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本草蒙筌

> 卷之一 人参

人参

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也,阳中微阴。无毒。东北境域有,阴湿山谷生。(详载下文。)《高丽(国名)志》赞云∶三桠五叶,(初生小者,一桠五叶,年久渐生三桠叶,并生于桠之端也。)背阳向阴;欲来求我, (音假)树相寻。(其树梧桐,大叶蔽日阴浓,故多生树底。)种类略殊,形色弗一。紫团参紫大稍扁,出潞州紫团山;(属山西。)白条参(俗呼羊角参。)白坚且圆,出边外百济国。(今臣属高丽。)黄参生辽东(边戌地名。)上党,(古郡名,在冀州西南。)黄润有须梢纤长。高丽参(俗呼鞑参。)近紫体虚,新罗(国名)参亚黄味薄。 并堪生治,须别粗良。独黄参功效易臻,人衔走气息自若。(《唐本注》云∶凡试上党参,令一人衔之,一人不衔,同走二里许,不衔者必喘,衔者气息自若。此为异也。)肖人形神具,(如人形双手足者,神力具全,最为难得,而人参之名,亦因相类着也。)类鸡腿力洪。(雷公云∶凡使大块,类鸡腿者良。)轻匏取春间,因汁升萌芽抽梗∶(春参无力,虽一两,不如秋参一钱。)重实采秋后,得汁降结晕成胶。布金井玉阑,入方剂极品。和细辛留久不蛀,(每参一斤和细辛一两,封固磁罐中,永不蛀坏。) 去芦梗咀薄才煎。反藜芦,人宜少投。(丹溪云∶肥白气虚,苍黑气实,然考医案中证虚色苍黑者,亦每多用。此云其常,犹当应其变也。)健脉理中,生津止渴。开心益志,明目轻身。却惊悸,除梦邪,消胸胁逆满;养精神,安魂魄,苏心腹鼓疼。肠胃积冷温平,霍乱吐泻止息。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阴虚生内热尔。一说∶阳气下陷阴分,而生热也。丹溪言∶补阴火者,非补助火邪。正谓虚火可补,火反治,补中有泻意也。今恐读者不能解悟,认假为真,故直书,与下文相实,使毋惑云。) 滋补元阳。洁古云∶补上焦元气,而泻脾、肺、胃中火邪,升麻为引;补下焦元气,而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使。东垣曰∶人参黄耆甘草三味,退虚火圣药也。丹溪治外感挟内伤证,但气虚热甚者,必与黄耆同用,托住正气。仍恐性缓,不能速达,少加附子,资其健悍之性,以助成功。是知火与元阳,势不两立。一胜一负,辄用匡扶。经曰∶邪所凑,正必虚是尔。芦发吐痰沫善驱,味总甘和缓不峻。虚羸(音雷)老弱,膈壅煎宜。《衍义》亦云∶难服可代。 (谟)按∶《集要》注曰∶肺受寒邪,短气少气,虚喘宜用。肺受火邪,喘嗽及阴虚火动劳嗽手太阴而能补火,故肺受火邪者忌之。王氏此言,乃述海藏肺寒用人参,肺热用沙参。及后好事者,假名东垣,辑成括曰∶肺寒则可服,肺热还伤肺。(东垣既遗辙,亦引寒热。对云∶安知寒热之中,犹有虚实之别也。肺中实热,忌之固宜。肺中虚热,用之何害!况丹溪云∶虚火可补,参曰∶龙火反治。夫龙火者,乃空中龙雷之火,即虚火也。在人身,虽指下焦相火为云,然而上下同法。肺中虚火,亦相侔焉。此火非水可扑,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或击碎木石,或烧毁房屋,燔灼酷烈之势,诚不可抗。太阳一照,火自消弥。可见人身虚火,无问上中下三焦之殊。但证有见于外,必非寒凉助水之药可制,务资此甘温补阳之剂补足元阳,则火自退尔。补中兼泻,泻中有补,正经所谓甘温能除大热是也。矧斯议者,匪特丹溪独知,如前洁古、东垣俱谓能泻火者,亦因洞烛此理,辄言之真切,用之的确如山石而不移焉。王氏弗知参能泻火之邪,反畏补火为忌。惟引寒热,不辩实虚,妄着示人,深可哂也。大抵人参补虚,虚寒可补,虚热亦可补;气虚宜用,血虚亦宜用。虽阴虚火动、劳嗽吐血、病久元气虚甚者,但恐不能抵当其补,非谓不可补尔。苟以王氏之言为拘,则前王氏生者,亦何屡用而不忌乎?如张仲景治亡血脉虚,非不知火动也,用此而补,谓气虚血弱,补气则血自生,阴生于阳,甘能生血故也。葛可久治痨瘵大吐血后,亦非不知由火载血上也。用此一味煎调,而名命曰独参汤。盖以血脱,须先益其气尔。丹溪治劳嗽火盛之邪,制琼玉膏,以之为君;或此单熬,亦曰人参膏类。服后肺火反除、嗽病渐愈者,又非虚火可补、龙火反治之验欤!抑不特此而已,古方书云∶诸痛不宜服参耆,此亦指暴病气实者而言,若何尝拘于此耶!东垣治中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亦谓里虚则痛,补不足也。是以医家临病用药,贵在察证虚实为先,当减当加,自合矩度。 匪但病者不惧夭枉之殃,而在己亦得以免杀人不用刀之咎矣。

返回目录 >> 《本草蒙筌》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