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疡医大全

> 卷二十四 前阴部 鱼口便毒横门主论

鱼口便毒横门主论

鱼口(图缺) 陈实功曰∶左为鱼口,右为便毒,两腿合缝之上,名曰横 。(《正宗》) 《鬼遗方》云∶腿 两处起为便毒。 王肯堂曰∶便毒生于小腹下,两腿合缝之间,其毒初发寒热交作,腿间肿起疼痛是也。夫肾为作强之官,所藏者精与智也,男女大欲不能直遂其志,故败精搏血,留聚经隧,乃结为便毒矣。盖腿与小腹合缝之间,精气所出之道路也,或触景而动心,或梦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阴阳,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与血交滞而成肿结也。初起切不可用寒凉之药,恐气血愈滞,不得宣通,反成大患,惟当开郁散气,清利热毒,使精血宣畅,则自然愈矣。(《准绳》) 孙曰∶商贾中野合不洁淫妓,便构此证。或疳疮,或杨梅者,皆由欲火淫炽,一旦交合不洁,为淫火冲动,肤腠开通,是以受毒。初发之时慎不宜以败毒之药泻之,何也?毒邪非虚不入,若复虚胃气与毒邪下陷,治之非弥年累月不愈也。捷法只宜发汗,其次利小便,肤腠所感之邪,汗易散也。阴茎腿缝皆肝经络,肝肾主下焦,又肝主小便,使毒邪从小便中出,所治皆顺也,故治之不旬日,便可奏功。若曾发汗利小便,体浓邪固而不得宣通者,乃以破毒活血调气之剂攻之,俟毒瓦斯宣通,随以补剂托之,亦不失先后着也。 陈实功曰∶左为鱼口,右为便毒,总由精血交错,生于两胯合缝之间结肿是也。 (鱼口生于左腿两胯合缝之间,便毒生于右腿两胯合缝之间。)生于小腹之下,进之阴毛之傍结肿,名曰横 ,又名外疝是也。此三证得之于奔走劳役,湿热下注者少,得之于入房忍精,强固不泄,或欲念已萌,停而不遂,以致精血交错,凝滞结而为肿,淫毒内攻者多。 然其毒从便而入,亦当从便而出,治当散滞行瘀,通利大小二便。初起宜通水丹逐之,不应,用九龙丹、山甲内消散。七日已后,根本坚固,恐其作脓,宜用火针法刺之亦妙。已出脓者,十全大补汤服之,庶易收敛,迟则恐生别证难愈。谨戒房事。 (《正宗》) 又曰∶因奔走劳役而得者,即用四妙汤补而消之,甚验。 冯鲁瞻曰∶便毒生于小腹下,两腿合缝之间,小儿是肝火肝疳,总属肝经热毒,治宜泻肝,再视血分毒瓦斯为之斟酌,若大人犯此者,多因欲火不能直遂其志,故败精搏血,留聚经隧,乃结为毒,治宜散郁散气,清利热毒,使精血宣畅,则自然愈矣。间有因交合不洁,为淫火冲动,是以受毒所致者,治宜先为发汗,次利小便可也。(《锦囊》。 又曰∶妇人横 ,或肝经湿热下注,或郁怒伤损肝脾,其候两腿小腹肿痛,或玉门肿作痛,憎寒壮热,小便涩滞,腹内急痛,或小腹痞闷,上攻两胁者,肝火血虚也。加味消遥散。若概投散血攻毒之剂,则误矣。 周文采曰∶便毒初发寒热交作,两腿合缝之间,肿起疼痛是也。夫肾为作强之官,所藏者精与志也,男女大欲,不能直遂其志,故败精搏血,留聚中途而结为便毒矣。夫人脚腿与小腹合缝之间,乃精血所出之道路,或触景而动心,或梦寐而不泄,既不得偶合阴阳,又不能忘情息念,故精与血交滞而成肿结也。初起慎不可用寒凉之药,恐气血愈结,不得宣散,反成大患,惟当发散寒气,清利热毒,使精血宣畅,则自然愈矣。(《集验》) 申斗垣曰∶勇疽即俗名鱼口,生冲门穴。(《启玄》) 薛立斋曰∶鱼口者,言其形如鱼口,张而不合也。溃后慎勿行动伸缩,恐难敛口。此证有公有母之分,公者小而形长易治,母者大而形圆,公则只一个,母则三四个,若母鱼口只用艾炷炙初起者,则余者自消。 《心法》曰∶横 疽,在左腿夹缝折纹中,形长如蛤,阴疽在右腿夹缝折纹中,形长如蛤,属三阴经,由七情郁滞凝结而成。漫肿坚硬时痛,甚则痛牵睾丸,上及少腹,形长如蛤,一两月方能溃破,其脓深可知,破后脓稠可愈,败浆最难敛口,久必成漏。 又曰∶若脓水淋漓,日久有生虫,形类蛔虫,亦系脓深郁久之所化也,属逆。 《心法》曰∶便毒又名血疝,又名便痈。无论男女皆可以生,发于少腹之下,腿根之上,折纹缝中,属肝肾二经,由强力房劳,忍精不泄,或欲念不遂,以致精搏血留,聚于中途壅遏而成。或因暴怒伤肝,气滞血凝而发,鱼口因生于折纹缝中,其疮口溃大,身立则口必合,身曲则口必张,形如鱼口开合之状,故名之也。

返回目录 >> 《疡医大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