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郢人燕说》

输入关键字:

《郢人燕说》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寓言故事
原文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从前有人从楚国的都城郢写信给燕国的相国。可是夜晚在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仆人说:“举烛。”。结果无意识地在信里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并予以施行。结果燕国治理得很好。国家虽然治理好,却不是信的本意。 现在学习的人,都和这个相似。

注释

1.郢人:楚国人。郢(ying),楚国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 
2.书:写;写信。
3.遗(wei)送出。
4.尚明:以明察为贵。尚,崇尚,重视。 
5.白:禀告。
6.持:拿着。
7.明:明亮

寓言

本文用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说明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穿凿附会的学风。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以误传误,这种学风与“郢书燕说”是相类似的。篇末点题,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说理方法。




《史记·信陵君离赵救魏》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
《史记·晁错传》
《史记·陈豨传》
《萧相国世家》
《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传》
《史记·董仲舒传》
《史记·贾生传》
《史记·吕不韦列传》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记·公子光》
《史记·乐书》
《史记·乐毅列传》
《史记·魏世家·魏王以秦救之故》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
《史记·南越列传》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史记·朝鲜王卫满者》
《史记·商鞅变法》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汲黯传》
苏轼《子思论》
苏轼《宝绘堂记》
苏轼《稼说送张琥》
苏轼《伊尹论》
苏轼《答毕仲举书》
苏轼《盖公堂记》
苏轼《超然台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