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入肺经、大肠。退热除烦,泻膀胱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气,解伤寒郁蒸,润燥,益肺气。但可为臣使,而不可为君药。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与大肠、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则,不可频用也。古人云
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于
白术、归身、
人参、熟地、
杜仲之中,自然胎安。倘无火,而寒虚胎动,正恐得
黄芩而反助其寒,虽有参、归等药补气、补血、补阴,未必胎气之能固也,况不用参、归等药,欲望其安胎,万无是理矣。
或问
黄芩清肺之品也,肺经之热,必须用之,然亦有肺热用
黄芩而转甚者,何也?曰∶用
黄芩以清肺热,此正治之法也。正治者,治肺经之实邪也。肺经有实邪,
黄芩用之,可以解热;肺经有虚邪,
黄芩用之,反足以增寒。盖实邪宜正治,而虚邪宜从治也。
或问
黄芩举世用而无疑,与用
知母、
黄柏颇相同,乃先生止咎用
知母、
黄柏之误,而不咎用
黄芩,何也?曰∶
黄芩亦非可久用之药,然其性寒而不大甚,但入于肺,而不入于肾。世人上热多,而下热者实少,清上热,正所以救下寒也。虽多用久用,亦有损于胃,然肾经未伤,本实不拨,一用温补,便易还原,其弊尚不至于杀人。若
知母、
黄柏泻肾中之火矣,肾火消亡,脾胃必无生气,下愈寒而上愈热,本欲救阴虚火动,谁知反愈增其火哉。下火无根,上火必灭,欲不成阴寒世界得乎。此用
黄柏、
知母之必宜辟也。
或问
黄芩乃清肺之药,肺气热,则肾水不能生,用
黄芩以清肺金,正所以生肾水乎?曰∶
黄芩但能清肺中之金,安能生肾中之水。夫肺虽为肾经之母,肺处于上游,居高润下,理之常也,何以清金而不能生水。盖肺中之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
黄芩止清肺之邪火耳,邪火散而真水自生,安在不可下生肾水。不知肾水之生,必得真火之养,
黄芩能泻邪火,而不能生真火,此所以不能生肾水也。予之取
黄芩者,取其暂用以全金,非取其久用以益水。
或疑
黄芩之寒凉,不及
黄柏、
知母,以
黄芩味轻,而性又善散,吾子攻
黄柏、
知母宜也,并及
黄芩,毋乃过乎?曰∶
黄芩之多用,祸不及
黄柏、
知母远甚,余未尝有过责之辞,独是攻击
知母、
黄柏,在于
黄芩门下而畅论之,似乎并及
黄芩矣。谁知借
黄芩以论
黄柏、
知母,意重在
黄柏、
知母也。见
黄芩之不宜多用,益知
黄柏、
知母之不可重用矣。世重寒凉,病深肺腑,不如此,又何以救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