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王甲荣(1850—1930)五十二岁,里居,成《忆存诗草》一卷、《庚子京畿闻见录》二卷。

输入历史事件:

王甲荣(1850—1930)五十二岁,里居,成《忆存诗草》一卷、《庚子京畿闻见录》二卷。

公元1901年 本年
王甲荣(1850—1930)五十二岁,里居,成《忆存诗草》一卷、《庚子京畿闻见录》二卷。

按:此后王甲荣任官广西;辛亥后与沈曾植、金甸丞等唱和颇多。民国十九年卒,年八十一。王迈常、王遽常编《部畇府君年谱》:“举业非所喜,喜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文,近耆曾湘乡。为诗竺雅伉健,喜老杜。……丁巳(按:民国六年)五月以后乃绝意不出,常读吴祭酒诗,以为有同悲焉。诗亦多似之。(谨按:沈乙盦师尝谓府君诗格在吴上,奈何反效之邪?)……论文契姚膝抱(按:惜抱)。戊癸之际,所为文独多,沈乙盦师尝以为近朱锡鬯。陆颂襄先生祖榖序府君文,亦谓气清兒腴似之,谭义法以清真为归,毋遽高语秦汉。(谨按:亦陆先生序中语。)有时于涵揉演迤中,复为浑噩无耑厓之辞,然曰所蓄不多,未尝自憙也。言诗亦不喜时贤吊诡促数,忧生念乱,亦务归于竺雅。(谨按:见金篯孙年丈《二欣室诗集序》)诗律晚而弥密,与金篯孙年丈商略最频,常至三反而后安,每谓诗有半字之差,半音之差,未可以为惬者。深思之际,鬼出电入;及其既安,则又人人习见之字、欲吐之言而格格不可出者。世方习于苦涩幽刻之风,甚或黔黑臃肿以相怪。府君曰:吾道穷矣,或将俟夫后世之子云。余事为词,亦独标义格。生平所为诗古文辞及其他丛稿,无虑数百十万言,皆手自抄录,孜孜不能休。”


丁未(四日),诏学士院:自今制策登科人,并试策二论各一道。
甲子(二十一日),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吕夷简罢为镇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王曾罢为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宋绶罢为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蔡齐罢为吏部侍郎,归班。
吕申公累乞致仕,仁宗眷倚之重,久之不允。
乙丑(二十二日),召宋绶入侍经筵。
秘书监致仕丁谓卒.72岁。
丁相谓善为诗,在珠崖犹有诗近百篇,号《知命集》。
著有:《大中祥符奉祀记》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二》)、《大中祥符迎奉圣像记》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二》)、《景德会计录》六卷(《宋史•艺文志二》)、《丁谓谈录》一卷(《宋史•艺文志二》)、《农田敕》五卷(《宋史•艺文志三》)、《降圣记》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四》)、《北苑茶录》三卷(《宋史•艺文志四》)、《丁谓集》八卷(《宋史•艺文志七》)、《虎丘录》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刀笔集》二卷(《宋史•艺文志七》)、《青衿集》三卷(《宋史•艺文志七》)、《知命集》一卷(《宋史•艺文志七》)。
壬午(十日),命刑部员外郎、直史馆宋祁权同修起居注。
壬寅朔(一日),翰林侍讲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户部侍郎冯元卒,63岁。
著有:《景祐广乐记》八十一卷(《宋史•艺文志一》)。
(辽兴宗重熙六年)壬申朔(一日),上酒酣赋诗,吴国王萧孝穆、北宰相萧撒八等皆属和,夜中乃罢。
丙申(二十五日),诏开封府国子监及别头试,自今封弥、誊录如礼部,从左司谏韩琦之请也。
一日,欧阳修作《谢氏诗序》。
天圣七年,予始游京师,得吾友谢景山。
闽人有谢伯初者,字景山,当天圣、景祐之间,以诗知名。
丙子(七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绛为契丹生辰使,起居舍人、直史馆、知谏院高若讷为正旦使。
欧阳修返夷陵。
癸酉(五日),命宋郊判吏部流内铨。
辛卯(二十三日),诏殿侍换文资者,自今后令国子监试诗二首;习经学者,试平文十道,诗不至纰谬、文通四为合格。
太常丞、集贤校理、判盐铁勾院、同修起居注叶清臣上所著《升平举要》十篇,壬子(十四日),命为直史馆。
壬辰(二十五日),徙知饶州范仲淹知润州,监筠州税余靖监泰州税,夷陵县令欧阳修为光化县令。
曾巩随父往筠州,就学于余靖。
李觏乡举不利,往鄱阳见范仲淹。
孔文仲(1037—1087)生。
朱光庭(1037一1094)生。
蔡确(1037—1093)生。
杜纮(1037—1098)生。
吴天常(1037—1097)生。
吴居厚(1037—1116)生。
许将(1037一1111)生。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