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金盏银盘

输入关键字:

金盏银盘

《中药大辞典》:金盏银盘

药材名称金盏银盘

拼音Jīn Zhǎn Yín Pán

别名黄花雾(《生草药性备要》),黄花母、虾箝草、金杯银盏(《岭南采药录》),黄花草、金盏银盆(《南宁市药物志》),玉盏载银杯、鬼针草、婆婆针、感暑草、盲肠草(《广东中药》Ⅱ),一包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一把针、引线包(《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豆渣菜(《陕西中草药》),金丝苦令、草鞋坪(《福建中草药》)。

出处《广东中药》Ⅱ

来源为菊科植物三叶鬼针草金盘银盏全草。夏、秋采收,晒干。

原形态①三叶鬼针草,又名:毛鬼针草、细毛鬼针草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呈四棱形,疏生柔毛或无毛。叶对生,1回羽状复叶,长约15厘米或不及;下部的叶有时为单叶。小叶3枚,有时5枚,具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5~7厘米,有锯齿或分裂。头状花序,具长柄,开花时径约8毫米,花柄长1~6厘米;总苞绿色,基部被有细柔毛,苞片7~8枚;花托外层托片狭长圆形,内层托片狭披针形;花杂性,舌状花白色或黄色,4~7枚,舌片长5~8毫米,成不规则的3~5裂;管状花两性,黄褐色,长约4.5毫米,5裂;雄蕊5;雌蕊1,柱头2裂。瘦果线形,略扁,黑色,具4棱,稍有硬毛,长7~12毫米,顶部有具有倒毛的硬刺3~4条,长约1.5~2.5毫米。花期春季。

生长于荒地及路边。分布长江中下游各省及广东、广西、陕西、福建、台湾等地。

②金盘银盏,形态与上种极相近,惟叶为2回3出复叶,小叶两面均被稀疏小柔毛。花期秋季。

分布我国南部。

生境分部干燥全草,长30~50厘米,茎粗3~8毫米,棱柱状,浅棕褐色,有棱线。叶纸质而薄,1回羽状复叶(三叶鬼针草)或2回3出复叶(金盘银盏),干枯,易脱落,有叶柄。花序干枯,瘦果易脱落而残存圆形的花托。气微,味淡。以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三叶鬼针草全草含蒽醌甙。其变种Bidens pilosa var.minor含"植物甾酵-B",熔点141~147℃,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药理作用三叶鬼针草提取物对肠内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幼嫩茎枝作牲畜饲料,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但因其中含较多挥发油,故能使牛乳杂有不良之气味。从全草中压榨而得之粗汁在体外(小杯法)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肠杆菌则无作用。

性味①《南宁市药物志》:"苦。"

②《广东中药》Ⅱ:"味甘淡,性平。"

功能主治疏表清热,解毒,散瘀。治流感,乙脑,咽喉肿痛,肠炎,痢疾,黄疸,肠痈,小儿惊风,疳积,疮筋疥痔。

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疥癞,解毒疮,止痒埋口。"

②《岭南采药录》:"清热解毒,退外感发热。煎水洗疳疮。"

③《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肠炎下痢,黄疸,火热痧症;外敷治虾钳疮及洗毒疮。"

④《广东中药》Ⅱ:"治感暑发热,癍痧,痔疮(外冼),肠痈及内外科炎肿。"

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散瘀活血。防治流感感冒,治疗咽喉肿痛,小儿发热,惊风,跌打损伤,慢性溃疡,痒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鲜者2~3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妇女行经期忌服。"

复方①治慢性阑尾炎,胃肠炎:鲜三叶鬼针草一至二两。水煎服。

②治中暑腹痛吐泻:鲜三叶鬼针草二至三两。水煎服,或捣烂绞汁,调些食盐炖温服。

③治淋浊:鲜三叶鬼针草二两。水煎或捣烂绞汁调白砂糖服。

④治急性咽喉炎:鲜三叶鬼针草捣烂绞汁一至二两,加蜜或食盐少许调服。

⑤治毒蛇咬伤:鲜三叶鬼针草二至三两。水煎或捣烂绞汁服;另用鲜叶捣烂敷伤处。(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⑥治虚劳、失力黄胖:鲜一包针一两,紫金牛、龙芽草、六月雪各三至五钱。水煎服,失力另加枣七个。崩漏、吐血者忌服。

⑦治小儿疳积:一包针五钱,猪肝二至三两,加水一大碗,另用一包针的秆子横架在锅内,将猪肝放在上面蒸熟,先吃汤,后吃猪肝

⑧治腰痛:鲜一包针五至六两,水煎取汁,加红枣半斤,红糖、黄酒适量炖煮,二天服完。(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⑨治胃痛,胃溃疡:细毛鬼针草熬膏。每服二钱,生姜水冲服。(《陕西中草药》)

