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御製重刻十三經序
御製重刻十三經序
班固氏曰六學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漢代以來儒者傳授或言五經或言七經暨唐分三禮三傳則稱九經已又益孝經論語爾雅刻石國子學宋儒復進孟子前明因之而十三經之名始立自宋易漢唐石刻之舊五經始有板本及明南北監板行而箋疏傳義臚列具備學士家有其書傳習彌廣顧訓詁繁則踳駁互見卷帙重則豕亥易訛或意晦於一言之舛或理乖於一字之謬校讎踈略疑悮滋多承學之士無所取正我朝
列祖相承右文稽古
皇祖聖祖仁皇帝研精至道尊崇聖學五經具有成書頒布海内朕披覽十三經注疏念其歲月經久梨棗日就漫漶爰勅詞臣重加校正其於經文悮字以及傳注箋疏之未協者參互以求其是各為考證附於卷後不紊舊觀刋成善本匪徒備金匱石室之藏而已書曰學於
古訓乃有傳曰經籍者聖哲之能事其教有適其用無窮朕咨采勅幾實無審定之暇亦無鑒古之識而惟是緝熙遜志日就月將則有志焉而不敢不勉繼自今津逮既正於以窮道德之閫奥嘉與海内學者篤志研經敦崇實學庶幾經義明而儒術正儒術正而人才昌恢先王之道以贊治化而宏遠猷有厚望焉
乾隆十二年二月朔
御製伏日讀易
百舌已無聲三庚適初伏清晝如小年韋編静可讀風來蟬度響雨過花增馥物物注易簡奚待玩九六迴憶陽生時觀得來復
御製讀周易枯楊生稊辨詁
易大過之九二曰枯楊生稊王弼注云楊之秀也孔頴達謂枯槁之楊更生少壯之稊取象顯而易見陸德明經典釋文從之考夏小正云正月柳稊稊也者發孚也戴德自釋其文確然可信足與弼注相發明且微獨王孔之說為然也唐以前諸儒講易者莫不然即鄭康成書作荑而解為木更生虞翻詁作穉而解為楊葉未舒辭雖小異義實不相遠也惟朱子本義以稊為梯且訓為根謂榮於下者其說本之程傳而程子則舉劉琨勸進表發繁花於枯荑為證夫琨信筆為文無與易理然亦未明言根義而荑之訓又為草琨所謂枯荑安知非在彼而不在此其不足據審矣程朱之意不過以卦體二爻初隂在下遂以為下生根梯而於五爻老隂在上則以為上生華秀夫以二之比初為老夫得女妻五之比六為老婦得士夫可也若拘上下爻之象以根梯華秀分上下而言則不可朱子不又云乎榮於下則生于上既曰生于上非秀而何矧植物之性其生莫不由根而幹而枝而芽蘖若舍稊秀而專言梯且訓為根則所云生於上者曷所指乎攷之朱震河上易傳曰二變而與初二成艮巽木在土下根也枯楊有根則其穉秀出稊穉出楊之秀也震未嘗不兼言根而引而至於稊則較程朱之說為賅舉矣間嘗綜爻之辭而覆按之生稊必當以弼注為正蓋陽雖過而濟以隂故能成生發之功譬枯楊之生稊始孚秀而具生生不已之象猶老夫得女妻之過以相與也故旡不利也五爻生華直當作華絮解陸佃埤雅云柳華一名絮是其義矣盖楊而至於華絮其生意已過自此以往將就衰落故不可久也亦猶老婦得士夫之可醜也則以象辭釋爻辭其義自合即以卦體證爻象亦無弗合又何必泥程朱之曲解為梯乎但稊之為字雖今時所行大戴禮亦從木然詁解無異義或出刋寫之譌而張參五經文字則列稊于禾部唐國子學石經本漢鴻都之遺最為近古而木旁之梯則說文廣韻並訓木階與發榮義無涉亦不可以不正
御製讀易繋辭上傳第五章書義
此章與中庸首章相表裏子思或有承乎是章之義乎盖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即所謂天命之謂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即所謂率性之謂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即所謂修道之謂教也至於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註疏家皆作一句讀余則以為鼓萬物而不與應作一句而與應作去聲如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之與盖所謂不居而已耳不居則不知不知則無為無為則無心設以上聲讀而貫下文是視天地與聖人有間然且有心矣夫大易一乾坤乾坤一隂陽隂陽一天地天地一易簡春生夏長天地之顯諸仁也秋收冬藏天地之藏諸用也而天地實不居其功此即天地之無心也若夫聖人輔相左右是有心也有心則不能無為不能無為則不能不代天地同憂矣咨政之暇與諸皇子及數儒臣示及此並命各抒其見以論之皆以為不出所示故不復繁文闡論而直陳其義如此然予亦未肯遂信以為韙爰簡筆書之以俟後之深於易者
和碩和親王【臣】弘晝等上言【臣】等奉
勅校刻十三經告竣恭呈
睿鑒【臣】等謹奉
表恭
進者伏以
治洽同文掲珠囊以懸霄漢
道隆稽古釐漆簡以布垓埏
煥十三部之寶書光生冊府
鏤億萬年之玉版慶遍儒林本校異同更勝經談虎觀文傳畫一何須體倣鴻都欣
裁定之自天遹觀成於此日竊惟聖作明述代有簡編德厚功高政存方策聿自雲龍火鳥即有典墳邱索之名洎乎漢魏晉唐更富甲乙丙丁之庫但羣言必衷諸聖而四部總冠以經維庖犧察地觀天一畫剖二儀之藴奥維孔子聲金振玉六藝集千古之大成修禮樂而序詩書作春秋而贊易象論語為及門之纂記爾雅亦小學之梯階曾子親承百行提其要嶧山私淑七篇揚其風皆炳炳而烺烺更熊熊而奕奕雖暫厄於秦火即大闡於漢京五經立博士之官專門遞授七畧紀藏書之籍訓詁滋繁大都後出者流光可知逾時而論定雒都繼起始行戴記毛詩東晉流傳獨尚孔書王易推經神於高密派則南北攸分擅左癖於當陽解則陳隋始顯越唐正觀廼作正義以綜舊聞迨宋咸平復葺諸經以嘉來學譬彼支流湧地並注江河何殊衆宿麗天分光日月顧剞劂雖傳於奕禩而校讎久曠於曩時快睹鴻章欣逢
