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长沙药解

> 卷二 桂枝

桂枝

【本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伤寒》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是以汗出。风愈泄而卫愈敛,郁遏营血,不得外达,是以发热。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三两。治太阳伤寒,表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以误下伤其中气,己土陷下而为泄,戊土逆上而为痞,而表证犹存。人参汤理中气之纷乱,桂枝解表邪之怫郁也。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治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者。以阳亡土败,木气郁勃,欲得手按,以定撼摇,甘草桂枝,培土以达木也。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伤寒,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者。以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达,一被外寒,闭其针孔,木气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矣。先灸其针孔,以散其外寒,乃以桂枝加桂,疏乙木而降奔冲也。 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苓桂术甘汤,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又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四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治痰饮咳逆,服小青龙汤后方在麻黄。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治其冲气。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伤寒太阳病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者。《伤寒》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伤寒》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悸者,加桂五分。以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寒土湿,脾气郁陷,乙木抑遏,经气不畅,是以动摇。其始心下振悸,枝叶之不宁也,及其根本摇撼,脐下悸作,则木气奔突,势如惊豚,直冲于胸膈咽喉之间。桂枝疏肝脾之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乌梅丸,方在乌梅。治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食则吐蛔。以木郁则虫化,木气勃升,故冲击而作痛。桂枝疏木达郁,下冲气而止心痛也。 《金匮》桂姜枳实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两。治心中悬疼,气逆痞塞。以胆胃不降,心下痞塞,碍乙木上行之路,冲击而生疼痛。枳、姜降浊而泻痞,桂枝通经而达木也。 《外台》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黄芩二两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两,芍药两半,大枣六枚,生姜桂枝各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治心腹卒痛。以甲木郁则上克戊土,而为心疼,乙木郁则下克己土,而为腹疼。小柴胡补土而疏甲木,芍药、桂枝,清风而疏乙木也。此本太阳少阳合病之方。少阳伤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之经证也。而外见发热恶寒,是太阳之经证也。故以柴胡而加桂枝,双解太少之经。然心腹疼痛之理,亦不外是也。 《金匮》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三两。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气分,清阳之位,而浊气痞塞,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下焦阴邪逆填于阳位也。阴邪上逆,原于水旺而土虚,甘、枣补其土虚,附子温其水寒,姜、桂、细辛,降其浊阴,麻黄泻其滞气也。 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丹皮、桃仁茯苓等分。治妊娠,宿有癥病,胎动漏血。以土虚湿旺,中气不健,胎妊渐长,与癥病相碍,中焦胀满,脾无旋运之路,陷遏乙木,郁而生风,疏泄失藏,以至血漏。木气郁冲,以致胎摇。茯苓泻湿,丹皮、桃仁,破癥而消瘀,芍药、桂枝,清风而疏木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五两,麻黄甘草附子各二两。治肢节疼痛,脚肿,身羸,头眩,欲吐,以四肢禀气于脾胃,中脘阳虚,四肢失养,湿伤关节,而生肿痛。浊阴阻格,阳不下济,郁升而生眩晕,逆行而作呕吐。术、甘培土以障阴邪,附子温下而驱湿寒,知母清上而宁神气,桂、芍、姜、麻,通经而开痹塞也。 八味肾气丸,方在地黄。治妇人转胞,不得小便。男子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木主疏泄,职司水道,水寒土湿,木气抑郁,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泄而弗畅,则小便不利,泄而失约,则小便反多,桂枝疏木以行疏泄也。其短气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桂枝善行小便,是以并泻水饮也。 桂枝附子汤,方在附子。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坚,小便利者,去桂,加术。便利而去桂者,木达而疏泄之令行也。 桂枝辛温发散,入肝脾而行营血。风伤卫气,卫闭而遏营血,桂枝通达经络,泻营郁而发皮毛,故善表风邪。 肝应春,而主生,而人之生气充足者,十不得一。即其有之,亦壮盛而不病,病者,皆生气之不足者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温土燥,阳气升达,而后生气畅茂。水寒土湿,生气失政,于是滞塞而克己土,以其生意不遂,故抑郁而作贼也。肝病则燥涩堙瘀,经脉亦病。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温气存则郁遏而生风热,温气少则风热不作,纯是湿寒。其湿寒者,生气之衰,其风热者,亦非生气之旺,此肝病之大凡也。 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经脉荣舒而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土治于中,则枢轴旋转而木气荣和,是以既能降逆,亦可升陷,善安惊悸,又止奔豚。至于调经开闭、疏木止痛、通关逐痹、活络舒筋,噎塞痞痛之类,遗浊淋涩之伦,泄秽、吞酸、便血之属,胎坠脱肛、崩中带下之条,皆其所优为之能事也。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去皮用。

返回目录 >> 《长沙药解》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