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外科理例

> 卷二 论寒热八十五

论寒热八十五

大抵七情皆能动火。各经之热亦异。当分治之。东垣曰。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烦躁。是重阳无阴也。当急泻其阳。峻补其阴。王注曰。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乃寒盛格阳。非热也。形症是寒。按之而脉鼓。击于指下而盛者。此为热盛拒阴。非寒也。伤寒论曰。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尺脉弱为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日晡热甚。乃皮毛之热。其症必见喘咳。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散。地骨皮散。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则热少。加力按之则不热。是热在血脉也。其症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脾热者。轻按之不热。重按之亦不热。不轻不重。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其症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泻黄散。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热。寅卯时间尤甚。其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肢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泻青丸。柴胡引子。 肾热者。重手按至骨分。其热蒸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困热不任。亦不能起于床。滋肾丸主之。徐用诚云。面热者。足阳明。口中热如胶。足少阴。口热舌干。足少阴。耳前热。手太阳。掌中热。手厥阴。少阴。太阴。足下热而痛。足少阴。足外热。足少阳。身热肤痛。手少阴。身前热。足阳明。洒淅寒热。手太阴。肩上热。肩似拔。手太阳。中热而喘。足少阴。肩背热。及足小指外 胫踝后。皆属足太阳。一身尽热。狂而妄闻妄见妄言。足阳明。热而筋纵缓不收。足痿。足阳明。厥阴。手少阴。 溪曰。恶寒者。卫气虚衰不能温。分肉实表而恶寒者。又有上焦之邪。隔绝营卫。不能出表而恶寒者。东垣云。昼则恶寒。夜则安静。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夜则恶寒。昼亦恶寒。是重阴无阳也。当急泻其阴。峻补其阳。

返回目录 >> 《外科理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