盛世欽惟
皇帝陛下
得一以貞
兼三而治
功業躋雍熙之美統紹唐虞
文章發性道之精心源洙泗
運當復旦盈廷賡喜起明良
天縱多能率海仰纂修刪定猶以儒先注疏實維學古津梁慨夫紙墨臨摹多致傳訛梨棗緬熹平之石書三體既世遠而難徵即長興之木刻九經亦年湮而莫購惟宋人染印間有存留更明代因承悉多漶漫辟雍所列雖隨缺以隨修舊本相沿竟或增而或減郭公夏五以外猶有闕文武成酒誥之篇彌多脫簡聲則齊秦夏楚誰禀音釋於德明字則亥豕烏焉不考正文於師古爰下
特勅重為校刋館開
武英餐傳
内府延議郎於東觀筆架珊瑚會學士於西清簾鈎玳瑁溯自田何伏勝遠有師承匡鼎張侯旁資討論輸攻墨守邵公則力矯素臣魯禘周郊王肅則心非鄭志景純更二十載義祇取乎詩書明皇注十八章文廼合乎今古孔賈同時撰疏而意或參差孫邢並世傳經而辭多牴牾凡此得失久評乎前哲惟茲疑似應校以中文抽蘭臺石室之儲爰資讎對出羣玉羽陵之積悉備考稽按部就班既珠聨而璧合離經辨志更指列而眉陳審有舛訛始為訂正若無見仍即闕如惟是參較既多稍得古人之舊亦且改移不少恐滋學者之疑復奉
綸音編為考證必其顯有可據乃得附於每篇如堯典冠虞書何得因序言而退卷首鄭箋條列國正當彚諸譜以識篇端士禮之佚文應資羣書以補闕春王之續筆宜下一字以尊經又如理涉支離參觀全部若或事多徵引即檢他書次第成編上呈
睿定建初之作通議雖屬藳於詞臣石渠之講諸經必
折衷於
制旨頻更詳審方竣開雕瓊簡瑶函恍積奇書於宛委牙籤錦軸儼披仙笈於蓬山三古經天緯地之大文煌乎備矣
一人崇儒重道之至意猗歟盛哉【臣】等學昧管窺才同蠡測非劉向之博物還分禄閣青藜愧戴憑之解經竟坐金華彩席字樣猶迷於元度典校空附乎季長深幸陪侍從之班一得睹秘書之目伏願
湯盤時勵
文岸誕登
於緝熙單厥心所其無逸
念終始典於學政乃有恒治必臻乎郅隆風聿登乎淳古則
撫五辰而凝庶績繼二典以成三且
超羣聖而邁百王配六經而為七將見河出圖洛出書敷天覲乾符坤珍之總至藪有麟岡有鳳匝海慶金甌玉燭之長調矣計校刻告竣十三經注疏共三百四十六卷十七函謹奉
表隨
進以
聞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和 碩 和 親 王【臣】弘 晝︵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臣】張廷玉吏 部 右 侍 郎【臣】德 齡兵 部 右 侍 郎【臣】王會汾國 子 監 祭 酒【臣】陸宗楷
奉
旨開列校刻十三經諸臣職名
監理
和 碩 和 親 王【臣】弘 晝總閱
︵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臣】鄂爾泰︵字位過密 無法显示︶ 【臣】張廷玉總裁
原 任 經筵講官刑部尚書 【臣】張 照原 任 禮 部 右 侍 郎【臣】李清植兵 部 右 侍 郎【臣】王會汾原 任 刑 部 右 侍 郎【臣】勵宗萬國 子 監 祭 酒【臣】陸宗楷原 任 翰林院侍講職銜 【臣】方 苞提調
原任 日講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陳 浩原任日講官起居注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臣】朱良裘署 日講官起居注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講【臣】林蒲封翰 林 院 編 修【臣】孫人龍編校
詹事府少詹事今任河道總督 【臣】周學健詹事府少詹事今任戶部右侍郎【臣】呂 熾通 政 使 司 右 通 政【臣】林枝春曰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學士【臣】董達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臣】齊召南
署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臣】宋綏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讀【臣】觀 保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臣】于敏中
