防止各种灾害给鹿群造成损失。

疾病防治 养鹿人员每天对鹿只活动情况、采食、饮水、排便等进行细致观察。对发病鹿要提倡早发现,早治疗鹿病基本上可分为疾病和普通满两类。疫病吃害大,主要有结核病,坏死杆菌病,布氏杆菌病和血尿病等,要通过定期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普通病主要有食毛症,饲料中毒,奇生虫病等。中要通过改善饲养管理阻断病源,并对患病鹿对症治疗来解决。

马鹿养殖要点与梅花鹿大致相似,其体形较大,生序竞争能力强,野生鹿较多,每年配种、产仔和上茸明都要稍早于梅花鹿。

性状性状鉴别(1)梅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1个分使者习称“二杠”,主使习称“大挺”,长14-21cm,锯口直径4-5cm,跑银口约1cm处分出侧技,习称“门庄”,长9-15cm,略细;顶端钝圆而微弯。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密被红黄色或棕黄色的细茸毛,下部毛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面白色,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成。具2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疏而粗。

二连茸与头连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而上细,下部有纵校筋。皮灰黄色,毛较粗糙,据目外围往往骨化,质较重,无腥气。

(2)马鹿茸较粗大,分叉较多,l个侧技者习称“单门”,2个老习称“莲花”,3个者习称“三岔”,4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外皮灰黑色,茸毛青灰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气腥臭,味咸。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淡黄色。①表皮用质层表面颗粒状,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呈圆洞状。②毛茸毛于中部直径13-50μm,表面由扁平细胞(鳞片)呈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包围,细胞的游离线指向毛尖,皮质有棕色色素,髓质断续或无。③毛根常与毛囊相连,基部膨大作撕裂状。④骨碎片表面有纵纹及点状孔隙;骨陷窝呈类圆形或类棱形,边缘骨小管呈放射状沟纹;横断面和见大的圆形孔洞,边缘凹凸不平。术骨化骨组织表面具多数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角化棱形细胞多散在。

化学成分1.梅花鹿的鹿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总氨基酸含量达50.13%,有甘氨酸(glycine),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脯氨酸(proine),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等17种以上。Hattori等对鹿茸的抑制MAO活性成分进行分离,从乙醚提取物中得了9种化合物:①胆甾醇肉豆宏酸酯(cholesteryl cyristate)。②肥出醇油酸酯(cholesteryl oleate)。③胆甾醇棕润酸酯(cndested edwhtate)。④胆甾醇硬脂酸酯(cholesteryl stearate)。 ⑤对一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

⑥胆甾醇(cholesterol)。⑦胆甾5-烯-3B-醇-酮(cholest-5-en-3βol-one)。⑧胆甾-5-烯-3β,7α-二醇(cholest-5-en-3β,7α-diol)。⑨胆甾5-烯-β,7β-二醇(cholest-5-en-3β,7β-diol)。

从正丁醇提取物中得到尿喀陡(uracil)。次黄源吟(hypoxanthine)、尿素(urea)、尿嘧啶核苷(uridine)、烟酸(nicotinic acid)、肌酥(creatinine),其中次黄瞟吟具有抑制MAO-B活性的作用。另外,从乙醚提取液中还分离得脂肪酸(fatty acid)、三酸甘油(triglycerides)和单酸甘油酯(monoglyceride),其中脂肪酸由月桂酸(lauric acid)、肉H宏酸(myristic acid)、棕搁酸(palmitic acid)、棕桐油酸(palmitoleic acid)、油酸(。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ticacid)组成,另外二种化合物没有做进一步研究。