⑩治痔疮:细毛鬼针草五至六两,铁棒锤一个。煎水洗患部。(《陕西中草药》)

临床应用①治疗小儿腹泻

40%鬼针草糖浆,每次10~15毫升,日服3次。脱水者补液。观察39例,痊愈20例,好转10例,无效9例。绝大多数病人服药2~3天大便次数与性质恢复正常。

②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取三叶鬼针草1~3两,九里香鲜叶0.5~1两,浓煎取汁,每日分2次服。病情重者日服2剂,以愈为止;并配合西药对症处理。治疗128例,均治愈。退热平均2.5天。

备注四川地区以三叶鬼针草与其同属植物狼把草均称为"豆渣草",有用以治脑漏等症者。参见"狼把草"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金盏银盘

药材名称金盏银盘

拼音Jīn Zhǎn Yín Pán

英文名Spanishneedles Herb, Railway Beggarticks Herb, Herb of Railway Beggarticks, Herb of Biternate Beggarticks

别名铁筅帚、千条针、金盘银盏

出处出自《广东中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区科植物金盏银盘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dens biternata (Lour.) Merr. Et Sherff[Coreopsis biternata Lour.;pBidens chinensis Willd.;B.robertianifolia Levl.et Van]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金盏银盘,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茎略具四棱,无毛或被稀疏卷曲短柔毛。叶对生;一回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7cm,宽1-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稍密的锯齿,两面均被柔毛,侧生小叶1-2对,通常不分裂,基部下延,无柄或具短柄,三出复叶状分裂仅一侧具1裂片,边缘有锯齿;总叶柄长1.5-5cm。头状花序单生,花序梗长1.5-5.5cm,果时长4.5-11cm;总苞基部有短柔毛,外层苞片8-10枚,线形,先端渐尖,背面密被短柔毛;舌状花通常3-5朵,不育,舌片淡黄色,先端3齿裂,或有时无舌状花;盘花筒状,冠檐5齿列。瘦果线形,黑色,具四棱,两端稍狭,多少被小刚毛,顶端芒刺3-4枚,具倒刺毛。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村旁、路边及旷里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辽宁、河北、山西等地。

栽培1.气候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可栽种。

2.种植: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3月播种。播前,翻挖土地,敲细整平,开1.5m宽的畦,按行距约30cm,株距25cm开穴,穴深7cm,施人畜粪水后,每亩用种子1斤左右,拌成种子灰,匀撒穴里。

3.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结合除草、追肥1次。苗高30cm时,再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4.病虫害防治:虫害有蚜虫,可用乐果防治。

性状干燥全草,长30-50cm,茎粗3-8mm,棱柱状,浅棕褐色,有棱线。叶纸质而薄,1回羽状复叶(三叶鬼针草)或2回3出复叶(金盘银盏),干枯,易脱落,有叶柄。花序干枯,瘦果易脱落而残存圆形的花托。气微,味淡。以干燥、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四川地区以三叶鬼针草与其同属植物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均称为豆渣草,有用以治脑漏等症者。参见狼把草条。

化学成分三叶鬼针草全草含蒽醌甙。其变种Bidenspilosa var.Minor含植物甾醇-β(Phytosterin-β),熔点141-147℃,。鬼针草全草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XIV以及多种强极性炔类化合物,尚含黄酮类化合物:金丝桃甙、异奥卡宁-7-O-葡萄糖甙(isookanin-7-O-β-D-gulcopyranoside)、奥卡宁(okanin)和海生菊甙(maritinmein)。根含微量聚乙炔类化合物Ⅰ、Ⅱ、Ⅲ、Ⅳ。又预试全草含生物碱、鞣质及皂甙。三叶鬼针草预试全草含蒽醌甙。

药理作用三叶鬼针草提取物对肠内致病菌有抗菌作用。从全草中压榨而得之粗汁在体外(小杯法)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肠杆菌则无作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幼嫩茎枝作牲畜饲料,有良好的营养价值,但因其中含较多挥发油,故能使牛乳杂有不良之气味。

炮制洗净、阴干、切段备用。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感冒发热;黄疸;泄泻;痢疾;血热吐血;血崩;跌打损伤;痈肿疮毒;鹤膝风;疥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或浸酒饮。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金盏银盘 ==>】 古籍全文检索:金盏银盘     全站站内检索:金盏银盘
杨梅疹
杨梅圈
杨梅痔
杨梅斑
杨梅痘
杨梅瘟
杨梅漏
杨康候
杨清叟
杨维桢
杨登父
杨穆如
杨木接骨
杨氏提纲
杨梅丹毒
杨梅结毒
杨梅毒喉
杨梅痈漏
杨梅圈疮
杨梅喉癣
杨梅痘子
杨梅癣疮
杨氏家藏方
杨梅一剂散
杨氏提纲全书
杨仁斋著作三种
杨敬斋针灸全书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
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
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