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补中益气汤

输入关键字: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卷中: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药理作用(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脾胃论》卷中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功能主治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功能主治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功能主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回春》卷七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功能主治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功能主治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用法用量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摘录《种痘新书》卷九

《杏苑》卷三: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摘录《杏苑》卷三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功能主治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喉科种福》卷四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功能主治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功能主治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摘录《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胎产指南》卷七: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别名补中利水汤

处方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用法用量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摘录胎产指南》卷七

《一盘珠》卷三: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功能主治升清降浊。主体虚冒风发肿。

用法用量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摘录《一盘珠》卷三

《嵩屋尊生》卷八: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功能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摘录《嵩屋尊生》卷八

《活幼心法》卷四: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8分,蜜炙黄耆1钱,白术8分,当归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陈皮4分,生姜1片。

功能主治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脚心热,手背脚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摘录《活幼心法》卷四

内外伤辨》卷中: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别名医王汤

处方黄耆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当归身(酒洗)3分,白术3分。

药理作用①治疗子宫脱垂的药理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960;1: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②对实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7;3:20):本方对荷瘤小鼠的作用,提示能改善瘤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防止贫血发展,增强体力。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用法用量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①《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注意下元虚者禁用。

各家论述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临床应用1.风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属脾肺气虚,反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风症。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气汤,一剂和,二剂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坠胀,恶露淡红,脉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剂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口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舌淡脉细,疮口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气汤,去柴胡赤芍川芎,十剂愈。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心火。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片玉痘疹》卷六: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黄耆白术、炙草、官桂、归身、陈皮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片玉痘疹》卷六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人参、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广陈皮、上薄桂、当归身、南木香、炙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脾虚,寒热似疟,非真疟。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丹溪心法》卷三:补中益气汤

药方名称补中益气汤

处方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功能主治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检索补中益气汤 ==>】 古籍全文检索:补中益气汤     全站站内检索:补中益气汤
瘰疬丸
瘰疬仙方
络石煎丸
络石散
络石射干汤
络石汤
落红散
落花生粥
落瘤饼
落肾散
落鸦枪散
落翳神应方
落盏汤
落痔膏
落痔汤
麻布饮
麻虫膏
麻豆膏
麻豆煎
麻豆散
麻豆汤
麻痘风搐方
麻风锭子
麻风膏
麻风丸
麻风药酒
麻附五皮饮
麻附细辛汤
麻甘豆腐汤
麻根散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