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疡医大全

> 卷十五 舌部 舌疮门主论

舌疮门主论

经曰∶心开窍于舌。 陈实功曰∶心火盛则口舌生疮。(《正宗》) 岐天师曰∶舌乃心苗,心火郁热,故舌先见证。(《秘录》) 冯鲁瞻曰∶经曰∶舌乃心之苗。又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又曰∶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故发为病,或生疮,或重舌、木舌诸证,皆二经之所致也。然肝脉亦络舌本,故风寒则卷缩而不言,七情所郁则肿满而不消。心热则裂而疮,脾热则滑而苔,脾寒则白苔如雪,肝壅热则血上壅。若人无故舌痹者,不可作风热治。盖由心血不足,血虚火烁耳,理中汤合四物汤治之。(《锦囊》) 又曰∶昔有人舌上生疮,久蚀成穴,服凉药不效。此下元虚寒,虚火不降,投养正丹遂愈。 岐天师曰∶倘人口中忽生疮于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结成黄靥,难以食物,人以为病在心也。心热故生此疮,此亦近理之谈,而不知非也,亦有祟以凭之也。方用冰片一分,纳入蚌口内,立化为水,乃以鹅翎敷扫其上,立刻收入其舌,便可饮食矣。蚌乃至阴之物,以至阴之物攻至阴之邪,则邪自退走。况又加以冰片之辛温逐邪,不遗余力,自然手到成功也。 窦汉卿曰∶热毒攻于舌,则舌生疮,客风吹干津液,则舌硬也。王叔和云∶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治法宜凉心清热。(《全书》) 又曰∶咽喉有肿兼舌上生疮,此心经受热也。邪热存心日久,则为喉闭,余毒在心,则舌生疮也。须用冰片散、元参升麻汤加减治之。 窦梦麟曰∶口舌生疮如黄粟,外证怯寒而口张。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茶漱净,然后搽药。 李时珍曰∶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于舌下,为神水;肾液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是以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人若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难经》曰∶肾主玉液,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心为汗,自入为唾也。

返回目录 >> 《疡医大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