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藿朴胃苓汤

输入关键字:

藿朴胃苓汤

《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藿朴胃苓汤

药方名称藿朴胃苓汤

别名藿朴夏苓汤

处方杜藿梗3钱,真川朴1钱,杜苍术8分,炒广皮1钱半,炙甘草5分,生晒术1钱半,浙茯苓3钱,猪苓1钱半,建泽泻1钱半,官桂5分。

功能主治辛淡泄湿,芳香化浊。主湿霍乱。上吐下泻,胸痞腹痛,口腻不渴,小便短少,脉多弦滞,或沉而缓,舌苔白滑。又治湿泻,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黄,口腻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脉右缓滞,舌苔滑白而腻。

摘录《湿温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先生经验方

方出《医原》卷下,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藿朴胃苓汤

药方名称藿朴胃苓汤

处方杏仁、蔻仁、半夏厚朴、藿梗、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

功能主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宣化畅中,芳香化湿。主湿气内蕴,氤氲浊腻,证见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多沉困、嗜睡。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感证辑要》引作“藿朴夏苓汤”,方中通草,《感证辑要》作“淡豆豉”。又,本方剂量及用法,《湿温时疫治疗法》作:杜藿香一钱半至二钱,真川朴八分至一钱,姜半夏二钱至三钱,光杏仁二钱至三钱,白蔻仁八分(冲),生米仁四钱至六钱,带皮苓三钱至四钱,猪苓一钱半至二钱,建泽泻一钱半至二钱;先用丝通草三钱或五钱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兼风者,汗出恶风;兼寒者,恶寒无汗,前法酌加苏梗、桔梗、豆豉、葱白生姜之类;邪在经络,一身掣痛,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之类,以开毛窍经络之壅;兼暑者,面赤,口渴,心烦,前法去蔻仁,酌加扁豆花、鲜荷叶清香辟秽,连翘、山栀、滑石轻清微苦淡渗,以解暑湿热之结。

各家论述《中医方剂与治法》:方用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则身热自解;藿香白蔻厚朴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燥湿运脾,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则胸闷肢倦,苔滑口腻等证即愈;再用杏仁开泄肺气于上,使肺气宣降,则水道自调;茯苓猪苓泽泻、苡仁淡渗利湿于下,使水道畅通,则湿有去路,共奏开源洁流之功。全方用药照顾到上中下三焦,以燥湿芳化为主,开宣肺气,淡渗利湿为辅,与三仁汤结构略同。此方宣肺达表于上,淡渗利湿于下,体现上下分消之法。

摘录方出《医原》卷下,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检索藿朴胃苓汤 ==>】 古籍全文检索:藿朴胃苓汤     全站站内检索:藿朴胃苓汤
虚风
虚火
虚邪
虚闭
虚劳
虚里
虚呕
虚呃
虚证
虚坠
虚肿
虚胀
虚疟
虚疝
虚疡
虚泄
虚实
虚经
虚脉
虚斑
虚哮
虚晕
虚损
虚热
虚秘
虚挛
虚烦
虚涎
虚家
虚陷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