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元史·孔思晦传》

输入关键字:

《元史·孔思晦传》


元史
原文
    孔思晦,资质端重,而性简默,童丱时,读书已识大义。及长,授业于导江张翌,讲求义理,于词章之习,而弗为。家贫,躬耕以为养,虽剧寒暑,而为学未尝懈,远近争聘为子弟师。至大中,举茂才,为范阳儒学教谕。延祐初,调宁阳学。先是,两县校官率以廪薄不能守职,而思晦以俭约自将,教养有法,代去,学者皆不忍舍之。于是孔氏族人相与议:思晦嫡长且贤,宜袭封爵,奉祠事。状上政府,事未决。仁宗在位,雅崇尚儒道,一日,问:“孔子之裔今几世,袭爵为谁?”廷臣具对曰:“未定。”帝亲取孔氏谱牒之,曰:“以嫡应袭封者,思晦也,复奚疑!”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思晦以宗祀责重,恒惧弗胜,每遇祭祀,必敬必慎。初,庙毁于兵,后虽苟完,而角楼围墙未备,思晦竭力营度,以复其旧。金丝堂坏,又一新之,祭器礼服,悉加整饬。又以尼山乃毓圣之地故有庙已毁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复其田且请置尼山书院以列于学官朝廷从之三氏学旧有田三千亩,占于豪民,子思书院旧有营运钱万缗,贷于民取子钱,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输子钱,并负其本,思晦皆理而复之。五季时,孔末之后方盛,欲以伪灭真,害宣圣①子孙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后。思晦以为:“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彼与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谱于石,而孔氏族裔益明矣。元统元年卒,年六十七。
(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七》)
[注]①宣圣:汉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为褒成宣公。此后历代王朝皆尊孔子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

译文
    孔思晦,容貌端庄,姿态稳重,性格沉默寡言。在孩童时,读书就已能通晓大义。等到年纪大一点,就拜导江的 张翌为老师,讲求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于文章的技法,他认为很浅薄而不刻意追求。(因为)家中贫困,(孔思晦)亲自耕田种地以自养,即使是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的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到了大中年间,举荐孔思晦为秀才,并任范阳的儒学教谕。在延祐初年,调宁阳任讲学。以前,两县的掌管学校的官员大概都因为收入微薄而不能坚守职责,可是思晦能俭省节约自养,并且教育培养学生有法,等到别人代替他,学生都不忍心离开他。这时孔氏族人相互议论:思晦是嫡长子而且贤德,应该承袭封爵,侍奉祠事。上报政府,但无结果。仁宗在位时,很崇尚儒道,有天问:“孔子的后裔现在是几世了,承袭爵位的是谁?”廷臣回答说:“未定。”帝亲自拿出孔氏谱牒来看说:“应该承袭封爵位的是思晦,还怀疑什么?”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思晦因宗祀责任重大,经常害怕不能胜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谨慎。当初,因战争宗庙遭毁坏,后来虽然经过修复,但角楼围墙未修完备,思晦竭力经营,来恢复原来的面貌。金丝堂坏了,又修复一新,祭器礼服一一整顿得有条理。又因为尼山是孔圣人的生长之地,原来就有宗庙,后遭毁坏,百姓冒犯耕种祭田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孔思晦恢复了祭田,并请求设置“尼山书院”,列入学官,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三氏学原来有田地三千亩,后来被豪民霸占了;“子思书院”原有经营周转的钱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息钱,以供祭祀用,但时间长了,都不交息钱,还要亏本钱,思晦都进行了整理并且恢复了原样。五代十国时期,孔子家族后裔的人数已为数不少,有些人想要以假的族谱来代替真的族谱,害得孔子子孙的身份几乎都被剥夺了,于是,其他的后裔又想冒称宣圣的后代。思晦认为:“不早辨别真伪,时间长了,更不清楚,他与我不共戴天,将他们也列于族内,而在殿堂共同朝拜,可以吗?”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责他们,以后又在石头上重刻宗谱,孔氏族谱更加明确了。元统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岁。

《元史·孔思晦传》    


《谏吴王书》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
《鱼我所欲也》
人教版七年级上新《论语》十则·(二)
纪昀《老翁捕虎》
韩愈《杂说(四)》
《隆中对》古今异义
《梅花草堂集》
苏轼《东栏梨花》
白居易《暮江吟》原文翻译译文
《秦既并灭六国》
《晏子辞千金》
陈献章《道学传序》
方孝孺《深虑论》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
《晏子治东阿》
《郑人逃暑》
《于园》
阎伯理《黄鹤楼》
《橘逾淮为枳》
《春夜洛城闻笛》
《江南逢李龟年》
《送元二使安西》
《过秦论》
《唐雎不辱使命》
《三峡》文句品析
《与朱元思书》文句品析
《观巴黎油画记》导读
谢灵运《登池上楼》简析
《答谢中书书》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