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竹沥

输入关键字:

竹沥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沥

药材名称竹沥

拼音Zhú Lì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经加热流出的竹汁

炮制将新竹去节劈开,置火上烧之,收集两端滴出之汁,即为竹沥

性味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豁痰。用于中风痰壅,肺热喘咳,热病烦躁。

用法用量0.5~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竹沥

药材名称竹沥

拼音Zhú Lì

别名竹汁(《本经》),淡竹沥(《别录》),竹油(苏医《中草药手册》)。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

生境分部大部分地区均产。

制法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性状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仕。

性味甘苦,寒。

①《别录》:"大寒。"

②《纲目》:"甘,大寒,无毒。"

③《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凉。"

④《本草从新》:"甘苦,寒,滑。"

归经入心、胃经,

①《药品化义》:"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能主治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①《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②《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③《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④《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⑤《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⑥《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1~2两;入丸剂或熬膏。

注意寒嗽及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纲目》:"姜汁为之使。"

②《本草经疏》:"寒痰湿痰及次食生痰不宜用。"

③《本草备要》:"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

复方①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②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沥汤)

③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④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⑤主妊娠恒若烦闷,此名子烦:茯苓三两,竹沥一升,水四升,合竹沥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时时服竹沥。(《梅师集验方》竹沥汤)

⑥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⑦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⑧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⑨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⑩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⑾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⑿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⒀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备注据文献记载,除淡竹沥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沥、慈竹沥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竹沥

药材名称竹沥

拼音Zhú Lì

英文名Bomboo Juice

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hyllostachyl nigra(Lodd.ex Lindl.)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t Rendle 2.Bambusa tuldoides Munro. 3.Sinocalamus beecheyanus (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Bambusa beecheyana Munro var.pubescens P.E.Li;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Munro) Keng f.var.pubescens (P.F.Li)Keng f.]

原形态1.淡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m,直径5-7cm,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cm,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mm;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mm;花药长7-10mm,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mm,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m,径约6cm。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 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m。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mm;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淡竹通常栽植于庭园。 2.青竿竹多生于平地、丘陵。 3.大头典竹生于山坡、平地工路旁。

资源分布:1.淡竹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2.青竿竹分布于广东、广西。 3.大头典竹分布于广东、海南及广西。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

化学成分淡竹等鲜竹沥水溶性部分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丝氨酸(serine),脯氨酸(proline)等十三种氨基酸;早竹等竹沥中尚含胱氨酸(acet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等。

性味甘;苦;寒

归经心;肝;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降火;滑痰利窍。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用法用量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注意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复方1.竹沥化痰丸(《增补万病回春》),主治在上之湿痰,及肠胃之积痰。2.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主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3.竹沥达痰丸(《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4.竹沥泄热汤(《备急千金要方》),治肝实热,阳气伏邪热,喘逆闷恐,目视无明,狂悸非意而言。5.竹沥磨犀角饮子(《太平圣惠方》),主治小儿心热,惊悸。6.竹沥汤(《梅师集验方》),主妊娠恒若烦闷,名子烦。

各家论述1.《本草衍义》: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府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癎狂乱,风热发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2.《本草衍义补遗》:竹沥,《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而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

3.《丹溪心法》: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在膈间,使人颠狂,或健忘,或风痰,皆用竹沥,亦能养血。痰(坪井《竹类图谱》),黄苦竹。秆高5-10米,主秆及枝条呈金黄色。秆环较箨环微突起。主秆节间之背部常有纵长绿线1-2条;箨鞘黄色,并有绿色纵纹及少数淡棕色斑点,无毛;箨耳及鞘口无?毛,或仅有退化之箨耳;箨舌长约2.5mm,无毛,边缘微有不规则的缺刻,稍呈流苏状;箨叶细长,带状,长约4.5cm,宽5mm,除最下1枚秆箨外,所有各箨叶均有小横脉而呈方格状,在中脉地位常有1淡绿色之纵纹。枝条每节2枚,小枝端生叶2-3枚;叶耳有白色刚毛;叶舌甚突起;叶柄长约3m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5-12.5cm,宽8-17mm,先端渐尖,基部微圆,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色较淡,微粗糙,沿中脉以及向其基部密生微毛或甚粗糙,边缘之一侧有小锯齿。笋期4-5月。多栽培于庭园。分布长江流域以南。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竹沥 ==>】 古籍全文检索:竹沥     全站站内检索:竹沥
九仙王道糕
九香虫酒
九香膏
九香如意丸
九霄丸
九熏丹
九阳丹
九一丹
九一散
九月肉片
九月束胎丸
九盏汤
九珍散
九蒸苍术散
九制草灵丹
九制大黄丸
九制硫黄丸
九制牛膝葆真丸
九制松香膏
九制豨莶草药酒
九制香附丸
九转长生神鼎玉液膏
九转大降丹
九转丹
九转黄精丹
九转灵丹
九转灵砂丹
九转神丹
九子地黄丸
九子还阳丹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