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樟柳头

输入关键字:

樟柳头

《中药大辞典》:樟柳头

药材名称樟柳头

拼音Zhānɡ Liǔ Tóu

别名白石笋(《岭南采药录》),广东商陆(《岭南草药志》)。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来源为姜科植物闭鞘姜根茎。全年可采,但以秋季为佳。根茎挖出后,去净须根、茎叶、泥沙,晒干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闭鞘姜,又名:水蕉花。

高大草本,高1.5~2.5米。根茎块状,横生,茎基部近木质,通常上部分枝。单叶,螺旋状排列,长圆形至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6~7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圆,全缘,直立平行的羽状脉由中央斜出,下面密被绢毛;叶鞘阔而封闭。穗状花序,无柄;苞片覆瓦状排列,卵形,红色,长约2厘米,具增厚而略锐利的刺状渐尖,每1苞片内有花1朵,其侧有1小苞片,长1.2~1.5厘米;花萼管状,长1.8~2厘米,红色,先端3裂;花冠管短而大,裂片椭圆形或卵形,长2.5厘米,白色或带红色,唇瓣卵形,白色,中部橙黄色,长宽约4~8厘米,先端具裂片及皱状波;雄蕊1,花瓣状,药室线形,长约9毫米,平行;子房2~3室,胚珠多数。蒴果球形,稍木质,长1.3厘米,红色。种子黑色,光亮,长约3毫米。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谷林下潮湿地或溪边灌木及草丛中,分布广东、广西等地。产于广东。

性状干燥根茎多切成片状,长约2~6厘米,宽1.5~2厘米,厚约2毫米。栓皮薄而平滑,灰黄色或灰褐色,有疏的轮节,并有残存细根及根痕。断面灰白色,散列众多的纤维及维管束,纤维非木化或弱木化,质软不剌手,薄壁细胞含有姜科特有的淀粉粒。气微,味淡微苦。以片薄、色灰白、无黑色者为佳。

本品在广东地区作商陆使用。

化学成分干根茎含总皂甙元3.86%,从中得薯蓣皂甙元2.12%。尚有替告皂甙元、多种皂甙和β-谷甾醇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樟柳头球根中所含的皂甙元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甲醛性足部急性炎症有"抗炎"及"抗关节炎"作用,并显着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的肉芽囊性炎症渗出及棉球肉芽囊的形成。

性味辛,寒,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辛,性寒,有大毒。"

②《岭南采药录》:"味辛,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行水消肿。治水肿臌胀,白浊,痈肿恶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水肿,消痈肿恶疮,落胎,杀虫。"

②《岭南采药录》:"能行水,通肠,堕胎,利二便,治十种水病。"

③《广东中药》:"治百日咳,小便刺痛(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炖肉。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孕妇及脾胃虚弱者忌服。

复方①治水臌症肿胀:用樟柳头赤色者,捣烂绢包,缚脐中,病自小便出而愈。

②治百子痰(臌胀):樟柳头白色者一两至二两。和猪肝煎服。

③治白浊及闭口痢:樟柳头白色者一两至二两。和猪精肉煎服二次。(选方出《岭南采药录》)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樟柳头

药材名称樟柳头

拼音Zhānɡ Liǔ Tóu

英文名Rhizome of Canereed Spiralflag

别名白石笋、广东商陆、观音姜、山冬笋、横柯、像甘庶、老妈妈拐棍、毛姜、石笋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1.《南方主要有毒檀物》:樟柳头根新鲜时有毒。逆量食用两会II起中毒感口头晕,呕吐,剧烈下泻。解救方法:食陈冷稀粥水,每次一碗,每十五分钟服一次,服至止泻为止。如中毒过重,应对症治疗。广州草药医师介绍:甘草二钱嚼吞原汁或水煎服。

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闭鞘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stus speciosus (Koen.) Smith[Banksea speciosa Koen]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去净茎叶、须根,晒干或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闭鞘姜,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茎基部近木质,上部常分枝。叶片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20cm,宽6-10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近圆形,全缘,平行羽状脉由中央斜出,下面密被绢毛;叶鞘封闭。穗状花序顶生,椭圆形或卵形,长5-15cm;苞片卵形,红色,长约2cm,被短柔毛,具厚而锐利的短尖头,每1苞片内有花1朵;小苞片长1.2-1.5cm;花萼革质,红色,长1.8-2cm,3裂,嫩时被绒毛;花冠管长约1cm,裂片长约5cm,白色或红色;唇喇叭形,白色,长6.5-9cm,先端具裂齿及皱波纹;雄蕊花瓣状,长约4.5cm,宽约1.3cm,上面被短柔毛,白色,基部橙黄色。,蒴果稍木质,长约1.3cm,红色。种子黟 以,光亮,长约3mm。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5-1700m的疏林下、山谷阴湿地、路边草丛、荒坡、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气假。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选择湿润、疏松、肥活的壤土栽培为佳。

