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疡医大全

> 卷三 大肠

大肠

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输于广肠,旧谷出而新谷可进,故字从肉从易,又畅也。通畅水谷之道也。手阳明经大肠。 又曰∶回肠当脐右,回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大肠图(图缺) 又曰∶广肠传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又曰∶大肠一名回肠,以其回屈而受小肠之谷,故名之也。 又曰∶大肠脐右回三十六曲。 又曰∶大肠俞在脊十六椎旁,募在脐傍天枢。(俞为阳在背,募为阴在腹。) 又曰∶大肠为白肠。 又曰∶厥气客大肠,则梦田野。 又曰∶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 又曰∶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又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即伏字,瘕,音假。) 又曰∶广肠一名肛门,言其处如车HT 形,故曰∶肛门,即广肠也。 又曰∶直肠受大肠之谷而导出焉。 又曰∶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曰∶是动病,则齿痛 肿,是主津液。( 音拙。) 手阳明大肠引经药歌∶ 卯大肠有升麻(白)芷,薤白(火)麻仁肉(豆)蔻(阿)胶,白石脂(石)膏砂(仁)石(斛)使,将军(即大黄)麻葛(根)枳(壳)升(麻连)翘。 又曰∶是经多气多血。 《难经》曰∶大肠二斤十一两,肛门重十二两,按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 又曰∶上接小肠下口,下接直肠肛门。 又曰∶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本脏篇》云∶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理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大肠之见证也,大指次指难用,耳聋 ,耳鸣嘈嘈,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气满,皮肤坚而不痛。 经曰∶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灵枢》曰∶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大,不满则狭短。 又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 又曰∶腹痛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又曰∶肠中寒则鸣飧泄,肠中热则出黄如糜。 经曰∶大肠小肠为泄。 又曰∶大肠乃肺之腑也。 又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仲景曰∶大肠有寒者,多 溏,有热者便肠垢。 《入门》曰∶肠虚则鸣,又寒气相搏,则为肠鸣。 《灵枢》曰∶黄帝问曰∶胃恶热而喜清冷,大肠恶清冷而喜热,两者不和,何以调之?岐伯对曰∶调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沧,暑无出汗,饮食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大肠热宜泻白汤。大肠寒宜实肠散。 《脉经》曰∶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补∶牡蛎、粟壳、五倍子、肉豆蔻莲子龙骨、诃黎勒。 泻∶枳壳桃仁、麻仁、石斛大黄槟榔芒硝。 温∶干姜吴茱萸肉桂。 凉∶槐花、条芩。 引经报使∶葛根升麻白芷上行。石膏下行。 下血属大肠经。 肿胀水肿有十种之分,乍虚乍实,为大肠水。

返回目录 >> 《疡医大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