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国信使郝文忠公》

输入关键字:

《国信使郝文忠公》


元朝名臣事略
国信使郝文忠公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幼不好弄,沈厚寡言。金季乱离,父母挈之河南,偕众避兵,潜匿窟室,兵士侦知,燎烟于穴,爩死者百余人。公甫九岁,暗中索得寒葅一瓿,抉齿饮母,良久乃苏。其卓异见于童稚若此。
    金亡,北渡,侨寓保定。乱后生理狼狈,晨给薪水,昼理家务,少隙则执书读之。父母欲成其志,假馆于铁佛精舍,从专业学,坐达旦者凡五年。蔡国张公闻其名,延之家塾,教授诸子。蔡国储书万卷,付公管钥,恣其搜览。务为有用之学,上溯洙、泗,下迨伊、洛诸书,经史子集,靡不洞究,掇其英华,发为论议,高视前古,慨然以羽翼斯文为己任。自是声名籍甚,藩帅交辟,皆不屑就。
   世祖在潜邸,罗致异士,遣使者一再起公。既奉清问,上稽唐、虞,下迨汤、武,所以仁义天下者,缓颊以谈,粲若所陈也。帝喜所闻,凝听忘倦,且俾书所言者,皆援据古义,劘切时病。及践阼更化,用公之言居多。
    岁己未,宪宗自将伐宋。公建议以谓:“彼师出无名,未见其利。唯修德以应天心,发政以慰人望,简贤以尊将相,敦族以壮基图,抚殊俗,制藩镇,以防窥窃,结盟保境,兴文治,饬武事,育英材,恤罢氓,以培埴元气。藏器于身,俟时而动,则宋可图矣。”帝伟公所论,以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御极,欲柔服宋人,以公奉使,告登宝位,且征前日请和之议。或为公言:“宋人谲诈叵信,盍以疾辞。”公曰:“自南北遘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乃授翰林侍读学士,佩金虎符,充国信使。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有删改)

译文

    公名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小时不喜欢玩耍,谨慎厚道不多说话。金时逢战乱,父母带着他到河南,与众人一起藏在洞穴里躲避兵卒,兵卒发现后,用烟熏洞穴,熏死了百多人。公才九岁,在暗地里摸到一小瓮腌渍的菜蔬,撬开牙齿让母亲吃,母亲过了许久才苏醒。由此可见他的聪颖才智。
    金灭亡后,渡江向北,寄居在保定。战乱后生活穷困潦倒,早晨打柴汲水,晚上料理家务,有空闲就写字读书。父母想要完成他的志愿,就让他借住在铁佛学舍,跟从有学问的老师学习,他通宵达旦地学习了五年。蔡国张公听说公的名声,邀请他到家里的私塾里,教导自己的孩子。蔡国收藏经书万卷,他把藏书的钥匙交给公掌管,任公随意阅读。公致力于学习一些有大用的学问,向上学习洙、泗,向下学习迫伊、洛等经书,经史子集,没有不洞彻深究,吸取精华,评论古今,慷慨激昂,把振兴文学当作自己的责任。自这之后,他的声名显赫,藩帅竞相征聘,他都不屑赴任。
    世祖登基前,招罗贤才异士,多次派遣使者来征召公。接受世祖的清审详问后,向上考证唐、虞,向下援引汤、武,婉言谈论其仁义治理天下的原因,有理有据。世祖喜欢他的见解,凝神细听,忘记了疲倦,将他的见解与书籍对照,他所陈述的都援引古义,切中时病。世祖登基后实施改革,多次采用公的见解和建议。
岁己末年,宪宗将要亲自攻打宋。公建议说:“师出无名,无法获利。只有修养德行,整顿政务,选任贤能,壮大宗族,抚慰少数民族,控制藩镇,防止敌人的窥视,与四面缔结盟约保全国家,大力施行仁政,整顿战备,培育英材,体恤困顿的百姓,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必要的时刻才发动,这样才可以图谋宋了。”宪宗十分赞同公的观点,任命他担任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世祖登基后,想要用怀柔的方式感化宋人,命公出使告知自己将要登基,并且征询前日请求和解的建议。有人对公说:“宋人狡猾诡诈不可相信,你为什么不用生病的借口推辞出使?”公说:“自战乱以来,江、淮的百姓,体弱的被俘,力壮的死在战场上,战乱灾荒连连,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已经很久了。皇上施行仁政,致力两国通好,即使我用卑贱的身体踏入不测的深渊,如果能平息战乱,让百万百姓能在战乱中活下来,吾学习的东西也就有意义了。”于是,他被授予翰林侍读学士,佩戴金虎符印,担任国信使。

《国信使郝文忠公》    


《魏书·刘芳传》
《魏书·魏收传》
《魏书·高闾传》
《魏书·李先传》
《魏书·拓跋仪传》
《魏书·王冯弘传》
《魏书·游肇传》
《魏书·穆崇列传》
《魏书·李安世传》
《魏书·安同传》
《魏书·曹世表传》
《魏书·高祐传》
《魏书·许谦传》
《魏书·韩茂传》
《魏书·封轨传》
《魏书·李业兴传》
《魏书·裴宣传》
《魏书·张彝传》
《魏书·寇赞传》
《魏书·邢峦传》
《魏书·辛雄传》
《魏书·裴佗传》
《魏书·源怀传》
《魏书·安丰王元猛传》
《魏书·崔玄伯传》
《魏书·张蒲传》
《魏书·阳固传》
《魏书·张济传》
《史记·鲁仲连传》
《史记·三王世家》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