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外科心法要诀

> 卷三 耳后疽

耳后疽

耳后疽生耳折间,三焦风毒胆火炎,红肿有头 为顺,黑陷 痛冷溃难。 【注】此证生于耳折之间,无论左右,属三焦经风毒,兼胆经怒火上炎而成。初起如粟,渐增肿痛,小者如杏,大者如桃。若红肿有头, 热易溃,稠脓者为顺;若黑陷坚硬, 痛引脑,甚则顶、颊、肩、肘俱痛,不热迟溃,紫血者为逆。初治法同夭疽,已溃内外治法,俱按痈疽溃疡门。 耳后疽图(图缺) 又有初起失于托里,或误食寒凉,则毒不能外发,遂攻耳窍,脓从耳窍出者,名为内溃,属虚,多服十全大补汤。大抵少年得此证者,其愈最缓;老年得此证者,易于成漏。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

返回目录 >> 《外科心法要诀》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