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苦丁茶

输入关键字:

苦丁茶

《中药大辞典》:苦丁茶

药材名称苦丁茶

拼音Kǔ Dīnɡ Chá

出处本经逢原

来源主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大叶冬青

原形态①枸骨,详"枸骨叶"条。

②大叶冬青,又名:波罗树、大叶茶。

常绿乔木,高达15米,直径约60厘米。树皮赭黑色或灰黑色,粗糙有浅裂,枝条粗大,平滑,新条有角棱。叶革质而厚,螺旋状互生,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先端锐尖,或稍圆,基部钝,边缘有疏齿,上面光泽,下面有主脉突起。聚伞花序,多数密集在前年度叶腋,雄花序1~3朵,雌花序则仅有1花;苞卵形,多数;萼4裂,裂片卵形,有缘毛,黄绿色;花瓣4,椭圆形,基部愈合,其长为萼之3倍;雄花有雄蕊4,较花瓣为长,花丝针形,药卵形,中央有退化子房,两性花中雄蕊与花瓣等长;子房球状卵形。核果球形,成熟后红色,有残留花柱;分核4颗,有3棱。花期4月。果熟期11月。

分布华东及广西等地。

性状枸骨叶;又名:角刺茶(《纲目拾遗》)。性状详"枸骨叶"条。也有用枸骨老树的叶,叶片呈卵圆形,先端短尖,基部圆形,上面光滑,革质而厚。

产江苏、浙江等地。

②大叶冬青叶,又名:苦灯茶((毒草求尿》)。呈卵状长椭圆形,革质,不皱缩,有的纵向微卷曲,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味微苦。

产浙江、福建、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枸骨叶中含咖啡碱、皂甙、鞣质、苦味质。

大叶冬青叶中含熊果酸、β-香树脂醇、蛇麻脂醇、蒲公英赛醇、熊果醇和β-谷甾醇;树皮中含α-和β-香树脂醇等;果实中含熊果酸和蹄纹天竺素-3-木糖葡萄糖甙。

性味①《医林纂要》:"苦甘,大寒。"

②《纲目拾遗》:"味甘苦。"

归经入肝、肺、胃。

①《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②《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胃三经。"

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治头痛,齿痛,目赤,聤耳,热病烦渴,痢疾。

①《本经逢原》:"止痢。"

②《医林纂要》:"治天行狂热。"

③《纲目拾遗》:"逐风、活血,绝孕。"

④《本草再新》:"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利二便,去油腻。"

⑤《本草求原》:"清肺脾,止痢,清头目。"

⑥《中国医学大辞典》:"散肝风,清头目,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活血脉,凉子宫。"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热散风,除烦解渴。治头痛、齿痛、耳鸣、目赤及食滞有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剂。外用:煎水熏洗。

备注苦丁茶的品种较为复杂,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在江苏、安徽地区有用茶叶枸骨叶煎汁焙制而成者,外表绿褐色或黄绿色,与一般粗茶相似,用沸水泡开后,伸展的叶片为阔披针形及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浸液味苦,浓者不堪入口,与昔通茶叶不同。四川地区有用木犀科植物序梗女贞的叶;贵州地区则用日本毛女贞的叶作苦丁茶使用,参见"苦茶叶"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苦丁茶

药材名称苦丁茶

拼音Kǔ Dīnɡ Chá

英文名Leaf of Chinese Holly, leaf of Broadleaf Holly

别名毛叶黄牛木、黄浆果、土茶、茶盖、角刺茶。

出处出自《本经逢原》。

来源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枸骨、大叶冬青或苦丁茶冬青的嫩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Ilex cornuta Lindl.ex Paxt.2.Ilex latifolia Thunb.3.Ilex kudingcha C.J.Tseng

采收和储藏:成材苦丁茶树在清明前后摘取嫩叶,头轮多采,次轮少来,长稍多采,短梢少来。叶采摘后,放在竹筛上通风,晾干或晒干。

原形态1.枸骨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8m。树皮灰白色,平滑。叶硬革质,长椭圆状四方形,长4-8cm,宽2-4cm,先端具有3枚坚硬刺齿,中央刺齿反曲,基部平截,两侧各有1-2个刺齿,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黄绿色,两面无毛。雌雄异株或偶为杂性花,簇生于2年生枝的叶腋;花黄绿色,4数;萼杯状,细小;花瓣向外展开,倒卵形至长圆形,长约2.5mm,宽约1.5mm,基部合生;雄蕊4枚,花丝长约3mm;子房4室,花柱极短。核果浆果状,球形,熟时鲜红色,直径4-8mm;分核4颗,骨质。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大叶冬青 常绿大乔木,高达20m,胸径约60cm。树皮赭黑色或灰黑色,粗糙有浅裂;小枝粗壮,黄褐色,并有纵裂纹和棱。叶柄长1.5-2.5cm;叶片厚革质,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8-28cm,宽4.5-7.5(-9)cm,先端短渐尖或钝,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疏锯齿,中脉上面凹入,下面隆起,侧脉上面明显,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花序簇生叶腋,圆锥状;花4数;雄花序每枝有3-9花,花梗长7-8mm,花萼直径约3.5mm,裂片圆形,花冠反曲,直径约9mm,花瓣卵状长圆形,基部稍结合,雄蕊与花冠等长;雌花序每枝有1-3花,花梗长5-8mm,花萼直径约3mm,花冠直径约5mm,花瓣卵形,子房卵形。果球形,直径约7mm,红色,外果发厚,平滑、宿存住头盘状;分核4颗,长圆状椭圆形,背部有3条纵脊,内果皮骨质。花期4-5月,果期6-11月。

3.苦丁茶冬青 形态与大叶冬青相似。主要区别为:幼枝无小凸点,无毛;叶片长圆状椭圆形,基部楔形;花萼直径只有2.5mm,裂片无缘毛,花瓣长圆形至倒卵形,雄蕊比花瓣短;果实较大,直径1-1.2cm。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山谷、溪边杂木林或灌丛中。

2.