鹿茸中多胺类[精眯(spermidine)、精胺(spermine)、腐胺(putrescine)]对化合物是刺激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鹿茸尖部多胺含量较高,在精眯、精胺及腐腹中,以精眯的含量最富,鹿茸的中部和根部随骨化程度的增强,精眯含量逐渐减少,而腐胺和精胺含量逐渐增加,在整个鹿茸中,由于尖部所占重量百分比较少,所以整个鹿茸总多腔中腐胺含量最多,精眯次之,精胺最少。此外,鹿茸中尚含有硫酸软骨素A等酸性多糖好物质,雌酮(esrone),神经髓鞘磷脂(sphingomyeline),神经节式酯(ganglioside),雌二醇(estradiol),前列腺素PGE1、前列腺素PGE2、前列腺素PGF1a、前列腺素PGF1B,神经酰胺(ceramide)及钙、磷、镁等 20种元素。

2.马鹿的鹿茸 含胆甾醇肉豆蔻酸酯,胆甾醇油酸酯,胆甾醇棕相酸酯,胆自醇硬脂酸酯,胆甾醇(cholesterol),胆甾-5-烯-3β-醇-7酮,胆甾-5-烯-3β,7α-二醇,胆甾-5-烯-3β,7β-二醇,尿嘧淀,次黄嘌呤,肌酐(creatinine),烟酸,尿素,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尿甙(uridine)。

马鹿茸中还含有2种降压成分,一种已确定为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LPC中含有8种脂肪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亚油酸。

此外,还含有氨基酸、无机元素、神经酰胺及少量雌酮等。

3.白鹿的鹿茸含大量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如色氨酸(tryptophane)、赖氨酸、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toreonine)等10多种。此外,还含有核糖核酸、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雌二醇、维生素A、胆固醇。含有钙、磷、铜、铁、锰、锌、硅等十多种无机元素。含油酸、棕榈酸、月桂酸、硬脂酸、棕榈油酸、 肉豆蔻酸、癸酸(decanoic acid)等脂肪酸。

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多种动物的血压、离体心脏和血管等实验证明,大剂量鹿茸精使心缩幅度变小、心率减慢,并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中等剂量鹿茸精引起离体心脏活动明显增强,心缩幅度增大,心率加快,结果使心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都增加,对疲劳心脏的恢复更为明显,对节律不齐的离体心脏能使节律恢复正常。小剂量鹿茸精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作用。鹿茸精口服对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可使脉搏充盈,血压上升,心音变得更有力。离体实验结果表明,当灌流液中鹿茸精浓度为10-5g/kg时,对豚鼠心房收缩有轻度抑制作用;当剂量为100μm/心时,对离体家兔心脏运动和心搏动数均有一过性轻度抑制,而对冠脉流量无明显影响。也有报告用含0.5-1%鹿茸精洛氏液灌流离体大鼠心脏时,可使冠脉流量增加,心缩幅度增大,心率减慢。整体实验表明,给麻醉猫鹿茸精0.5-5mg/kg可引起血压一过性降低,2分钟后血压恢复。

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2.1.对颈上交感神经节的影响: 给麻醉猫舌动脉注射鹿茸精5mg/1kg或乙酰胆碱100μm/kg,引起同等程度的瞬膜收缩作用,这种对颈上交感神经节的直接作用可被神经节阻断剂六烃季胺所抑制。

2.2.对脑电图的影响: 家兔耳静脉注射鹿茸精3mg/kg后5-10分钟,皮质运动区、皮质视觉区及扁桃核均出现快波,而海马区则出现持续的高幅波。剂量增至5mg/kg,给药后40分钟,皮质运动区,视觉区及扁桃核出现快速波,而海马区则出现高振幅的觉醒波,下丘脑区脑电变化不明显。

3.对单胺氧化酶(MAO)活性的影响:给加速老化小鼠和正常小鼠灌胃鹿茸提取物100或200mg/kg,对小鼠肝和脑组织线粒体B型MAO有明显的抑制。离体实验证明,鹿茸的正丁醇和乙醚提取物具有抑制MAO的作用。正丁醇提取物抑制MAO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次黄嘌呤。最近发现鹿茸的磷脂类化合物也有MAO抑制活性,对MAO-B的抑制强度顺序是磷脂酰乙醇胺>神节鞘磷脂>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

