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甘松

输入关键字:

甘松

《中国药典》:甘松

药材名称甘松

拼音Gān Sōnɡ

英文名RADIX ET RHIZOMA NARDOSTACHYOS

别名甘松香

来源本品为败酱科植物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 、或匙叶甘松 Nardos-tachys jatamansi DC. 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杂质,晒干或阴干。

性状本品略呈圆锥形,多弯曲,长5~18cm。根茎短小,上端有茎、叶残基,呈狭长的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黑棕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或数条交结、分枝或并列,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皱缩,有细根及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味苦而辛,有清凉感。

鉴别本品粉末暗棕色。石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多角形,偶见长条形,单个或成群,直径33~64μm,长可至200μm或更长,壁甚厚,无色,胞腔狭小。梯纹或网纹导管,直径7~ 40μm,小型梯纹导管成束,其旁有时可见细长的木纤维。木栓细胞多为不规则多角形,壁暗棕色,较薄,内含黄色至棕黄色挥发油。基生叶残基碎片较多,细胞呈长方形或长多角形,淡黄色至棕色,直径20~ 31μm,长50~ 90μm,壁呈念珠状增厚。另一种碎片细胞呈长条形,长可达200μm,壁有时呈念珠状增厚。

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用于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外治牙痛,脚肿。

用法用量3~6g。外用适量,泡汤漱口或煎汤洗脚或研末敷患处。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甘松

药材名称甘松

拼音Gān Sōnɡ

别名香松(《中药志》)。

出处《纲目》

来源败酱科植物甘松香宽叶甘松根茎。春、秋皆可采收,以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砂,除去残茎及须根,不用水洗,直接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①甘松香(《开宝本草》)

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有强烈松节油样香气,高20~35厘米。茎上端略被短毛,靠根处有少数纫线状棕色叶基纤维。根生叶不多,一般每簇具6~9叶,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厘米,宽0.4~1厘米,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叶脉不清楚,两面光滑无毛;茎生叶3~4对,基部不窄缩成柄状,长2~6厘米,越上越小。花成头状聚伞花序,花序下有叶状长卵形总苞片2。花浅粉红色;基部有卵形全缘苞片3;萼细小,长不及1毫米;花冠阔管状,管基部一侧突缩,先端5裂,略不等大,裂片先端圆;雄蕊4;着生花冠管基部,长于花冠,花丝大部有毛,上端光滑,花药近横着;子房下位,花柱细长略超出花冠,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1室发育;种子1枚,宿存花萼小而不显著。花期8月。

生长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我国西南部。

②宽叶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短,基部宿存细线状棕色叶基纤维。叶根出,叶片倒披针形或长匙形,先端钝圆,中部以下渐窄成叶柄状,全缘,具叶脉3条。花为聚伞花序式的头状花序;花茎上有叶状总苞片2,披针形;花茎两侧着生2列对称白色短毛;花冠阔管状,淡粉红色,先端浅粉红色;萼片5齿裂。瘦果倒卵形或扁形。

多生于高山草原地带。分布西藏等地。

生境分部主产四川。此外,甘肃、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甘松香干燥的根茎及根,全角弯曲如虾,上粗下细。根茎上附有地上茎残基及多层的枯叶残基,长约1~2厘米;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至黄色;呈狭长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地上茎残基中空,显棕色。主根条柱形,单一,有的数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约5~13厘米,少数达20厘米,直径约0.3~1厘米;表面皱缩,呈棕褐色,常裂成片状;中心木质部灰棕色,老根下部为单一中柱,而上部有2~4个分体中柱。幼根和须根弯曲,表面皱缩,浅棕黄色。气芳香,味苦。以主根肥壮、条长、芳香味浓、无碎片泥砂者为佳。

