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雷丸

输入关键字:

雷丸

《中国药典》:雷丸

药材名称雷丸

拼音Léi Wán

英文名OMPHALIA

别名竹苓、雷实、竹铃芝

来源本品为白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 的干燥菌核。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为类球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3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坦,白色或浅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常有黄棕色大理石样纹理。无臭,味微苦,嚼之有颗粒感,微带黏性,久嚼无渣。断面色褐呈角质样者,不可供药用。

鉴别(1)本品粉末淡灰色。菌丝粘结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块,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棕红色。散在的菌丝较短,有分枝,直径约4μm。草酸钙方晶细小,直径约至8μm,有的聚集成群。加硫酸后可见多量针状结晶。

(2)刮取本品外层黑褐色菌丝体少量,加氢氧化钠试液 1滴,即显樱红色,再加盐酸使呈酸性,则变黄色。

炮制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

性味微苦,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15~21g,不宜入煎剂,一般研粉服。一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一日3次,连服3天。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雷丸

药材名称雷丸

拼音Léi Wán

别名雷矢(《范子计然》),雷实(《吴普本草》),竹苓(《纲目》),竹林子、竹铃芝(《中药志》),木连子(《广西中药志》)。

出处《本经》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菌核。春、秋、冬皆可采收,但以秋季为多,选枝叶枯黄的病竹,挖取根部菌核。采收后洗净,晒干。

原形态菌核体通常为不规则的坚硬块状,歪球形或歪卵形,直径0.8~2.5厘米,罕达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细密的纵纹;内面为紧密交织的菌丝体,蜡白色,半透明而略带粘性,具同色的纹理。越冬后由菌核体发出新的子实体,一般不易见到。

生境分部多寄生于病竹根部。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及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陕西。此外,浙江、湖南、广东、安徽、福建等省亦产。

性状干燥的菌核为球形或不规则的圆块状,大小不等,直径1~2厘米。表面呈紫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稍隆起的网状皱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呈颗粒状或粉质。质紧密者为半透明状,可见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交错成纹理。气无,味淡,嚼之初有颗粒样感觉,微带粘液性,久嚼则溶化而无残渣。以个大、饱满、质坚、外紫褐色、内白色、无泥沙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水分6.5%,灰分4.0%,醚浸出物0.6%,醇浸出物22%。

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含量约3%,为驱绦虫有效成分,加热失效。此酶在pH8溶液中作用最强,酸性溶液中无效,0.06微克在10毫升弱碱性(pH8)溶液中即有分解蛋白质作用。

药理作用①驱绦虫作用

将未用药自然排出的绦虫节片置于37℃的5~30%雷丸浸出液中,快的在2小时40分钟,慢的在9小时后均致死亡,但放在生理盐水中可以生存40~62小时,放在蒸馏水中亦可生存24~30小时。雷丸对人感染有钩及无钩绦虫,犬绦虫均有驱虫作用。把服用雷丸后排出的虫体,放在微温生理盐水中,大多数是不会活动的,其细节部被破坏的程度最为显着,因此雷丸的驱绦虫作用不是麻痹虫体,而是由于雷丸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致虫节破坏所致。

②对蛔虫的作用

体外试验对猪蛔虫有效,但对蛔虫感染者无效。

③抗阴道毛滴虫作用

10%的雷丸煎剂,药液与培养基成1:1的浓度,5分钟后大部分虫体颗粒化变形,个别虫体仍有活动。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或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雷公炮炙论》:"凡使霄丸,用甘草水浸一夜,铜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汤浸一宿后蒸,从巳至未出。日干,却以酒拌,如前从巳至未蒸,日干用。"

性味苦,寒,有小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咸,微寒,有小毒。

③《纲目》:"甘微苦,平。"

④《医林纂要》:"苦酸咸,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足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三经。"

③《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虫积腹痛,疳疾,风痫。

①《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儿百病。"

②《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③《药性论》:"能逐风,主癫痫狂走,杀蛔虫。"

④《玉楸药解》:"清热疏肝,杀寸白虫,躯风除痫,止小儿汗。"

⑤《陕西中药志》:"消积杀虫,清热解毒。治虫积腹痛,小儿疳积,胃中热,对绦虫病疗效较显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粉扑或煎水洗。

注意有虫积而脾胃虚寒者慎服。

①《别录》:"久服令人阴痿。赤者杀人。"

②《本草经集注》:"荔实、厚朴为之使。恶葛根。"

③《药性论》:"恶(萹)蓄、(葛)根。芫花为使。"

④《医学入门》:"久服伤阴,男女同。"