4.强壮作用:鹿茸精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并能降低肌肉的疲劳。鹿茸能显着提高大白鼠脑、肝、肾等组织的耗氧量。加25%或50%的鹿茸于饲料中,可使小鼠的体重增加较快,对健康成熟的家兔,口服一定量鹿茸粉或注射鹿茸浸膏后,经过一定时间,可见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状红细胞增加,较大剂量能促进血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的新生。大鼠灌胃马鹿茸0.4,0.5, 2.0g/kg14-15天,有明显增加体重的作用。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及疲劳等,口服鹿茸精有一定强壮作用。

5.对创伤的影响:鹿茸精对长期不易愈合和新生不良的溃疡、伤口,能增强再生过程,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鹿茸精可使头、颈部受伤家兔的异常脑电波、受抑制的糖酵解及降低的颈髓部已糖磷酸激酶、甘油磷酸激酶、转氨酶等得致改善。鹿茸精对受伤家兔间脑、脑干网状结构、颈部和胸部脊髓的无氧酵解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受伤家兔上述部位的三羧酸循环也有加速恢复的作用。

6.对性功能的影响:用马鹿茸片配成生理盐水浸液,对去睾丸大鼠和小鼠前列腺及精囊称重法和去卵巢小鼠阴道涂片法试验,证明鹿茸无雄性激素或雌性激素样作用,亦不能使未孕家兔的卵巢出现血斑,也不能促使雄蟾蜍排精,因此鹿茸也无促性腺激素样作用。但苏联制鹿茸酊对未成年大鼠的前列腺和精囊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作用强度介于丙酸睾丸酮和对照组之间。而鹿茸精1ml/100g给与去势雄鼠则无上述作用。苏联学者研究证明,鹿茸中具有促性激素样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磷脂类物质。国内研究证明小鼠每天口服鹿茸乙醇提取物100或200mg/kg,可使加速老化小鼠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小鼠的血浆睾丸酮含量明显增加,但对正常小鼠血浆睾丸酮影响不明显。

7.对代谢的影响:7.1.对糖代谢的影响:鹿茸精可增加大鼠离体脊神经组织的氧消耗,使呼吸商值增加,促进糖酵解,但对三羧酸循环无影响。鹿茸精对肝组织糖代谢影响不明显,仅有使氧消耗增加的趋势,大鼠口服鹿茸精5ml/kg也可使糖酵解增强。

7.2.对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加速老化小鼠口服100或200mg/kg鹿茸水提物,可明显增加肝脏的蛋白质含量。鹿茸乙醇提取物能明显促进亮氨酸和尿嘧啶核苷掺入加速老化小鼠肝和肾组织的蛋白质和RNA合成,肝细胞核的RNA合成也明显增加,鹿茸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主要是由于其刺激RNA-聚合酶Ⅱ活性之故。

8.抗氧化作用:加速老化小鼠小鼠口服鹿茸乙醇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脑和肝组织的丙二醛含量,而对正常小鼠组织的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影响。鹿茸乙醇提取物对四氯化碳和乙醇中毒引起的小鼠和大鼠肝及血浆的丙二醛含量升高也有明显抑制作用。鹿茸乙醇提取物可使加速老化小鼠肝线粒体的总SOD、Cu/Zn-SOD及Mn-SOD活性明显升高,且呈量效关系,但对正常小鼠SOD活性影响不明显。鹿茸乙醇提取物对丙二醛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9.对实验性溃疡的影响:鹿茸多糖对大鼠应激性溃疡和结扎胃幽门引起的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消炎痛所致胃溃疡无效。鹿茸多糖的抗溃疡作用主要是由于其促进PGE2合成作用所致。

10.抗应激作用:腹腔注射鹿茸精4ml/kg可明显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增强小鼠耐低温能力。鹿茸精的抗应激作用可能与其增强肾小腺皮质功能有关,因为鹿茸精可引起小鼠和大鼠肾上腺重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降低,表明鹿茸精对肾上腺皮质有刺激作用。