药理作用①中枢镇静作用

甘松香对蛙、兔有与缬草相似的镇静作用,而毒性较后者为强。宽叶甘松之挥发性物质亦有相似的镇静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其有机溶媒提取物对小鼠、大鼠、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镇静、升压,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剂量有毒,1.5~3.75克/公斤可致死。缬草酮在拮抗最大电休克方面的作用强于大仑丁及宽叶甘松挥发油,但对五甲烯四氮唑性惊厥,则并无保护作用。

②抗心律不整

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且为一较安全的药物。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二期结扎术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从宽叶甘松根中提出的挥发油在各种心脏标本上,延长反拗期、减慢传导方面的作用,弱于奎尼丁;在对小鼠急性静脉注射的毒性,也较奎尼丁为小。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无保护作用。

③对平滑肌的作用

在给豚鼠喷射组织胺的前、后,应用宽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醇提取物在离体平滑肌器官上(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具有拮抗组织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故对平滑肌尚有直接作用。临床上用治哮喘、咳嗽、下泻、腹痛等可能与此有关。

④其他作用

宽叶甘松挥发油有微弱的抗菌、驱风及解痉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局部刺激性

炮制除净杂质,抢水速洗,捞出,切段,晾干。

性味甘,温。

①《开宝本草》:"甘,温,无毒。"

②《汤液本草》:"气平。"

③《本草从新》:"辛甘,温。"

④江西《中草药学》:"甘,温,有小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醒脾健胃。治胃痛,胸腹胀满,头痛,癔病,脚气。

①《本草拾遗》:"主熏皮黚黯,风疳齿匿,野鸡痔。"

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

③《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

④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

⑤《纲目》:"治脚气膝浮,煎汤淋洗。"

⑥《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瘸者,用此有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泡水含漱或煎水洗。

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得白芷附子良。"

②《本草从新》:"辛香伐气,挟虚者忌之。"

复方①治各种肠胃疼痛:甘松香、木香厚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神经性胃痛:甘松香、香附沉香。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两,甘松一两,陈橘皮一两半。上为细末,水煮面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食后。(《鸡峰普济方松香丸)

④治癔病,神经衰弱,肠胃痉挛等:甘松六钱,广皮一钱半。水500毫升,浸于沸水内三小时(每半小时内煮沸一次)。分十二次服,日服六次。(江西《中草药学》)

⑤治肾虚齿痛:甘松、硫黄等分。为细末,百沸汤泡,漱口。(《普济方》)

⑥治湿脚气,收湿拔毒:甘松、荷叶心、藁本。三味煎汤,洗之。(《普济方》甘松汤)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甘松

药材名称甘松

拼音Gān Sōnɡ

英文名Nardostachyos Root and Rhizome, Rhizome of Spoonleaf Nardostachyos, Rhizome of Chinese Nardostachys,Chinese Nardostachys

别名甘香松、香松

出处出自《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甘松和宽叶甘松的根和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Nardostachyschinensis Batal.2.Nardostachys jatamansi (D. Don) DC. [Pa-trinia jatamansi D.Don; N.grandifloraDC.]

采收和储藏:春、秋二季采收,愉秋季采者为佳。采挖后去净泥沙,不可用水洗,以免损失香气。除去殖茎及细根,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1.甘松 多年生草本,高20-35cm。全株有强烈松脂样香气。基生叶较少而疏生,通常每丛6-9片,叶片窄线状倒披针形或倒长披针形,长6-20cm,宽4-10mm,先端钝圆,中以下渐窄略成叶柄状,基部稍扩展成鞘,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三出。聚伞花序呈紧密圆头状;总苞2片,长卵形;小苞片2,甚小;花萼5裂,齿极小;花粉红色;花冠筒状,先端5裂,基部偏突;雄蕊4,伸出花冠;子房下位,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柱头漏斗状。瘦果倒卵形,长约3mm,萼突破存。花期8月。

2.宽叶甘松 本种与甘松的区别在于:根茎密被叶鞘纤维;丛生叶长是匙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长达25cm,宽达2.5cm,基部渐窄而为叶柄。茎生叶下部的椭圆形至倒卵形,是部下延成叶柄,上部的叶无柄。花后花序主轴和侧轴多数不明显伸长。果实被毛。花期6-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500-4500的高山草原地带。