⑤《本草汇言》:"如病虫积日久,脾胃衰惫者,亦禁用之。"

复方①下寸白虫:雷丸一味,水浸软去皮,切焙干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许,便以一钱匕药,稀粥调半钱服之。(《经验前方》)

②治三虫:雷丸(炮)一两,芎藭一两。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钱匕,空腹煎粟米饮调下,日午、近晚各一服。(《圣济总录》雷丸散)

③消疳杀虫:雷丸、使君子(炮,去壳)、鹤虱榧子肉、槟榔各等分。上药为细末,每服一钱,温米饮调下,乳食前。(《杨氏家藏方》雷丸散)

④治小儿风痫,掣疭戴眼,极者日数十发:雷丸、莽草各如鸡子黄大,猪脂一斤。上先煎猪脂去滓,下药,微火上煎七沸,去滓,逐痛处摩之,小儿不知痛处,先摩腹背,乃摩余处五十遍,勿近朋及目,一岁以帛包膏摩微炙身。及治大人贼风。(《普济方》雷丸膏)

⑤治小儿寒热,惊啼不安:雷丸三分,牡蛎三分,黄芩三分,细辛三分,蛇床子一两。上药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浴讫避风,以粉扑之。(《圣惠方》雷丸浴汤)

⑥治少小有热不汗:雷丸四两,粉半斤。捣和下筛,以粉儿身。(《千金方》二物通汗散)

⑦治风瘙皮肤瘾疹疼痛:雷丸,人参苦参牛膝(润、浸,切,焙)、附子(炮)、防风(去叉)、白花蛇(润、浸,去皮、骨,炙)、甘草(炙,锉)各二两,丹参一两半。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食前温酒调下。(《圣济总录》)雷丸散)

⑧治牡痔生鼠乳疮:雷丸、鹤虱(炒),白矾灰各一两,皂荚针灰、舶上硫黄(研)各半两。上五味,捣研为散,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以雄黄末为衣;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麝香温酒下。(《圣济总录》雷丸散)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雷丸,其主杀三虫,白虫、寸白自出者,肠胃湿热甚也。逐毒气,胃中热邪气,恶风,汗出,皮中热结积者,肠胃邪热盛也,苦寒能除二经(手足阳明)湿热邪气,则上来诸证自除。作摩膏治小儿百病者,以小儿好食甘肥,肠胃类多湿热虫积,苦能杀虫除湿,咸寒能清热消积,故主之也。《别录》又云,久服令人阴痿,正见其过于苦寒,偏至之气,能令阳道痿也。""除杀虫外,它用甚稀。"

②《本草述》:"雷丸,为竹之余气所结。缘清阴之气味而又能疏利,其于行气血之热,岂非良剂。第通用不无有伤元气也。悉此义则能善用此味矣。"

③《本经逢原》:"雷丸,《千金》治小儿伤寒,不能服药,治方中恒用之,取其逐毒气之功也。"

临床应用①治疗绦虫病

取雷丸制成粉剂,每次20克,以凉开水加糖少许调服。每日3次,连服3日。第4天服硫酸镁15~20克(不服亦可)。临床观察20例,虫体多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下,治疗后复查未见虫体,全部症状消失。

②治疗钩虫病

取雷丸研成极细末,加适量乳糖或葡萄糖粉用开水调服。成人每剂60克,1次顿服或3次分服(体弱者可分2~3日服完),隔几天再服1剂。临床试治11例,服药2次以上经1~3次大便检查,除2例找到少量虫卵外,其余均阴转。但亦有观察19例,连服2次后复查,结果不管淘虫及粪检虫卵都不够满意。

③治疗蛲虫病

取雷丸1钱,大黄3钱,二丑3钱,共研细末混匀,晨起空腹时用冷开水1次送服。小儿可按年龄递减。临床治疗188例,除2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一般在服药后1~2日即可排虫,随之自觉症状消失。服药期间有13例发现短暂而轻微的腹痛。

摘录《中药大辞典》



【检索雷丸 ==>】 古籍全文检索:雷丸     全站站内检索:雷丸
蒺藜涂敷方
蒺藜丸
蒺藜浴汤
蒺藜子散
蒺藜子汤
蒺藜子丸
瘠肥丸
己戍丹
己字化毒丸
脊背续骨汤
脊肉粥
戟香散
芰实花散
剂阳汤
季芝鲫鱼膏
既济补真丹
既济丹
既济固真丹
既济豁痰汤
既济解毒丹
既济解毒汤
既济解毒丸
既济门冬散
既济清神饮
既济汤
既济丸
既济玉关丸
济川煎
济川饮
济肝散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