1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腹腔注射0.5-2.0mg/kg鹿茸精,对正常小鼠和氢化可的松及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刺激作用。鹿茸多糖也可明显增强小鼠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12.对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影响:鹿茸磷脂类化合物对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良好的影响。用跳台逃避反射和食物迷宫等实验方法证明,每次按100和2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可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加速条件反射的建立。对乙醇和樟柳碱引起的小鼠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鹿茸磷脂也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13.抗炎作用:鹿茸多糖对右旋糖酐和新鲜鸡蛋清引起的小鼠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100mg/kg的抗炎作用强度与30mg/kg强的松的作用相近。鹿茸多肽对大鼠右旋糖酐性足肿胀及棉球肉芽肿等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

14.其它作用:鹿茸多糖对小鼠肉瘤S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Walker256瘤没有抑制作用。鹿茸能增强肾脏的利尿机能和胃肠道的运动及分泌机能,提高离体子宫的张力并加强其节律性收缩。

毒性毒性:鹿茸提取物10、16、25及40g/kg灌胃后观察3天均未见死亡,也未见其他异常现象。鹿茸精各种给药途径对小鼠和大鼠的半数致死量见下表。动物中毒时出现颤抖,安静、喘气、流泪等症状。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12周内给大鼠腹腔注射9,27mg/kg,引起明显的纤维性腹膜炎,内分泌性变不明显。血液和生化学检查表明,大剂量鹿茸精可引起红血球容积、血红素、血总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轻度降低,但使雌性大鼠血中碱性磷酸酶和SGOT活性增高。鹿茸精无抗原性,也无致畸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1)取粉末0.1g,加水4ml,加热15min,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三滴,摇匀,加热煮沸数分钟,显蓝紫色;另取滤液1ml,加10%氢氧化钠溶液2滴,摇匀,滴组0.5%硫酸铜溶液,显蓝紫色。(检查氨基酸、蛋白质)。

(2)薄层色谱取粉末0.2g,加70%乙醇5ml,超声波处理15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氨酸对照品,加70%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三μl,分别点子同一合接甲基纤维素销硅胶G薄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一冰醋酸一水(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药三酮丙酿溶液,在105℃烘数分钟。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应显相同颜色斑点。

(3)分光光度法取样品0.2g粉碎,加40%乙醇液100ml,温浸12h冷却,滤过,滤液备用。另取40%乙醇液作空白液。本品在 253+/-2nm处有最大吸收,236士2nm处有最小吸收。

炮制1.鹿茸片:用酒精灯火燎焦茸毛,刮净,以布带扎缠,用热酒从底部徐徐渗人,以灌满润透为度,然后切片、压平、晒干。

2.鹿茸粉:取干燥的鹿茸片,碾成细未。

3.《本草衍义》:茸上毛,先薄以酥涂匀,于烈焰中急的之,若不先以酥涂,恐火焰伤茸。俟毛净,微炙入药。

性味味甘;咸;性温

归经肾;肝经

功能主治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托疮毒。主肾阳虚衰;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虚劳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筋骨痿软;小儿五迟;女子崩漏带下;阴疽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冲服,1-3g;或入丸剂,亦可浸酒服。