2.生于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带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1.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

2.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多弯曲,上粗下细,长5-18cm。根茎短,上端有残留茎基,外被多层枯叶殖基,呈膜质片状或纤维状,外层棕黑色,内层棕色或黄色。根单一,有的数条交结,并列或分枝,长6-16cm,直径0.3-1cm;表面皱缩,棕褐色,有细根和须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深棕色,常成裂片状,木部黄白色。气特异,叶苦、辛,有清凉感。

以条长、根粗、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外财为数个同心性的木栓组织环,常脱落,仅剩下最内一圈。中柱维管束系统常有炸数个木栓组织环分割成2-6束,每束由数个同心性的木栓组织环包围部分韧皮部与木质部。根的较老部分,由于束间组织死亡裂开而互相脱离,形成若干个独立的束。木栓细胞含黄色或棕黄色挥发油。

根茎横切面:维管束成不连续的环状排列;髓部中心有石细胞群,石细胞类圆形;石细胞群周围有木栓组织不绕。

化学成分1.甘松 根和根茎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缬草萜酮(valeranone),甘松新酮(nardosinone),1(10)-马兜铃烯[1(10)-aristolene],9-马兜铃烯-2-酮[1(10)aristolen-2-one],1,8,9,10-四去氢马兜铃烷-2-酮(1,8,9,10-te-tradehydroaristolan-2-one)[2]又名甘松酮(nardostachone)[3],9-马兜铃烯醇(9-aristolen-1α-ol)又名甘松醇(nardostachnol),1,2,9,10-四去氢马兜铃烷(1,2,9,10-tetradehydroaristolane)[4],青木香酮(debilone)[5],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6],甘松香醇(narchinol)A[7],β-橄榄烯(β-maalie-ne)[8],甘松环氧化物(nardonoxide)[9],甘松香酮(kanshone)A、B[10、C[11]D、E,异甘松新酮(isonardosinone),甘松新酮二醇(nardoinonediol),甘松呋喃(nardofuran)[12],去氧甘松香醇(de-oxonarchinol)A[13]。甘松根酮(gansongone),甘松根醇(ganson-gol)即是1(10)-马兜铃烯-9β-醇[1(10)-aristolen-9β-ol],9β-马兜铃烷醇(aristolaln-9β-ol)[14],11-桉叶烯-2,4α-二醇(eudesm-11-en-2,4α-diol)[15]等。以及环烯醚萜化合物甘松二酯(nardosta-chin)[16]。还含三萜成分: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4],熊果酸(ursolic acid)[16]以及乙基-β-D-吡喃葡萄糖甙(ethyl-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

2.宽叶甘松 根和根茎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宽叶甘松酸(jatamansic acid)[17],白菖烯(calarene)[18],缬草萜酮又名宽叶甘松醇(jatamansone)[19],甘松奥醇(nardol)[20],β-桉叶醇(β-eu-desmol),榄香醇(elemol)[21],白菖烯醇(calarenol)[22],甘松酮[23],西车烯(seychellene),西车烷(seychellane)[24],去甲西车酮(norseychelanone),α-和β-广藿香烯(patchoulene),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25],9-马兜铃烯-2-酮[26],马兜铃烯(aristolene),β-橄榄烯[27]等。又含呋喃香豆精类成分:白芷素(angelicin),宽叶甘松醇(jatamansinol)[2],山芹醇(oroselol),宽叶甘松素(jatamansin)就是当归酸宽叶甘松醇酯(jatamansinyl angelate)[28];单萜成分:α-和β-蒎烯(pinene),3-蒈烯(3-carene)[21];生物碱成分:猕猴桃碱(actinidine)[29];其他成分:异戊酸(isovaleric acid),正二十六烷(n-hexacosane),正二十六醇(n-hexacosanol),花生酸正二十产醇酯(n-hexacosane),正二十六醇(n-hexacosanol),花生酸正二十六醇酯(n-hexacosanyl arachidate),异戊酸正二十六醇酯(n-hexacosanyl isovalerate)β-谷甾醇[23]。

