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自序

医之为学,其道博,其义深,其书浩瀚,其要不过阴阳五行而已。盖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其禀于人身者,阴阳之气,以为血气表里上下之体;五行之气,以为五脏六腑之质。由是人身具足而有生焉。然阴阳错综,五行迭运,不能无浓薄多少之殊。故禀阴阳五行之气浓者,血气脏腑壮而无病;薄者,血气脏腑怯而有病。阳多者,火多,性急而形瘦;阴多者,湿多,性缓而形肥。阳少者,气虚、表虚、上虚,而易于外感;阴少者,血虚、里虚、下虚,而易于内伤。况乎人以易感、易伤之躯,徇情纵欲,不适寒温,由是正损邪客,而阴阳脏腑愈虚愈实,或寒或热,而百病出焉。故诊病者,必先分别血气表里上下脏腑之分野,以知受病之所在;次察所病虚实寒热之邪以治之。务在阴阳不偏倾,脏腑不胜负,补泻随宜,适其病所,使之痊安而已。然其道自轩、岐而下,仲景详外感于表里阴阳,丹溪独内伤于血气虚实,东垣扶护中气,河间推陈致新,钱氏分明五脏,戴人熟施三法,凡历代方书甚众,皆各有所长耳。故后世用历代之方治病,或效、或不效者,由病名同、治法异,或中其长,或不中其长故也。姑举一病言之,设恶热病,热病之名同也,其治之法异,四君治血实之热也,四物治血虚之热也,白虎治气实之热也,补中治气虚之热也,麻黄治表热也,承气治里热也,四逆治假热也,柴胡治真热也,泻青、导赤、泻白、滋肾、泻黄治五脏热而各异也,各能洞烛脉证,而中其肯綮,则皆效。其或实用虚法,虚用实法,表用里法,里用表法,真用假法,假用真法,则死生反掌之间,尚何责其效乎。昧者不悟是理,泛用古今之方,妄试疑似之病,每致夭横者不少矣。若是者,虚窃济生之名,实所以害人之生,乱医之真,孔子以乡愿乱德为德之贼,斯则医之贼也。暗损阴骘,神明不佑,可不谨哉!英爰自髫年,潜心斯道,上自《内经》,下至历代圣贤书传,及诸家名方,昼读夜思,废餐忘寝者三十余载,始悟千变万化之病态,皆不出乎阴阳五行。盖血气也,表里也,上下也,虚实也,寒热也,皆一阴阳也;五脏也,六腑也,十二经也,五运六气也,皆一五行也。鳞集于鱼,辐辏于毂,医之能事毕矣。是以不揣芜陋,掇拾经传方书,一以阴阳脏腑分病析法而类聚之。分病为门,门各定阴阳脏腑之部于其卷首而大纲着矣。析法为标,标各撮阴阳脏腑之要于其条上,而众目彰矣。病有同其门者,立枝门以附之;法有同其标者,立细标以次之。凡经有衍文错简脱简者,一以理考而释正之。传失经旨,众论矛盾者,各以经推而辨明之。庶几诸家之同异得失,得以曲畅旁通,精粗相因,巨细毕举,同病异法,如指诸掌,名之曰《医学纲目》。藏之巾笥,以便考求,使夫临病之际,自然法度有归,不致误投汤剂,而害生乱医,获罪神明者矣。虽于轩岐心法之妙,不敢同年而语,然亦天地生物之心一助云耳。 萧山仙居岩楼英全善撰

返回目录 >> 《医学纲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