注意凡阴虚阳亢者,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禁服。

复方①治精血耗竭,面色暗黑,耳聋目昏,口于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浸)、当归(酒浸)等分。为细未,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报五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黑丸)②洽精血俱虚,营卫耗损,潮热自汗,怔仲惊悸,肢体倦乏,一切虚弱之症:鹿茸(酒蒸)。附子(炮)各一两。上细切,分作四付,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温服。(《世医得效方》茸附汤)③治虚弱阳事不举,面色不明,小便频数,饮食不思:好鹿茸五钱,多用一两(去皮,切片),干山药一两(为末)。上以生薄绢裹,用酒浸七日后,饮酒,日三盏为度。酒尽,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用之。《普济方》鹿茸酒)④治眩晕之甚,抬头则屋转,眼常黑花,观见常如有物飞动,或见物为二:鹿茸,每服半两,用无灰酒三盏,煎至一盏,去滓,入麝香少许服。《证治要诀)⑤治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附浮肿: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怀服。(《温病条辨》鹿附汤)⑥治小肠虚冷,小便数多:鹿茸二两(酥炙令微黄),白龙骨一两(烧过),桑螵蛸三分(微炒),椒红一两(微炒),附子一两半(炮),山茱萸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件,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盐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鹿茸丸)⑦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鹿茸十八铢,桑耳二两半。上二味,以醋五升溃,炙燥溃尽为度,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⑥)⑧治室女冲任虚寒,带下纯白:鹿茸(醋蒸,焙)二两,白敛、金毛狗脊(燎去毛)各一两。上为细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济生方》白敛丸)⑨治尿血:鹿茸(炙)、当归、干地黄各二两,葵子五合,蒲黄五合。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忌芜荑。(《古今录验方》鹿茸散)⑩治下痢危困: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一两(酥炙)。上鹿茸为细末,方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百一选方》香茸丸)

各家论述1.《本草经疏》:鹿茸,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妇人冲任脉虚,则为漏下恶血,或瘀血在腹,或为石淋。男子肝肾不足,则为寒热、惊痫,或虚劳洒洒如疟,或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或小便数利。泄精、溺血。此药走命门、心包络及肝、肾之阴分,补下元真阳,故能主如上诸证,及益气强志也。痈肿疽疡,皆营气不从所致,甘温能通血脉,和腠理,故亦主之。

2.《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无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本经》治漏下恶血,是阳虚不能统阴,即寒热惊痫,皆肝肾精血不足所致也。八味丸中加鹿茸、五味子,名十补丸,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

3. 曹炳章:鹿茸,补精填髓之功效虽甚伟,服食不善,往往发生吐血、觑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症。考其原因,其人平时多阳旺液燥,贫血亏精,气血乏运,苟服食参、茸,能用份少、服日多,则助气养血,有益无损,虽有余热,亦不为害;若阳虚阴燥之人,再骤服大剂,以致有助燥烁阴之弊。盖茸为骨血之精,通督脉而上冲于脑,其上升之性,故如上述之病生焉。余每遇当用鹿茸之症,自一厘惭增至数分、数钱,每获妥效,此即大虚缓补之义也。

4.《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

5.《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

6.《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未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

7.《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

8.《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

9.《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临床应用治疗血液病,取鹿茸内骨髓,用白酒浸渍,制成20% 的鹿茸血酒;或从鹿颈静脉内取血放入白酒中,制成30% 的鹿血酒。每次10ml,日服3次。试治血小板减少症21例,11例临床症状和血象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减少症5例,血象进步者3例,临床症状改善者之例;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症15例,其中7例血象和症状均有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6例,血象和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由慢件苯中毒引起的血液病14例,其中10例眼药后眩晕、头痛、乏力、齿龈出血、鼻衄、失眠等症状和血象均有改善。对高血压、肾炎、肝炎及肝功能不正常者忌服。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鹿茸 ==>】 古籍全文检索:鹿茸     全站站内检索:鹿茸
赤如虾(pēi 胚)血
赤带抱轮
赤脉下垂
赤脉传睛
赤脉侵睛
赤脉贯布
赤脉贯目
赤脉贯睛
赤根疔疮
赤热如邪
赤淡黄筋
赤痛如邪
赤游丹毒
赤膜下垂
赤膜上冲
赤膈伤寒
赤瘤丹毒
赤癍
赤丝乱脉证
赤色老母菌
赤眼后生翳
赤水玄珠医案
赤水玄珠全集
赤小豆薏苡仁汤
攻下
攻坚
攻里
攻溃
攻下派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