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宋史·陈师道传》

输入关键字:

《宋史·陈师道传》


宋史
原文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彭城人。少而好学苦志,年十六,摎以文谒曾巩,巩一见奇之,许其以文著,时人未之知也,留受业。熙宁中,王氏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巩典五朝史事,得自择其属,朝廷以白衣难之。元祐初,苏轼、傅尧俞、孙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援,又用梁焘荐,为太学博士。言者谓在官尝越境出南京见轼,改教授颍州。又论其进非科第,罢归。调彭泽令,不赴。家素贫,或经日不炊,妻子愠见,弗恤也。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敛之。
    师道高介有节,安贫乐道。于诸经尤邃《诗》、《礼》,为文精深雅奥。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至其高处,或谓过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才十一。世徒喜诵其诗文,至若奥学至行,或莫之闻也。尝铭黄楼,曾子固谓如秦石。
    初,游京师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傅尧俞欲识之,先以问秦观,观曰:“是人非持刺字、俯颜色、伺候乎公卿之门者,殆难至也。”尧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见之,惧其不吾见也,子能介于陈君乎?”知其贫,怀金欲为馈,比至,听其论议,益敬畏,不敢出。章惇在枢府,将荐于朝,亦属观延致。师道答曰:“辱书,谕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礼见招,不佞何以得此,岂侯尝欺之耶?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见于今而亲于其身,幸孰大焉。愚虽不足以齿士,犹当从侯之后,顺下风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所以成礼而其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谨其始以为之防,而为士者世守焉。师道于公,前有贵贱之嫌,后无平生之旧,公虽可见,礼可去乎?且公之见招,盖以能守区区之礼也,若昧冒法义,闻命走门,则失其所以见招,公又何取焉。虽然,有一于此,幸公之他日成功谢事,幅巾东归,师道当御款段,乘下泽,候公于东门外,尚未晚也。”及惇为相,又致意焉,终不往。官颍时,苏轼知州事,待之绝席,欲参诸门弟子间,而师道赋诗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语,其自守如是。
    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译文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己,彭城人。他少年时期即勤奋好学,苦练意志,十六岁时,早已经以文章拜见当时的文章泰斗曾巩,曾巩一看到他的文章就惊奇,称赞他将以文章著名,当时的人都还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曾巩于是留着陈师道,让他在他的门下读书。宋神宗熙宁(1068~1077)中,王安石的经学盛行,陈师道内心对他的说法不以为然,遂决心不做官。曾巩掌管五朝史事,有权能够自己选择僚属,(就推荐陈师道),朝廷以陈师道是一个普通平民感到为难。哲宗元祐初年(1086),苏轼、傅尧俞、孙觉都向朝廷推荐陈师道的文章和德行,他被起用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的推荐,担任了太学博士。可是谏官却劾奏他在徐州做官时经常越州界去南京见苏轼,这样他又被改任教授颍州。谏官又弹劾他做官不是由科第晋升,因而他被罢官回家。后又调他为彭泽令,他拒不赴任。陈师道的家素来贫困,有时整天不炊爨,他的妻子因此怒形于色,但是陈师道却毫不忧虑,很久以后,朝廷又召他为秘书省正字。但不久他就逝世,死时年四十九岁,他的朋友邹浩为他出钱买棺材安葬。
    陈师道高尚正直有节操,能够安贫乐道。他对各种经书都有研究,尤以对《诗经》、《礼经》的研究深刻。他写的文章精美深刻典雅玄妙。他喜欢写诗,自己说是学的黄庭坚,至于其高超处,有人说甚至超过了黄庭坚,但是他只要稍微一不中意,就把诗稿烧掉,因此他的诗稿今天保留下来的只有十分之一。世界上的人只晓得喜欢诵读陈师道的诗和文章,至于他的深奥的学问和高尚的品行,有的人甚至是听都没有听到过。陈师道曾经为黄楼刻铭,曾子固认为它的古奥典雅像秦朝的石刻。
    起初,陈师道到京师游学一年多,却从未进过贵人的门。傅尧俞想认识他,先问秦观,秦观说:“这个人不是手里拿着门帖,低着头和颜悦色,等候在公卿门外的那种人,他大概是很难以招致的。”傅尧俞说:“招致他可不是我所敢希望的,我想亲自去见他,就是怕他不愿意和我相见。你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陈君呢?”傅尧俞知道陈师道很穷,就揣着黄金想作为馈赠,等到他到了陈师道的住处,听到了他的谈论,就更加敬畏不敢拿出来了。章惇在枢密府,将把陈师道推荐给朝廷,也托付秦观为他延请致意。陈师道在回给秦观的信中说“:蒙你屈辱写给我信,信中告诉我章公不惜降屈自己的年龄和资德,以礼招致我,像我这样的不才何以能得到这种殊荣,难道是君侯曾欺骗他吗?公卿不拜见士,这是从古以来就如此,可是竟特别出现在今天而且是对于我本人,这种荣幸有什么比它更大呢?我生性愚昧虽然不足以列于士,但是应该追随君侯之后,顺目前的风气以成章公之名。可是先王的制度,士不经过王命召见为臣,王公就不能见他,这已经成了一种礼制,而它的弊病就是使得有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推荐自己。所以先王从这个制度的制订一开始就谨为之防备,而作为士子的人则必须世世代代忠实地遵守。师道对于章公,就先王之礼来说,有贵贱的嫌疑,而就自己推荐自己来说又不是平生的旧交,章公虽然可以见,可是礼能够去掉吗?况且章公招见我,大概认为我能遵守区区的礼节,假如我愚昧地冒犯法制和礼义,听到命令就奔走于公卿之门,那就失掉了所以能够召见的品质,章公对我又有什么可取的呢?但虽然这样,却还有一个机会在这里,那就是庆幸章公以后功成身退,头戴幅巾东归,那时 师道当骑款段马,乘下泽车,候章公于东门之外,时间那还不算是太晚。”等到章惇做了宰相,章惇又向陈师道致意想推荐他,可是陈师道始终没有去。陈师道在颍州做官时,苏轼是颍州的知州,对他特别照顾,让他独坐一席,想要他参加门弟子的行列,陈师道却写诗表明他的意愿,诗中有“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之句,他的自我要求就是这样严谨。
    陈师道与赵挺之的女婿是朋友,他素来厌恶赵挺之的为人,恰逢他参加一次郊祀典礼,这一天天气非常冷,他由于家里太穷,穿的衣服没有棉絮,他的妻子就跑到赵挺之的家里去借,借来以后,陈师道问是从什么地方借来的,当他得知是从赵挺之家里借的,就非常生气,坚决拒绝不肯穿,他竟因此得了寒病去世。

《宋史·陈师道传》    


方苞《四君子传·王源》
方苞《送冯文子序》
方苞《汤潜庵先生逸事》
方苞《赠魏方甸序》
方苞《通蔽》
《东京梦华录》序
《余靖传二》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郑板桥《题画三则》
王源《刘处士墓表》
《新唐书·循吏列传》
黎庶昌《访徐福墓记》
《明史·王玺传》
《后汉书·邓寇列传·邓训传》
《三国志·温恢传》
嵇曾筠《明生员傅先生山传》
《明史·湛若水传》
《史记·蔡泽传》
曹学佺《钱伯庸文序》
《明史·蔡道宪传》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迁于蔡三岁》
焦竑《冯大夫传》
周公《诫伯禽》
东方朔《诫子书》
严光《九诫》
班昭《女诫》
卞兰《座右铭》
陈予昂《座右铭》
《周书·苏亮传》
《周书·韦祐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