药理作用1.中枢镇静作用:甘松香对蛙、兔有与缬草相似的镇静作用,而毒性较后者为强。宽叶甘松之挥发性物质亦有相似的镇静作用,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但毒性较缬草为大。其有机溶媒提取物对小鼠、大鼠、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可引起镇静、升压,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大剂量有毒,1.5-3.75g/kg可致死。缬草酮在拮抗最大电休克方面的作用强于大仑丁及宽叶甘松挥发油,但对五甲烯四氮唑性惊厥,则并无保护作用。

2.抗心律失常作用:2.1.对氯化钠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实验用18只体重250-500g大白鼠,随机分组,8只对照,10只用药,先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0.3g/kg),仰位固走,切开一侧颈静脉,并插入导管供注射药物用。描记正常心电图Ⅱ导联后,由颈静脉注入2mg/kg 0.8%氯化钠,通常可立即出现心律失常,轻者为室性早搏,重者甚至发展为室扑、室颤等。对照组8只中7只心律失常持续8-23分钟(14.5±5.1),1只持续时间较久,超过60分钟。用药组一般在心律失常出现1-2分钟后,由颈静脉注入2-4ml/kg 50-100%甘松,结果表明甘松能对抗氯化钠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

2.2.对抗家兔由氯仿-肾上腺引起的心律失常作用:实验按文献方法,用体重1.5-2kg家兔。仰位固定后用氯仿进行吸入麻醉至角膜反射刚消失(约为三期一级)时,描记正常心电图Ⅱ导联后,立即由耳缘静脉快速注入0.01%盐酸肾上腺素0.5ml/kg,并观察心电示波器和记录心电图Ⅱ导联,待出现心律失常后,由静脉注射25%甘松溶液2ml/kg,并在注射甘松后的5、10、15分钟时分别再由耳静脉重复注入上述剂量的肾上腺素。仍按上述方法记录心电图Ⅱ导联,以观察是否诱发心律失常,结果表明,甘松有对抗家兔于氯仿-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

2.3.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作用:50%甘松乙醇提取液2ml/kg静脉注射,结果表明有对抗氯化钡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作用。

2.4.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且为一较安全的药物。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二期结扎术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方面的抑制,则与奎尼丁相同。

2.5.对离体兔心房不应期的作用:实验按Covier介绍的方法取体重1-1.5kg幼兔,击头致昏后开胸取出心脏,立即置入盛有氧的乐氏液的培养皿中,游离左心房,然后将此标本一端穿线打结并留长线,另一端钩在一特制的铂依金的刺激双电极上,放入盛有不断通氧的恒湿(30℃)乐氏溶液的浴槽内,标本上端的长线与肌力传感器相连,并通过757-1型多导生理监视仪与记录仪相连以记录其收缩曲线,刺激电极的另一端与YSD-4型药理,生理实验多用仪连接,待标本稳定30分钟左右,以每分钟64次的频率,强度20V左右及波宽2-6ms等参数进行刺激,调节两次刺激脉冲间隔,测定标本恒定的不应期,然后用乐氏液配制的0.05%甘松溶液置换浴槽中乐氏液,以后每隔5分钟测定其不应期。实验结果表明,该浓度的甘松有明显延长心房不应期作用,其延长幅度在13-34%之间,而浓度增加1倍(0.1%),虽不应期仍有所延长,但收缩幅度有所减弱,表明甘松对心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2.6.宽叶甘松香挥发油对离体兔心房不应期,损伤刺激引起的麻醉狗心房扑动,以及因乌头碱、乙酰胆碱引起的狗心房纤维颤动等有抗心律不齐作用,但比奎尼丁为弱,延长反拗期、减慢传导方面的作用,也弱于奎尼丁。在对小鼠急性静脉注射的毒性,也较奎尼丁为小。对洋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无保护作用。