3.生于沟谷或山坡疏林中,也有栽培。

资源分布:1.分布于甘肃、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2.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3.分布于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栽培生物学特性 苦丁茶冬青属偏阴树种,喜生长在湿润肥沃的环境,幼树能耐阴,大树喜光,较能耐旱。砂壤土或粘质土都能生长。

栽培技术 用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播种育苗:选取大粒饱满的种子,播前用60℃温水浸泡24h后,再与小砂粒混合,用手摩擦,使种皮变薄,而后按行株距20cm×15cm点播,覆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扦插育苗:在母树上采集一年生木质化的枝条,插条剪成 12-15cm长,扦插前用5×10-5IBA溶液侵12h后,扦插在砂床上,插条行株距仍为20cm×15cm,经过2年精心管理,待苗高40-80cm时移植。坡地株距4-6m,缓坡地及平地株距6m,品字形开穴定植。

田间管理 茶园地表铺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疏松,合理施肥,茶苗萌芽期,应薄施氮、磷、钾肥(用清水按1:2:2稀释),隔50-60d施肥1次,同时查苗补苗。

性状性状鉴别 (1)叶类长方形或长椭圆状方形,偶有长卵圆形,长3-8cm,宽1-3cm。先端有3个较大的硬刺齿,顶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宽楔形,两侧有时各有刺齿1-3枚,边缘稍反卷;长卵圆形叶常无刺齿。上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光泽,下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叶脉羽状,叶柄较短。革质,硬而厚。气微,味微苦。 以叶大、色绿者为佳。

(2)大叶冬青叶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有的破碎或纵向微卷曲,长8-17cm,宽4.5-7.5cm;先端锐尖或稍圆,基部钝,边缘具疏齿;上面黄绿色或灰绿色,有光泽,下表面黄绿色;叶柄粗短,长15-20mm;革质而厚;气微,味微苦。

(3)苦丁冬青叶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10-16cm,宽4-8cm,边缘有锯齿,主脉于上表面凹下,于下表面凸起,倒脉每边10-14条,叶柄直径2-3mm。表面橄榄绿色或淡棕色。

叶片厚硬、革质。气微,味苦、微甘。

显微鉴别 (1)叶片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层。栅栏组织约3列细胞,海绵组织有草酸钙簇晶,直径20-30μm。中脉维管束的木质部呈新月形,木质部上方的凹下处与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

(2)大叶冬青叶表皮细胞类方形,外壁厚,外被厚角质层,下表皮可见气孔。栅栏细胞2列,可见3列,占叶由组织1/4-1/6,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疏松。主脉于下表面凸出,上表面略凹,主脉下表皮内侧具4-5列厚角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其下方具纤维群,上方可见纤维单个或2-3个成束散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尤以主脉处多见,草酸钙方晶可见。

(3)苦丁冬青叶表皮细胞长方形,外被角质层。栅栏组织由2列细胞组成,约占叶肉的1/4,上列细胞长30-55μm,韧皮部的外侧,木质部发达,导管3-9个排列成行,射线1-2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化学成分大叶冬青叶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香树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熊果醇(uvalo)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果实含熊果酸和蹄纹天竺素-3-木糖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xylosylglucoside)。

药理作用抑菌和降压作用。

炮制去除杂质,阴干,备用。

性味甘;苦;寒

归经肝;肺;胃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生津。主风热头痛;齿痛;目赤;聤耳;口疮;热病烦渴;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涂搽。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止痢。

2.《医林纂要》:治天行狂热。

3.《本草纲目拾遗》:逐风、活血,绝孕。

4.《本草再新》: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利二便,去油腻。

5.《本草求原》:清肺脾,止痢,清头目。

6.《中国医学大辞典》:散肝风,清头目,治耳鸣、耳聋、盯耳流脓,活血脉,凉子宫。

7.《四川中药志》:能清热散风,除烦解渴。治头痛、齿痛、耳鸣、目赤及食滞有痰。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苦丁茶 ==>】 古籍全文检索:苦丁茶     全站站内检索:苦丁茶
阿艾丸
阿艾五苓散
阿菜汤
阿芙蓉酒
阿伽陀药
阿魏搐鼻散
阿魏膏
阿魏膏药
阿魏化痞膏
阿魏化痞散
阿魏积块丸
阿魏雷丸散
阿魏理中丸
阿魏良姜丸
阿魏软坚散
阿魏散
阿魏麝香散
阿魏通经丸
阿魏丸
阿魏万灵膏
阿魏香槟丸
阿魏消瘤汤
阿魏消痞丸
阿魏雄黄丸
阿魏撞气丸
挨积丸
挨积圆
挨癖丸
艾柏饮
艾肠泥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