栽培技术,用根茎繁列法。3-4月,剪取带芽根茎,每段具2-3个芽,用草木灰涂抹伤口,按行株距5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芽朝上,覆土,浇水。田间管理,齐苗后,及时中耕除草,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尿和磷、钾肥为主。

性状性状鉴别根茎呈指状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具明显的环节,节间有鳞片样叶柄残基,有的有根和干瘪的须根。商品多为纵切、斜切或横切片,长4-7cm,直径2-5cm,厚2-3mm,外皮棕褐色,具纵皱,有须根及圆点状的根痕和环节,切面淡灰黄色,粗糙,有深棕黄色环及点状突起的维管束。气微,味淡、微苦。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数列木栓细胞,其外可见残存的落皮层。皮层薄壁组织中散有分泌细胞,内含黄棕色物;皮层叶迹维管束众多,散在。内皮层明显。中柱内散有众多外韧维管束,其周围常见纤维群。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

粉末特征:黄棕色。①淀粉粒极多,长椭圆形、长棒形、长卵形或类圆形,有时一侧凸起,直径7-24μm,长10-55μm,脐点、层纹多不明显。③纤维多成束,直径14-26μm,胞腔明显,可见稀疏十字交叉状纹孔。③草酸钙方晶多见,散在或存在于薄壁细胞中,直径3-14μm,常有少量砂晶保存。④梯纹导管直径 52-114μm,常破碎,螺纹导管直径约26μm。

化学成分根茎和根含3-(4-羟基苯基)-(E)-2-丙烯酸甲酯[methyl-3-(4-hydroxyphenyl)-2(E)-propenoate],姜黄素(curcumin),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已醇)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5α-9(11)-豆甾烯-3β-醇[5α-stigmast-9(11)-en-3β-ol],13-甲基-十五(烷)酸十四醇酯(tetradecyl-13-methylpentadecanoate),11-甲基十三(烷)酸十四醇酯(tetradecyl-11-methyltridecanoate),14-氧代二十七(烷)酸(14-oxoheptacosanoic acid),14-氧代二十三(烷)酸(14-oxotricosanoic acid),15-氧代二十八(烷)酸(15-oxooctacosanoic acid),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三十(烷)醇(triacontanol),31-去甲环木菠萝烷酮(31-norcycloartanone),环木菠 萝灶醇(cycloartanol),环木菠萝醇(cycloartenol),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三十三(烷)酸甲酯(methyltritriacontanate),8-羟基古二烷-25-酮(8-hydroxytriacontan-25-one)三十(烷)酸甲酯(methyl triacontanoate),24-羟基三十一烷-27-酮(24-hydroxyhentriacontan-27-one),24-羟基三十烷-26-酮(24-hydroxytriacontan-26-one),谷甾醇(sito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羊毛甾醇(lanosterol),薯蓣皂甙元(diosgenin),替告皂甙元(tigogen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薯蓣皂甙的前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蓣皂甙的前皂甙元B(prosapogenin B of dioscin),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葡萄糖(glucose),鼠李糖(rhamnose)及多种生物碱。

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樟柳头球根中所含的皂甙元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甲醛性足部急性炎症有抗炎及抗关节炎作用,并显着抑制大鼠巴豆油引起的肉芽囊性炎症渗出及棉球肉芽囊的形成。

鉴别理化鉴别 取粗粉5g,加水25ml,水浴加热10min,趁热滤过。取滤液2ml,置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放置10min,泡沫无明显消失。(检查皂贰类)

性味味辛;性寒;有毒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主水肿膨胀;淋症;白浊;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口捣敷;或捣汁滴耳。

注意孕妇及脾胃虚弱者禁服,不宜过量及服用鲜品。

复方①治水腿症肿胀:用樟柳头赤色者,捣烂绢包,缚脐中,病自小便出而愈。②治百子痰(膨胀):樟柳头白色者一两至二两。和猪肝煎服。③治白浊及闭口痢:樟柳头白色者一两至二两。和猪精肉煎服二次。(选方出《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治水肿,消痈肿恶疮,落胎,杀虫。

2.《岭南采药录》:能行水,通肠,堕胎,利二便,治十种水病。

3.《广东中药》:治百日咳月、便刺痛(尿路感染)。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樟柳头 ==>】 古籍全文检索:樟柳头     全站站内检索:樟柳头
一合
一阳
一阴
一纪
一周
一逆
一候
一数
一口血
一夫法
一手脉
一见消
一见喜
一片霞
一包针
一朵云
一帆青
一块瓦
一把针
一串红
一串钱
一条根
一赤散
一炁(qì 气)丹
一抹散
一枝箭
一杯倒
一奇散
一苗蒿
一点雪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