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臣】德 保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 【臣】陸嘉頴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臣】吳兆雯翰 林 院 編 修【臣】張映斗翰 林 院 編 修【臣】馮 祁翰 林 院 編 修【臣】李龍官翰 林 院 編 修【臣】吳 翰 林 院 編 修【臣】張九鎰翰 林 院 編 修【臣】邵齊燾翰 林 院 編 修【臣】朱佩蓮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臣】聞 棠原 任 翰 林 院 編 修【臣】杭世駿翰 林 院 檢 討【臣】萬松齡翰 林 院 檢 討【臣】洪世澤翰 林 院 檢 討【臣】程 恂翰 林 院 檢 討【臣】出科聨原 任 翰 林 院 檢 討【臣】吳 泰原 任 翰 林 院 庶 吉 士【臣】蔣麟昌翰林院編修今任兵科給事中【臣】李清芳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臣】趙青藜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臣】沈廷芳
翰林院編修今任監察御史【臣】曹秀先
翰林院檢討今任四川松茂道【臣】唐進賢
原 任 刑 部 主 事【臣】李光型
候補主事今任山西隰州直隸州知州【臣】王祖庚翰 林 院 待 詔【臣】盧明楷校録
舉 人【臣】薛廷棟
貢 生【臣】廖名揚
貢 生【臣】葉 環
貢 生【臣】王 男
貢 生【臣】費應泰
貢 生【臣】楊茂遷
貢 生【臣】張 本
貢 生【臣】王濟師
貢 生【臣】王積光
貢 生【臣】周廷高
貢 生【臣】龔世楫監造
内務府南苑郎中兼佐領加六級紀録十八次【臣】雅爾岱内務府錢糧衙門郎中兼佐領加五級紀録十三次【臣】永 保内務府錢糧衙門員外郎兼佐領紀録一次【臣】永 忠内務府廣儲司司庫加一級紀録三次【臣】三 格監 造 加 一 級【臣】李 保監 造 加 一 級【臣】姚文彬
庫 掌【臣】尚 琮
庫 掌【臣】亮 保
庫 掌【臣】虎什泰
庫 掌【臣】觀音保
庫 掌【臣】常 福
庫 掌【臣】高永仁
執 事 人【臣】文殊保
執 事 人【臣】佛 綸
執 事 人【臣】彌勒保
執 事 人【臣】金篤生
執 事 人【臣】李延舜
執 事 人【臣】保 慶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一
周易正義 易類
提要
【臣】等謹案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註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寢流於䜟緯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棄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志載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易一卷冊府元龜又載顧悦之【案悦之即顧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王儉顔延年以後此揚比抑互詰不休至頴達等奉詔作疏始專崇王註而衆說皆廢故隋志易類稱鄭學寢微今殆絶矣蓋長孫無忌等作志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今觀其書如復七日來復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說則推明鄭義之善乾九二利見大人王不用利見九五之說則駁詰鄭義之非於見龍在田時舍也則曰經但云時舍註曰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而不疏舍之何以訓通於天元而地黄則曰恐莊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取而不言莊說之何以未允如斯之類皆顯然偏袒至說卦傳之分隂分陽韓註二四為隂三五為陽則曰輔嗣以為初上無隂陽定位此註用王之說帝出乎震韓氏無註則曰益卦六二王用亨於帝吉輔嗣註曰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則輔嗣之意以此帝為天帝也是雖弼所未註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體主於詮解註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禮疏或乖鄭義穎達至斥為狐不首邱葉不歸根其墨守專門固通例然也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註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名易贊後詔改正義然卷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四卷唐志作十八卷書録解題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與王韓註本同殆後人從註本合併歟乾隆四十一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