3.对心血管的作用:甘松注射液(包括挥发油及水提醇沉部分)2g/kg静脉注射,使兔心率减慢,并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减轻T波的升高。给狗静脉注射挥发油0.1-1.0mg/kg,狗血压下降1.9995-3.9996kPa,可持续数小时之久;能减弱心脏收缩力和加快心率,并有一定抗肾上腺和扩末梢血管的作用。

4.对平滑肌的作用:在给豚鼠喷射组织胺的前、后,应用宽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醇提取物在离体平滑肌器官上(小肠、大肠、子宫、支气管),具有拮抗组织胺、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还能拮抗氯化钡或氯化钠引起的痉挛,故对平滑肌尚有直接作用。临床上用治哮喘、咳嗽、下泻、腹痛等可能与此有关。

5.甘松注射液16.7、40、60g/kg静脉注射,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

6.其他作用:宽叶甘松挥发油有微弱的抗菌、驱风及解痉作用,对皮肤、粘膜无局部刺激性。宽叶甘松给兔皮下注射,兔表现对刺激的反应迟钝、困倦、食欲减退。甘松醇提取物有降压和抗溃疡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石油醚5ml,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浓硫酸数滴,显红棕色。

(2)取本品粉末50g,提取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加乙醇2.4ml稀释,再加2,4-二硝基苯肼试剂0.5ml振摇后放置,析出橘红色沉淀。

炮制除净杂质,抢水速洗,捞出,切段,晾干。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醒脾健胃。主脘腹胀痛;不国民饮食;牙痛;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感想末敷;或泡水含漱;或煎汤外洗。

注意气虚血热者忌服。

复方松香气《鸡峰普济方》:燥湿化痰;风疳虫牙方《圣济总录》:驱风杀虫;大七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脾胃虚寒;甘松汤《普济方》:湿脚气。肾虚齿痛方《经效济世方》:漱口。

各家论述1.《纲目》: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入脾胃药中,甚醒脾气。

2.《本草汇言》:甘松,醒脾畅胃之药也。《开宝方》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皆取温香行散之意。其气芳香,入脾胃药中,大有扶脾顺气、开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治老人脾虚不食,久泻虚脱,温而不热,香而不燥,甘而不滞,至和至美,脾之阳分用药也,与山柰合用更善。

3.《本草求真》:甘松,虽有类山柰,但山柰气多辛窜,此则甘多于辛,故书载能入脾开郁也。

4.《本草正义》:甘松,近东瀛医家谓此药善通经络,专治转筋,为霍乱转筋必需之药。颐自定霍乱药酒方,用伊打和酒精,浸取浓汁,合姜、附、萸、连诸味,治真寒霍乱、转筋入腹危急重症,极有捷效,知此物温运,活络通经,无出其右。此固向来治药物学者之所未知者也。

5.《本草拾遗》:主黑皮ganzeng,风疳齿gu,野鸡痔。

6.《日华子本草》:治心腹胀,下气。

7.《开宝本草》:主恶气,卒心腹痛满。

8.王好古:理元气,去气郁。

9.《纲目》:治脚气膝浮,煎汤淋洗。

10.《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头痛、腹痛及精神忧郁等证,并能驱蛔,凡因蛔虫而发惊痫者,用此有效。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甘松 ==>】 古籍全文检索:甘松     全站站内检索:甘松
洗肝明目散
洗眼青皮汤
洗痔黄硝汤
洗冤录详义
洗冤录辨正
活人方
活血龙
活血草
活血莲
活血藤
活蚌水
活磁石
活人心法
活人书括
活人总括
活幼口议
活幼心书
活幼心法
活幼珠玑
活血生新
活血通经
活体测量
活应痛丸
活法机要
活人大黄汤
活人无比散
活人方汇编
活人葱豉汤
活幼十三方
活人事证药方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