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济阴纲目

> 卷之一调经门 论经病疼痛

论经病疼痛

产宝云∶经水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气血盛,阴阳和,则形体通。或外亏卫气之充养,内乏荣血之灌溉,血气不足,经候欲行,身体先痛也。(此论身痛) 良方云∶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或伤于太阳少阴经,用温经汤、桂枝桃仁汤。若忧思气郁而血滞,用桂枝桃仁汤、地黄通经丸。若血结而成块 ,用万病丸。 丹溪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云气滞,四物汤加桃仁香附黄连。临行时腰疼腹痛,乃是郁滞有瘀血,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莪术、玄胡索、木香,有热加黄芩柴胡(有加香附青皮桃仁乌药、丹皮、小茴、五灵脂者)。经行后作痛者,血气俱虚也,以八珍汤加减服。戴氏曰∶经事来而腹痛者,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皆血之不调故也。欲调其血,先调其气,四物汤加吴茱萸半钱,香附子一钱;和气饮加吴茱萸半钱亦可。痛甚者,玄胡索汤(格致工夫,更进一层)。然又恐感外邪,伤饮食致痛,痛不因血,尤宜详审,和气饮却能兼治。因冷而积,因积而痛,宜大温经汤,冷甚者,去麦门冬不用。 汪石山治一妇人,瘦小,年二十余,经水紫色,或前或后,临行腹痛,恶寒喜热,或时感寒,腹亦作痛,脉皆细濡近滑,两尺重按略洪而滑,此血热也,或谓恶寒如此,何谓为热?曰∶热极似寒也。遂用酒煮黄连四两,香附、归身尾各二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粥丸,空腹吞之而愈(此全以脉为主,不然亦非此药可愈)。一妇年二十一岁,六月经行,腹痛如刮,难忍求死。脉得细软而快,尺则沉弱而近快,汪曰∶细软属湿,数则为热,尺沉属郁滞也。以酒煮黄连半斤,炒香附六两,五灵脂(半炒半生)三两,归身尾二两,为末,粥丸,空心汤下三四钱,服至五六料,越九年得一子.后屡服屡效,历十五年后,前药罔效(中病则止,不尽剂,岂可久服。经曰毋使过之,伤其正也)。汪复诊之,脉皆洪滑无力,幸其尚有精神。汪曰∶此非旧日比矣,旧乃郁热,今则虚寒,东垣曰,始为热中,终为寒中是也。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乃阴盛格阳,当作寒治,且始病时而形敛小,今则形肥大矣。书曰∶瘦人血热,肥人血虚,岂可同一治也。所可虑者,汗大泄,而脉不为汗衰,血大崩,而脉不为血减耳(二句俱欠妥,惟伤寒有邪,故不为汗衰者不治,此惟血脱阳无所附,故脉无力,不当言不为血减)。其痛日重夜轻,知由阳虚不能健运,故亦凝滞而作痛。以证参脉,宜用助阳,若得脉减痛轻,方为佳兆。遂投参、 、归、术大剂,加桂、附一帖。来早再诊,脉皆稍宁,服至二三十帖,病且愈(亦是寒凉太过,所谓以药医药也,故可服此温补之剂,三十帖愈)。盖病有始终寒热之异,药有前后用舍不同,形有肥瘦壮少不等,岂可以一方而通治哉。

返回目录 >> 《济阴纲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