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疡医大全

> 卷六 论阴疮毒似阳疮

论阴疮毒似阳疮

夫疮之始发,于阴于阳,岂有定规,调护失宜,致令阴阳偏胜,即有变生之患。如毒之初起,筋挛骨痛之时,经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当以表散之,使邪易散,而毒易消。不知治此,再以内疏之剂,敷以寒凉,或食冷物,使疮毒内陷,阴极而方生,阳气渐闷,令人烦闷,谵语微渴,其脉沉细而数,治宜补中益气汤,而加温暖之药治之,斯为上工矣。 张景岳曰∶阴极反能躁热,乃内寒而外热,即真寒假热也。假热者,水极似火也。凡痈疽有原素禀虚寒,偶感邪气而然者;有过于劳倦而致者;有过于酒色而致者;有过于七情而致者;有原非火证,因误服寒凉而致者。凡真热本发热,而假热亦发热,其证则亦面赤躁烦,亦为大便不通,小便赤涩,或为气促,咽喉肿痛,或为发热,脉见紧数等证,昧者见之,便以为热,妄投寒凉,下咽必毙。不知身虽有热,而里寒格阳,或虚阳不敛者,多有此证,但其内证而口虽干渴,必不喜冷,即喜冷者,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者不同,此虚狂也。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证也。凡见此内颓内困等证,而但知清凉攻邪败毒,则无有不死,急当四逆、八味、回阳汤之类,倍加附子填补真阳,以引火归原,但使元气渐复,则热必退藏而病自愈,所谓火就燥者,即此义也。故凡见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者,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也。 东垣曰∶面赤目赤,烦躁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者,此无根之火也。以姜附汤加人参主之。 仲景曰∶治少阴证,面赤者,以四逆汤加葱白主之。 《外台秘要》曰∶阴盛发躁名曰阴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

返回目录 >> 《疡医大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